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部X线摄影体位及临床意义

 panyunbo 2017-06-08

(一)头颅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颅骨的骨质、对称性、骨板厚度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双手放于头颅两侧,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两侧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3.中心线  对准枕外粗隆垂直射入

(二)头颅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颅骨的骨质、骨缝及蝶鞍的形态、大小及颅内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自然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眉间与枕外粗隆到台面等距)。

3.中心线  从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垂直射入。

(三)颧弓颌顶位

1.摄影目的  观察双侧颧弓、颅底各骨的形态、骨质及各孔大小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背向坐在摄影架前,面对X线管,头后仰,头顶紧靠探测器,两外耳孔与探测器等距,头颈部尽量向后仰,使听眶线平行探测器(还可用仰卧位)。

3.中心线  对准两下颌角的联线中点并垂直于听眦线射入。(四)颧弓顶颌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颧弓骨折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双手屈肘放于两侧,颏部前伸,头部尽量后仰,两外耳孔与探测器等距,下颌紧贴床面(还可用坐位)。

3.中心线  倾斜一定的角度与听眦线垂直射入。

(五)汤氏位(Towne位)汤氏位又称颞骨岩部前后斜位。

1.摄影目的  观察枕骨及顶骨后部、颞骨岩部、枕骨大孔及鞍背床突的情况,主要用于脑血管造影。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颏部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双臂自然放于身旁。

3.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30°角,从眉间上方10cm处射入。

(六)蝶鞍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垂体病变侵及蝶鞍、蝶窦的情况,常用于垂体病变的检查。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的耳部紧贴台面,上肢自然放在身旁,对侧上肢屈肘,手半握拳支撑颏部,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心线  与头颅侧位相同。

(七)劳氏位(law位)劳氏位又称乳突双15°角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乳突气房、鼓室盖、乙状窦、鼓室及外耳孔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使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呈15°角,外耳孔置于探测器中心的上2.5cm处。

3.中心线  向足向倾斜15°角,从对侧外耳孔后上方5cm处射入。

(八)许氏位(Schüller位)许氏位又称乳突25°角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鼓室、鼓窦、乳突蜂房、乙状窦及听骨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心的后上方1/3处,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7cm与后方1.5cm交叉处射入。

(九)伦氏位(Runstrm位)伦氏位又称乳突35°角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鼓窦、上鼓室、迷路、听骨、及鼓窦入口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外耳孔置探测器中心的上方2.5cm处,瞳间线垂直台面。

3.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3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12cm、后方1cm交叉处射入。

(十)梅氏位(Mayer位)梅氏位又称乳突双45°角侧位、岩骨半轴位及岩乳部竖立展开位。

1.摄影目的  观察内外耳道、鼓窦、岩骨、下颌骨髁状突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身旁,头部转向患侧,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成45°角,外耳孔置探测器的上后方1/3处,听眦线垂直台面。国人的岩乳部长轴与头颅矢状面约成53°角,岩乳部竖立并垂直于探测器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须成53°角。此位置又称改良梅氏位。

3.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45°角,从对侧眼眉外侧上方额部射入。

(十一)颞颌关节张、闭口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颞颌关节的骨质、功能及关节腔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侧紧贴台面,耳廓前折,对侧手半握拳支撑颏部,体位与许氏位相同, 瞳间线垂直台面。分别摄取颞颌关节张口位和闭口位,通常摄取双侧以资比较。

3.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5°角,从对侧外耳孔上方7cm与前方1.5cm交叉处射入。

(十二)内听道经眶位

1.摄影目的  观察两侧内耳道后前位的影像,比较双侧内听道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前额和鼻部紧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床面等距,听眦线与台面垂直。

3.中心线  经两外耳孔上方1cm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交叉处垂直射入.

(十三)斯氏位(Stenever位)斯氏位又称岩乳部水平展开位。

1.摄影目的  观察内听道的情况,此位置与乳突梅氏位相互垂直,是诊断内听道的重要体位。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面向对侧偏转45°角,使被检侧前额、颧骨、鼻尖(上三点)紧贴台面,听眶线与台面垂直,前臂弯曲以支撑身体。国人的岩乳部长轴与头颅矢状面约成53°角,岩乳部平行于探测器时,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须成53°角。此位置又称改良斯氏位。

3.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12°角,从枕外隆凸与被检侧外耳孔连线上距枕外隆凸2cm处射入。

(十四)茎突前后位

1.摄影目的  观察茎突的长度及形态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手自然放于身旁,用13o的角度板垫高头部,张大口,听鼻线垂直探测器,这一方法用于比较双侧茎突的情况。

3.中心线  经两眼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十五)茎突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茎突长度及形态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侧转,被检侧耳部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放于身旁,对侧屈肘支撑下颌,瞳间线垂直于床面,头稍向下低,口尽量张大。

3.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10°角,从对侧下颌角后缘射入。

(十六)眼眶后前位

1.摄影目的  观察眼眶的形态、大小及异物定位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前额和鼻部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还可以用俯卧位)。

3.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3°角,对准枕外粗隆上方7cm处经鼻根射入。

(十七)鼻骨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鼻骨骨折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头侧转,双手扶住摄影架,使头颅矢状面与探测器平行,瞳间线垂直于探测器。

3.中心线  对准鼻根下方2cm处垂直射入。

(十八)柯氏位(Caldwell位)柯氏位又称鼻窦后前23°角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额窦、筛窦、眼眶、眶上裂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站立于摄影台前,颏部与鼻尖紧贴探测器,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使中心线与听眦线夹角为23°角,两侧外耳孔与摄影架等距。

3.中心线  对准枕外粗隆上方7cm处经鼻根射入。

(十九)瓦氏位(Water位)瓦氏位又称鼻窦后前37°角位

1.摄影目的  观察上颌窦、额窦、前后组筛窦、上颌骨的骨质及形态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坐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0.5~1.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37°角。

3.中心线  出射点为鼻尖。

(二十)面骨后前位

1.摄影目的  观察面颅各骨的情况,主要是颧骨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坐于摄影架前,双手扶住摄影架,头后仰,颏部接触探测器,鼻尖与探测器相距约1~2.5cm,听眦线与探测器成45°角(还可以用俯卧位)。

3.中心线  出射点为鼻尖。

(二十一)下颌骨后前位(正位)

1.摄影目的  观察下颌骨升支及颞颌关节的正位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屈肘,双手放于头的两侧,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探测器中线,前额鼻尖紧贴台面。

3.中心线  出射点为嘴唇。

(二十二)下颌骨侧位

1.摄影目的  观察一侧下颌骨支、体部的骨质的情况。

2.摄影体位  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被检侧并后仰,下颌骨紧贴探测器,双手自然放下。

3.中心线  向头侧倾斜30°角,从对侧下颌骨下方5cm处入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