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tlf008【死刑系列之二】《休假》

 夏日windy 2017-06-06

宁静而震颤的仁慈

《休假》是一部更有深度的死刑电影。虽然它不像《最后的绞刑师》那么有传奇色彩,也没有表达任何争辩,平静得跟秋天的枯草一样,但它还是非常耐看的。

它透着日本文化特色,是一个构思很好的故事。一个狱警大概40多岁了还未结婚,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彼此都忐忑地期待着新的婚姻生活,这需要恰当的时间,于是狱警决定争取一周的蜜月婚假。这并不是简单的7天,令人不适的尴尬是,狱警只能选择去执行一次死刑并且干最脏的活才能得到那一周的假期。影片的故事噱头在于,日本绞刑根本没有达到英式绞刑的国际水准,要是老阿尔伯特去视察日本监狱,那肯定要十分生气了:不、不、不,这不是绞刑!”——一个死刑犯会在绞索上挣扎较长时间,[1]而那位狱警的任务就是抱住他的腿,帮助犯人尽快结束生命。日本的死刑执行也是秘密的,我们无法求证电影中的场景是否为现实,但我们可以知道另外一件事情,死刑是无法预测的可怕等待。

所有的死刑都因为仁慈的程序而变得意味深长,漫长。日本最近32年执行死刑的情况如下。

1980年以来,历届法务大臣签署的死刑执行命[2]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法务大臣不可能永远是死神鸠山邦夫,也不可能总是江田五月与平冈秀夫的轮换,死刑的恐怖在于命运莫测,即如一把没有目标的斧头从空中坠落,砍下某些人的头是必然的,但无论是死刑犯,还是他们的家属,无论是被害人,还是狱警,无论是激进的废刑者,还是关注案件的默默大众,他们的心都在震颤,猜想难以抑制,可能,抑或不可能,漫长的不确定状态令人随时都处于应激的预备状态,敏感的神经永远不会迟钝。

在准新郎平井警官等待休假的时间里,死刑犯金田并不知道他的死刑执行令已经盖了8个章,两人之间默默的期待着某种可能性,对于平井而言,他是希望尽快完成这项必需的任务好去渡蜜月,对于金田而言,他显然不希望运气那么差。这两种期待气氛构成了影片的紧张压力,平井的不安和敏感都在日益增加,金田却精益求精地绘画,直到厄运降临。人性的微妙在最后时刻被电影精细刻画,金田从年轻狱警的较好关照中预感到什么,不可遏制地发狂了,在接受严厉禁闭训诫后,他向平井警官送了一幅他画的素描画,是一幅二人结婚像,一个人是平井,另一个人却是金田的妹妹,因为平井见过探监的金田妹妹,他认出来了。很显然金田不知道平井的新娘长什么样子,就用自己的妹妹作了模特。他永远不知道这个男人就是他临终时最后拽他一把的人,一个加速他死亡的刽子手……虽然如此,最后在新婚中焦灼的平井也得到了幸福。

这部影片的意图应当解读为是反死刑的还是维持死刑的呢,答案不是那么清楚或者决断。或许导演希望观众自己去解出答案,电影本身只震动心灵。

站在中国的立场来看,司法设计者的解读无疑要明显违背导演的某些意愿了,啊,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死刑呢,难道仁慈不可以加强死刑的力量?

贝卡里亚有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制止人们犯罪的最强大的约束力量不是处死罪犯时可怕的并且短暂的表演,而是一个人被剥夺自由、以其牢狱生活补偿他所侵害的社会的那种长期和持续存在的戒鉴。这种戒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不断地让我们想到:如果我们自己实施这样的犯罪,也将同样沦入这种漫长的和苦难的境地;这比目睹死亡更加具有效力。人们在观看遥远的厄运时总是幻想自己能够避免它,并且总是对那些正遭遇这种厄运的人抱有同情的心理。[3]这段话的本意是要为替代死刑寻找方案,但是其原理却是:(1)长存戒鉴,(2)加大苦难的境遇,(3)幻想比目睹更可怕。请注意,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刑罚,而非什么慈善方案,所以,我认为,即使违背贝卡里亚的目的,他的话仍然是对日本式不确定死刑原理的最好解释。理性的现实主义者应当可以接受以下一些方案:

第一,建立我国死刑执行的行政特别批准程序,以可能的死刑替代必然的死刑,从而大量减少死刑执行,这并不损害社会预防效果。

第二,死刑执行程序宁静化,死刑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而非立即执行),死刑犯人应当有机会反思、领悟他们的人生及罪恶性质,在这个过程中错案的风险也得到较好的防备,死刑还应当严肃其心灵净化仪式,像《休假》那样提供神甫、和尚、其他神职人员,对于不信教的人有必要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师,记录下他们最后的想法,总之死亡是一种交际陪伴,而且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力,有很多不出现在刑场的人,也在接受心灵的震颤感,这就是刑法老师总是无法准确表达的教育的含义吧。

第三,在中国,对死刑执行对象的决定还应当依赖可靠的法律决定机制,死刑只可以被舆论反对,但具体死刑不能被法外因素影响,防止腐败徇私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予独立的行政批准委员会以秘密决定权,或许它就是一个仅向国家主席负责的国家机构。

如果这是可能的,支持废除死刑的人则没有必要扮着雨果那般哭哭啼啼的样子放弃阻力最小的任务去玩虚伪的假人道主义秀。




[]理查德·扎克斯的《西方文明的另类史》(李斯译,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89页)记载:19世纪中期,吊死一个人的时间是15分钟至半小时,日本的绞刑水平处在这个水平与阿尔伯特水平之间。

网站http://zh./wiki,文献网页http://zh./wiki/%E6%97%A5%E6%9C%AC%E6%AD%BB%E5%88%91%E5%88%B6%E5%BA%A6最后修订时间:2012102 (星期二) 03: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