分享

骡马市大街邮局:南城传递家书的鸿雁

 半山翁丁亥 2017-06-05


以前的骡马市大街邮局早已被挖空。

找不到一丁点儿老店老景观的痕迹,

南城百年邮局彻底消失。

百年邮局,缘何眷恋?

因为她曾经是北京南城飞翔的鸿雁,

与我们几代人春秋与共。

因为她还曾经是菜市口

至虎坊桥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正是这道地理风貌才能在我心中永驻。

邮局陪伴我度过一个甲子

晚清建筑特色


据《北京志·市政卷·邮政志》记载,1897年,清代邮政正式开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隶属清政府管辖的北京邮政总局,分别在内城和外城设立了西四牌楼支局和骡马市支局。


为此骡马市邮局成为北京近代邮政史最早的邮政支局之一。1949年2月,当时的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邮政接管处接管邮政支局时,骡马市邮局编号是15支局,局号一直沿用到1980年。1981年重新编号,改为52支局。

离我咫尺的骡马市大街邮局伴随我度过了一个甲子的岁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骡马市大街邮局的样子在我心中至今留下了微弱的身影,它独体的晚清建筑特色十分明显,醇黄若琥珀,复古出檐。


主体结构装饰严肃,从石柱、台阶、到木质柜台,从宽敞的玻璃窗、大门到基调隔音的电话间,从室内空间的扩展、分布、到簇拥邮寄信件包裹的人流,无不显示出这座接地气邮局的春去春来。


多少年过去了,在漫长的岁月糅和中,让我知道了邮筒内有其特别之处,里面的每一封家书信件尽管内容不同,但都洋溢着浓烈的亲情、生涩的初恋和人生的大起大落,我猜想不同年代的写信留言者都会倾其心血精心打磨真实的悲欢离合和心灵对话。




摆放在骡马市大街邮局外的绿色邮筒,投送外阜和本市信件的窗口永远公正和谐,每天三次准时开锁。邮局里面,堆积如山的信件、包裹、书刊等等,经过分拣、打包、装车,会传送到祖国的边陲、山川乃至世界。


那一封封信件如橄榄叶蔓吐出蕊的释放,那一个个包裹是驾驭幸福愉悦的企盼,那一本本书刊杂志能使贫瘠的心灵熠熠生辉。我想没有任何一种颜色比邮局的绿更适合作为“通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骡马市大街邮局,服务面积8.9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8.3万人。那时候邮递员的风姿着实让人羡慕,坐骑的男、女“二八”绿色邮车穿梭大街小巷,匆匆车轮和那地道圆润的京腔声点燃了街院门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的期待之光,许多许多的街坊四邻在伸手触摸信件后,夏天,会为他们端出一杯白开水。冬日,会叮嘱他们小心别摔着。





帮邻居二妈念家书

堪比幸福的黄手帕


邻居二妈不识字,早年丧夫。从1966年到1978年,12年间唯一的精神支柱是盼望儿子们的来信。


母爱无敌,三个儿子每月都会按时从新疆的喀什、内蒙古的四子王旗、东北的往家寄信和汇款。他们的信件我曾有幸给二妈念过而且至今未忘。


“自高中毕业来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后,新疆的荒漠备受风沙袭扰,生态脆弱、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我们发明了利用山洪冲刷红柳种子、播种繁育红柳的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从认识到种植再到利用红柳,沙漠中的科研生涯让我受到极大震撼,由此与红柳结缘。我这里很好,请妈放心勿念。”这是当时19岁大哥的来信。



17岁的二哥在内蒙插队,他的信里满满都是真实感受:妈,我现在自己根本就不敢一个人出门了,昨天我去公社办事绕了许多弯,还迷路了,这里有狼,我真怕让狼叼走,再也见不到您了,但此刻,我很想对妈说:谢谢您,给了我面对任何困难都勇敢面对的勇气……三哥是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没有选择,义无反顾的奔赴东北。每次的来信则是短短数语:母亲大人,我这里一切安好,请放心。今寄去10元钱,贴补家用,保重。


记忆,已斑驳,眷恋仍在。骡马市大街邮局,因拆迁,了无踪影。但二妈在院门口翘首以待急切期盼儿子们信件的脸颊,却依然清晰。





邮递员摩托车声最引人关切


一封电文全院传看,大家共享内容



1966年初到1973年底29万北京知识青年奔赴黑龙江、宁夏、山西、陕西、内蒙、延安、吉林、云南、甘肃、宁夏、河南、湖北等地上山下乡、支援三线。这是京城第一次历史上的大迁徙,尽管路途不一,但基本涉及到每个家庭。


那个时候通讯渠道蔽塞,唯一交流手段就是电报、电话和满满书信。此时的骡马市大街邮局同京城其他邮局一样扮演着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驿站繁喧,背负重但,龙女传书,劳苦信使,奋斗不息,缔造羡世。



那个时候夜空伴月,经常有邮递员骑着摩托车驶进街心,他们急切的喊叫声会把四邻惊醒,一道微弱的手电光亮照在电报的地址和电文上,然后接收者会在电文的底联上签收。听着远去的摩托车声似鸿雁传递殷殷真情。


次日早晨,邻里准都会询问:谁来的电报啊?什么事呀?于是一封电文全院传看,大家共享内容,共担需求。每每想起那时四邻的炽热感都会弥漫我的整个内心。


几百封家书成了他的精神支撑

邮局成了四十四年的鸿雁信使


几年前的一个冬末,我应邀来到粉房胡同105号陈风桐居住的小院,参加他66周岁生日宴。劝君更尽一杯酒,在不足十米的房间,陈师傅从床底搬出一个木制箱子,打开后,里面竟是存留的几百封家书。信封和信笺已经褪色,但有些邮戳仍能辨认是骡马市邮局52支。



“这是我和你嫂子几十年心路文库的见证,我们从偶遇、结婚、生儿育女到今天已经满满五十年,其中四十四年是靠牵挂的信使传递来支撑精神。十六岁我分配在北京重型机械厂,同年支援三线到陕西汉中钢铁厂直至六十岁退休回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挺脊梁,在汉中盆地艰苦工作之余唯一的精神慰藉就是给家写信和查看信箱。我的儿子和女儿取名陈邮和陈信。四十多年的汉中漂泊,对于家书在我心灵真的是期盼、是急切,是想象、是眷恋。骡马市大街邮局作为我们唯一见证的鸿雁信使,我永远心存感激,对它的感情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印刻在我的皱纹里”。陈师傅的感言,让我动容。


在他送我出门的瞬间天空突然飘来细碎的雪片,纷纷扬扬,飞舞着投向大地。那景致像信鸽、像信封、像信笺、像春天的柳絮……




迁址更名为菜市口大街邮政所

通讯技术发达,我却如此怀念写家书的年代


1979年1月,因广安门至广渠门简称“两广”道路拓宽,骡马市大街邮局大部分房屋被拆除。1988年6月,骡马市大街邮局再次为拓宽马路而让路,将原有邮局房屋拆除,向后推移建临时局房。2013年11月,骡马市大街邮局迁址更名为菜市口大街邮政所,位于菜市口大街六号院底商。




在骡马市大街邮局拆走的两年中,我一直追寻着这座邮局百年穿越与久远战火浩荡硝烟的反思。一直追忆着这座邮局无法抹去历史痕迹的浮华的瞬间。一直追寻着这座邮局的昨天、前天与远去的风景……


每当我路过骡马市大街新址邮局,就会觉得百年沧桑孕育出新的果实;新的起点,点燃了新的历程。我感谢它,若是没有它,就没有在闲暇时光夜晚,手托腮帮,在纸上一笔一划表达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今天,尽管我们迎来了科技发达信息通畅的年代,先进让我们交往更便捷,通信更发达。邮局作为家书信件联系往来的载体,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它真的无足轻重吗?只待后人评说。


一束阳光铺洒在街心

我依然眷恋在那雪白的信笺上留下的墨影

眷恋在闲适中多出的那一份期盼

期盼她是否收到我的来信

眷恋那个时代

眷恋我的骡马市大街邮局

永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