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换个角度看“教科研” ◆ ◆ ◆ ◆ 教科研在广大中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太好。 很多一线教师对其是望而生畏、畏而远之。 教科研真的这么“面目可憎”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教科研? 一般而言,所谓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和规律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 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四个主要信息: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获得教育新知。 那么,问题便来了。 其中“运用教育理论”一项,就足已令我们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望而却步了。其实,这里所说的教科研,也即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教科研,更多是指向教科研专家、学者所从事的“教科研”。 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更侧重于实践性,对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并不很高。如果以专家、学者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科研,自然是勉为其难、曲高和寡了。 当然,作为教师,确实需要“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但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我们来通过教科研“获得教育新知”,也不是很现实。 如果我们一线教师视专家、学者的“教科研”为己任,从某种角度看,是自作多情,难免自讨没趣。 划重点 因此,我们中小学教师要做“自己的教科研”,做适合自己的教科研,做不同于专家、学者的教科研。 我们教师自己的教科研,简单地概括,就是想法、做法和说法的“三法一体”而已。 所谓“想法” 所谓想法,即面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评估问题的危害或者解决问题的意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具体对策。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自己要去问一问别人,或者查一查资料,看看别人有没有碰到类似的问题、别人在这类问题上是如何处理的。我们很多老师实践中就是这么做的,只是在教育科研理论中有人给它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文献综述”。 有时我们也从自己读过的名家大腕的书籍或者文章中,去找一找解决问题的灵感,而这某种角度看,其实就是所谓的“运用教育理论”了。 所以,所谓的想法,即碰到问题想一想,其实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点都不陌生的。 所谓“做法” 所谓做法,只是“想法”的自然延续而已。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接下去自然就是付诸实践了。 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去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看看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如果解决了,那就说明自己想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可行的。如果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这个时候,我们又要回到“想”的阶段上去,对原来想的办法作些调整、改变、补充,然后再拿着这个新的办法去试试。 这样不断地尝试,直到问题最终解决为止。当然也有些问题我们可能解决不了,所以试了几次之后只好放弃了。 我想这类“做法”我们一线教师最为熟悉的了,或者说我们基本上每天在经历着。我要说,这正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强项所在、优势所在。所以,三法之一的“做法”离我们也不远。 所谓“说法” 所谓“说法”,即把自己碰到问题后的想法、做法,用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自认的薄弱之处。我们身边,有很多在学科教学、学生德育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老师,但遗憾的是其中一部分老师却没没有把他们的经验与方法表达出来,与更多的教师分享。 经常听到老师说,叫我上上课是可以的,叫我当当班主任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我写论文、做课题,真的不行。这里,权且不去讨论这些老师是否会写论文、做课题,我只想谈谈教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 其实,教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还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教育随笔、教育反思,甚至还可以是读书笔记、题目解答的积累,等等。我们仔细去看看中小学教育教学类杂志,就会发现,其实在这些杂志中所刊发的文章,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实践反思类文章。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去尝试和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而非一定要吊死在“论文”或者“课题报告”上。 换个角度看“教科研”,就是“教师自己的想法+教师自己的做法+教师自己的说法”。这是我对中小学一线教师做自己的教科研的“草根解读”。所谓教师自己的教科研,就是教师给自己的“想法”“做法”找一个“说法”而已。这样的教科研,相信你行,我行,我们大家都行! (本文刊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6年第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