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月刊·讲座】中国的天道传承

 hongzhuanyidui 2017-06-06






思考过去,看透现在的人皆知:如果一任现在的体系走下去,未来是被体系决定的。而人们所说的自由,重点在于:自由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也不是放纵自己的权利,真正的自由是由人的修养而得来的,不经过一定的培养,自由不会成为人的本质。这正是古中国的大学之道,也是古希腊哲学家的爱智(philosophia) 之道。



杜文仁,台湾辅仁大学博士,现为慈心华德福学校十年级国文教师


教育的目的:进入自由王国 


从古代中国说起,《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孔子时代,《大学》本义已失,礼崩乐坏,贵族所受的教育徒具形式,内在资源已然干涸。而孔子十五志于学,遍访明师,突破点是在齐国闻虞舜时代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竟然成了不嗜肉食之人。


孔子体会到:古代传下来的礼乐之本是天,当天人合一时,乃大乐、至乐、极乐,没想到有这么快乐,竟然到达如此的境界。所以孔子以此教人,入室弟子都要抚琴鼓瑟,因为这是古学,乐之学。有大乐,方能成就大人。有乐学之学者,才有德治之君子,因为德因弦歌而来。所以子游为武城宰时,每日弦歌不断。这是古天学,是乐教。


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操琴演练,练到入味、知音,哪有不快乐的道理!


但练琴,涵养性情不是孔门异于现今大学教育的唯一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孔门传授射御之术、攻守之法,这是证据。因为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治国淑世是孔门的一贯主张,但《论语·卫灵公》里却记载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明日遂行。


此国之大事,不可轻易示人。卫灵公非贤君,国政犹由夫人南子把持着,未得孔子信任之前,先试探其本事。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孔子第二天就带着弟子走人,很干脆,看破就走。


孔子之道为何?《礼记?礼运》记载: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一声喟叹,是孔子观古礼后,对子游的机会教育,是孔子的理想——大同世界。这是古代的成人之学:传道、授业、解惑。真正达到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对教育目的所说的境界:“我们的目标应当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有专门知识的人。他们的专门知识,将给他们起步的基础;他们的文化,将导引他们如哲学般深邃,如艺术般高雅。”


古人抚琴鼓瑟也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柏拉图与孔子


中国文化主要是通过孔子的努力,把道统留下,变成文字,这就是《五经》《六艺》,所以,孔子是承前启后的人。


当今世界犹存的三个古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我们所学的历史里,哪一个没有文字的文明能够屹立几千年而不坠,没有中断?各位能不能举例?


古埃及?古巴比伦?但是现在的埃及人认识古埃及文吗?现在的伊拉克人认识古巴比伦文吗。古希腊?现在的希腊人看不懂古希腊文,而且种族也不同。


古罗马?只有专家懂拉丁文,意大利人不会拉丁文!玛雅?现在中美洲有谁会玛雅文?伊朗人?现在谁会古波斯文?所以,通过文字传承道的文明系统只有三个,这三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明民族——中华(华夏)民族、印度(天竺)民族、希伯莱(犹太)民族。


那么,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是什么?《论语》是用来讲孔子,《四书》是诠释《五经》的。犹太教的圣经是《塔纳赫》,而印度教文化经典是《吠陀经》。华夏民族可以活到现在,跟这些经书有关系。


因为文字传承下来的原因吗?当然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承的文化:波斯有波斯的故事,罗马有罗马故事,为什么现在他们的文化不见了?古波斯帝国、古罗马帝国都有书啊!


古波斯帝国祆教的经典《波斯古经》至今犹存。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时,觉得信仰祆教的波斯人作战太勇猛,于是下令把祆教经典《波斯古经》给焚毁,波斯帝国被灭了,只留下一卷《查拉图斯特拉传》,波斯袄教没有直接的文明继承者。


古罗马的建国史诗《埃涅阿斯纪》至今还有人研读。可是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于日耳曼蛮族之手,罗马帝国没有直接继承人。是敌手消灭了他们,亚历山大帝国灭了古波斯帝国,意大利的日耳曼蛮族国王罢黜了西罗马帝国皇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了东罗马帝国。


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灭?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相当于西罗马帝国盛极而衰的时候。在中国,东汉瓦解,中华文明的《五经》传承命在旦夕之间。中国文明南迁,而在北方,却开始了胡人汉化,这是文明的奇迹。


所以,现在必须谈到文化力量强和弱。在什么样情况下的文明能够经历几千年的考验而能活着?有人说是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能够包容外来文化,印度也能包容外来文化。但是,人口很少的犹太人竟然在被罗马灭国、在世界各地流浪两千年之后,以色列复国了,且活得愈来愈强盛!


这是文明的一大奥秘,当今文明的枢纽问题,暂且不回答。


回头来看,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久?文明那么长寿?人口为什么这么多?是因为长寿才人多,而不是因为人多才长寿。中国文明的特色是什么?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什么情况下一种文明太过?什么情况下一种文明会早夭?


来看一个短命的民族:古希腊。只有几百年,希腊民族被罗马人打败了,然后被完全吸收,为什么希腊文明这么短。


现代西方文明认为他来源于希腊人和希伯莱人。希伯莱还存在着,不仅存在着,还很显赫。为什么那些伟大的希腊人现在不在了?


我们能看到那些死去的人写的书,还可以读到柏拉图和荷马的文字,可是古希腊文明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它违背了自然规律、逆天而行。


古希腊人传说的战争是特洛伊战争,记载于《荷马史诗》。希腊人为什么打特洛伊人,想扩张领土和侵吞财产。在文明发展上,特洛伊比古代希腊文明高级,就像当年的南宋比蒙古高。可是蒙古人更会打仗,所以宋朝尽管文明程度高,终于不敌而亡国。


在特洛伊战争里,谁更会打仗?希腊人吗,不见得。希腊人最后是用诡计才赢的。是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用诈术赢得了战争。表面上是为了抢回美女海伦,实际上是侵吞财产、消灭潜在敌国,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整个希腊青年人背诵的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兴不义之战,渲染悖德的英雄主义,鼓励侵略别人,不管什么理由。小朋友耳濡目染,就会模仿大英雄阿喀琉斯、希腊联军统帅阿加门农、联军参谋长奥德修斯,他们好战、易怒、贪婪、把不正义变成正义。


柏拉图年轻时代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是希腊城邦间的内战。如果看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会知道,雅典认为他们是文明的,他们是整个希腊的学校,他们大开杀戒是正当的。雅典人总是这样说,出师一定要有名,强权即是公理。但狡猾的雅典人任欲而为,将离盟而去的同盟国压伏,将保持中立的城邦剿灭,最后两败俱伤。


雅典帝国之后是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灭了波斯帝国,之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成四个王国,罗马帝国灭了希腊、埃及、波斯诸国,公元476年日耳曼民族灭了西罗马帝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由俄罗斯人继承东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继承西罗马帝国。


中国的汉朝战胜匈奴,匈奴战胜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战胜罗马人,西罗马帝国就这样灭掉。后来日耳曼人信了基督教,日耳曼人有个国王——查理曼大帝,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806年,拿破仑把神圣罗马帝国罢除。欧洲这一千年发生什么事?分裂,分裂后逐渐变成民族国家,法国、英国、波兰等国成立,德国1870年统一。


也就是说,目前的世界列强是从战争里出来的,从大帝国里分裂出来。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从两次世界大战再到现在,西方一直在战国时代。现代西方文明也造成了20世纪的新战国时代,其根源来自于其文明中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基因。


中国的战国是东周七雄时代。孔子在春秋末期出生,孟子在战国中期出生,荀子和韩非子在战国末期出生。他们都著书立说,就像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柏拉图著书立说。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永恒之道,讲到了正义、美德、至善。那么,是谁败德,让人不再有淳朴的道德?引发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人民教育家是荷马,于是,柏拉图在书中赶走了荷马,而把赫西欧德和品达留了进来。他反对败坏人心的艺术,与孔子一样,孔子反对“郑声”,称之为“淫乐”。


水满出来叫淫,过度。没有水则是空的,是“不及”。


孔子的六艺:礼、乐、诗、书、易,春秋。礼:礼节、祭祀,这是祭天的,与上天的交流,以达到天人感应,在这种状态里面,这样一种天跟人类之间交流而留下来的形式,称为“礼”。


后来简化成很简单的东西,人们互相敬礼,就是我把你当成天,你把我也当天,人与人互敬。中华民族一开始就强调礼,至少从甲骨文开始就这样强调。“乐”,小朋友的乐是什么东西呢?游戏。后来变成了严肃的事情,可以说是宗教。但刚开始是有体验的,有天人合一的宗教体验,这个体验孔子不断地讲述,称之为“仁”。


所以,世界各文明,只要是有道的都是相通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主旨是救希腊,拯救陷入城邦内战、道德败坏的希腊城邦。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有德之士,这样的人,柏拉图称之为哲人王,在中国则叫圣王。


柏拉图与孔子讲的这些思想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对时代有所感,发挥他的意识心,让他达到灵性的世界,如果他没有到达灵性世界,这些东西不可能流传两三千年还存在,这样的东西可大可小,可显可隐,一旦你进去的时候,就会像庄子所说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讲述古罗马建国史的《埃涅阿斯纪》


孔子:汉民族的弥赛亚


以下是几则《论语》中和孔子生平有关的章节。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


这是孔子从楚国返鲁期间发生的。仪这个地方的守门人——仪封人,申请要见孔子,他说:“凡是有德之士到我这里来,我每个人都见过。”跟随孔子的人让他进去,见了孔子,里面发生什么不知道,两人深谈印证。他出来后说:“各位同学,你们为什么对自己是丧家之子感到伤心?天下没有道很久了,老天爷要把你们的老师当成木铎了!”


“木铎”指祭天的乐器。一旦敲响木铎,整个乐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天下要有道了。从现在开始,孔子就是那个神圣的木铎,是与天沟通的乐器。


后来的中国历史果如其然,由孔子重新开出了天道传统。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世的皇帝称为“至圣先师”,这无疑是印证了仪封人的天命之说。仪封人和楚狂接舆一样是先知,接引孔子。仪封人和孔子的关系类似于施洗者约翰和耶稣的关系。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


这段话是《论语》里的千古疑点。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为什么叫“子”?《论语》里仅此一例,因为她是女强人。她原是宋国国君的女儿,嫁给卫灵公。据说卫灵公又丑又肥又老,南子出轨,整个卫国都知道。南子是殷人之后,在殷朝女子地位比较高,比如武丁的夫人妇好便是能征惯战的大将军。


孔子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了,孔子对天发誓:“我所否定的,老天爷厌弃啊!老天爷厌弃啊!”


到底孔子否定什么,没有说,表示他急了,怕子路误会他,所以对天发誓。至于他和南子究竟谈了些什么,不得而知,然而可推测必定与国家大事有关。卫国的实际掌政者是南子,南子与孔子都是出身于宋国的殷人之后,不难想像,南子或许和孔子谈到了复国大业,孔子被视为商民族的弥赛亚,存在着平定天下的可能。子路未必懂老师这个使命,但身为卫国人的子贡就懂得。


从后世来看,孔子不仅透过高级文化的力量,不是靠武力,成了商民族的弥赛亚,而且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弥赛亚,成为东北亚文化圈的圣人、天道的终极诠释者,引导着天子以至于庶人身、心、灵的发展方向。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孔子生了重病,子路为他祷告。孔子问:“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诔》上记载,替你向天神祈祷。”孔子说:“我祷告很久了。”


现在才祷告,太迟了,祷告没什么用。子路以为祷告是有形式的,例如生重病时才祷告,所谓“临时抱佛脚”。可是孔子是“知我者其天乎”的人,所以常常与天感通,这就是一种祷告。如下可知: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匡人把孔子师徒围起来,要杀他们。孔子说:“周文王过世了,难道他留下的文不在这里吗?如果老天爷要把他的文给丧失掉的话,文王之后的人就没办法参与这个文明。要是老天爷不把这个文明丧失掉,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这正是孔子对天命的自信。


何谓“怪力乱神”?


提问:老师多次谈到孔子与天的感通,“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那么,“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神”与“精神世界”有什么联系?


答:善哉问。“子不语”是指老师不赞成的。


孔子是直接与天交流,中间的代理者他认为不重要,比如鬼、神。他直接与至上神交流,他说:“知我者,其天乎!”低于天的神就是“怪、力、乱、神”。再举一个远例古希腊。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一开篇,讲的是英雄阿喀琉斯喜欢一个被俘的女祭司布留塞黎斯,她被总司令阿伽门农抢走后,阿喀琉斯大发雷霆的故事。古希腊推崇的是好斗、好色的英雄,而希腊各邦的诸神,包括宙斯在内,都是有缺陷的。他们自私,支持各自的英雄和城邦,引来天下大乱。所以,柏拉图对于诸神做了一番“正名”的工作,要求神名符其实。


而《诗经》第一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与荷马史诗开宗明义不同。妻子不是抢来的,而是要“琴瑟友之,种鼓乐之”去追求。君子是有礼的,以优美的音乐来致礼。而《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是无礼的。


好色与好斗,在《论语》有重点谈到——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好色是年轻人的血气问题,北宋程明道在二十多岁在陕西当主簿时,写了一首《偶成》,讲到这层意思: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是《千家诗》第一首诗,谈到了两种乐:一种是少年人因春气感发,让人有爱花爱柳的心境,洋溢于中、形之于外的喜乐。但程明道的乐,还在这个之上,是对天地间生生之德的感悟,而非吏事偷闲,如少年般受血气鼓动的贪玩。


这个意思柏拉图在《会饮篇》描写过,苏格拉底的导师女巫蒂欧缇玛向年轻的苏格拉底诉说爱若思之道的章节里,仔细分说过美的次第:从对美的形相的追求,层层超升,直到美的本体的显现。柏拉图所说“爱若思”,孟子称为“养气”,庄子称为“心斋”,程明道称为“静坐”。《宋元学案》收入了明道语录:“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于是乎,我们知道这首《偶成》是明道定性静坐后的体悟之诗:静后见万物春意、生生之德。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多好色且好斗


《荷马史诗》里,古希腊人的好勇斗狠斗智、或是说史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刻画的欧洲人的“浮士德”精神。固然可以用荷兰史学家赫津哈在他的名著《游戏人》中的“游戏”冲动来解释,但总是不周全、不够深刻到位。倒是孔子此处提示的“血气”三态说,却是能说到近现代西方文明的根本:好色、好斗、好得;反过来说,这也是他观察到春秋时代诸侯上层“君子”的痼疾。孔子治疗这一绝症之道在于“下学而上达”,在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简括之曰“仁”,这正是孔子之所以为中国“至圣先师”之处,为“万世开太平”的贡献所在。不变化文明的气质,文明人便无法参赞天地之化育,而自绝于天地,这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共同体察到的文明存亡绝续的关键。


在好色、好斗、好得之上还有好德,德来自道;在气质之性之上,还有义理之性,而义理之性必得“反身而诚”。“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一般人不修道(之谓教),容易停留在生命力层次上,无法上达精神层次,到达天命之德、性的层次,所以陆续陷入与人争战、好名的执着。宋明理学家的说法是没有胜过“气质之性”,没有继天命之性。一个民族无法善继天命之性,这个文明就难保天命。古希腊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孔子发现当时的中国也是这样,于是喟叹说: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


孔子的孙子:子思,将这个文明的最高原理、至德要道:中庸之道,写成典册,将“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的古之道术公诸于世。这个中庸之道,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洗心藏密之道”,后来被收入《礼记》,宋朝以后成为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据讲座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拟)





《时代教育》人物

报道这个时代的教育人物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
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
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
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