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的饮食文化

 汐钰文艺范 2017-06-07
  徐福伟刻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儒家所尊崇的礼制,其实是源于饮食活动的。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为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礼记》中对宴席中如何按照礼仪摆放食器饮器,仆人们奉酒敬膳的姿态,甚至如何依次摆放菜肴都有严格的规矩。
  古人盛菜盛饭不用碗,而是将食器严格区分,盛饭用簋,煮肉用鼎,盛菜蔬则用豆。天子吃饭时用九鼎,配以八簋,另有陪鼎三具。九鼎分别盛以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与鲜腊九种肉食,八簋则盛放各样黍稷食粮,三具陪鼎分置酒、水、果物等。
  古代礼仪限制下的食物,对于君主、贵族来说,有些虽不见得是美味可口的,但非吃不可,如大羹、玄酒及菖蒲葅;而有些鲜美可口之物却因不符合礼仪规定,又不能品尝。比如周武王做太子时就很喜欢吃鲍鱼,姜太公却反对他吃,因为此鱼不用于祭祀,就不可将这种不合礼仪的食物给太子吃。《周礼·天官》记载,周天子祭祀或大宴宾客时,要用馐“百二十品”,用酱“百二十瓮”,每一肴则专配一酱,不同的菜肴要有不同的酱调味。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这就是古代遵守饮食礼仪的规定。
  孔子关于吃的论述,最为人知的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精食,即要选择优质食材,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要求烹饪肉食时要“细”脍,即将肉片切薄切细,更可使肉迅速成熟,口味好又杀菌率高。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投稿邮箱:rizhilu999@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