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长呕心沥血“借鉴”的【专业实践】88条干货!

 忘仔忘仔 2021-03-05

1.肝脏血供主要来自门静脉

2.心尖搏动一般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 5~1. 0cm处。

3.确定解剖学方位近端或远端的标志是心脏

4.近头侧为上,近足侧为下;近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近心脏侧为近端,远心脏侧为远端

5.听眶线(ABL):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听眶线为解剖学的水平线,与解剖学水平面平行。

6.听眦线(OMBL):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7.听眉线(SML):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2°角。

8.头部CT扫描常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听眉线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听眶线断面经过眼窝、中颅窝和后颅窝的上部。

图片

9.矢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面称“矢状面”;将人体左右等分的面称“正中矢状面”。

10.冠状面: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称“冠状面”。冠状面与矢状面垂直。

【横断分上下;矢状分左右;冠状分前后】

11.中心线以外的线称“斜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成像介质)的距离;焦-物距:X线管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物-片距:被照体到胶片(成像介质)的距离。

13.重建是指利用原始数据得到横断面图像;重组是指利用横断面图像得到多平面和三维的图像。

图片

14.关于头颅侧位摄影:中心线应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 5cm处。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可取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15.头颅侧位:目的是了解颅骨骨质,骨缝,颅内钙化,观察蝶鞍形态大小,不能显示内听道,圆孔,枕骨大孔及视神经孔。

16.头颅前后半轴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30度角,对准眉间上方8~10cm处经枕外隆凸射入探测器。

图片

17.鼻骨侧位:中心线经鼻根下1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

18.鼻旁窦华氏位:听眦线与台面中线的角度是37°;两侧上颌窦对称显示眼眶之下,呈倒置的三角形。

19.鼻旁窦柯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度角,经鼻根部射入探测器。

20.头颅矢状位与台面呈53度位的是瑞氏位。

21.额窦病变应首选柯氏位;上颌窦病变首选瓦氏位;蝶窦病变应首选头颅侧位。

图片

22.胸部后前位:中心线经第6胸椎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取立位后前位体位。

(2)两手背置髋部,双肘内旋。

(3)探测器上缘超出锁骨6cm,下缘包括第12胸椎。

23.胸骨后前斜位:中心线从右侧肩胛骨下角向左侧倾斜(角度与人体前后径有关,一般为20°~30°),对准右侧肩胛骨内缘于第四胸椎水平射入探测器中心。

(1)取立位后前位体位。

(2)俯身使胸骨置于探测器中心并贴近探测器。

(3)两臂内旋置于身旁,身体矢状面与探测器长轴垂直,冠状面与探测器平行。

24.观察少量胸腔积液,首选的摄片体位是胸部侧卧后前位。

25.胸部后前位X线照片不能够显示胸骨。

26.胸部后前位照片标准:锁骨、乳腺、左心影内的肺纹理应显示。应包括完全、边缘锐利,心脏和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27.胸部左前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右侧显示,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1/3

处。

28.欲全部展现胸主动脉,其投射的最佳体位是胸部左前斜位。

29.心脏病常用的侧位摄影体位是左侧位;气胸常用摄影体位是胸部后前位;肺尖部病灶摄影体位的补充体位是前弓位

30.先天性婴幼儿肛门闭锁,X线摄影体位应选择腹部倒立位。

疫情防控

图片

图片

图片

31.腰椎检查的常规摄影体位为前后位及侧位

32.腰椎前后位摄影体位,中心线应对准脐上3cm(第三腰椎)处,垂直射入胶片中心。

33.骶尾椎前后位摄影时,中心线应向足侧倾斜15°,经耻骨联合上3cm射入。

34.骨盆前后正位: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点下方3cm处,垂直射入探测

(1)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两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外展、内旋(10~15度角),趾末节靠拢。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相等。

(3)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cm.

35.骶髂关节前后斜位身体正中矢状切面与床面呈20~30°.

36.骶髂关节前后位摄影,中心线向头侧倾斜20°~25°角。

37.髋关节正位:中心线对准定位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

(2)双下肢伸直且稍内旋,足尖向上,使两趾接触。

(3)被检侧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向外下作垂线5cm处为髋关节正位摄影的定位点,此点对准探测器中心。

38.肩关节前后正位:中心线对准肩胛骨喙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

(2)被检侧上肢稍外旋且与躯干分开,肩部背侧紧贴探测器,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3cm.

(3)肩胛骨喙突置于中心。

39.肩锁关节后前位: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或对准探测器中心)。

(1)被检者站立于探测器前,背靠探测器,头部转向对侧,使被检侧肩锁关节紧

贴探测器。

(2)手臂内转,掌心向前。

(3)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将肩胛骨喙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40.肩关节正位影像的标准显示结构:肱骨头、肩关节盂、肩关节间隙、肱骨小结节,不包括肱骨滑车

41.肱骨外科颈骨折需摄肩关节穿胸位。

42.乳突双15°侧位又称为劳氏位(LaW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43.第1、2颈椎张口位:中心线通过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曝光时嘱被检者口张大或令被检者发“啊····.·”声。

44.不能显示第1、2颈椎的体位是正位;显示椎间孔最好的是斜位。

45.颈椎后前斜位摄影,中心线应向足侧倾斜10°,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中点射入探测器。

46.手掌下斜位片摄影时,中心线垂直投射于第5掌骨头;手掌后前位,中心线垂直投射于第3掌骨头。

47.手部平片检查不能检查骨盐含量。

48.手正位摄影时,腕部舟骨显示呈半轴位影像。

49.腕关节正位摄影中心线应对准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焦~片距为100cm.

50.腕关节侧位: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2)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侧在下(靠近探测器)。

(3)尺骨茎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51.肘关节正位:中心线对准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2)被检侧肘关节伸直,背侧在下。

(3)尺骨鹰嘴置于探测器中心。

52.关节侧位: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2)被检侧肘关节屈曲约呈90度角,尺侧在下。

 (3)肱骨内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

图片

图片

53.踝关节正位摄影时,中心线经内外踝连线中点向上1cm垂直射入探测器。

54.膝关节前后位,中心线投射点应为髌骨下缘

55.膝关节侧位:中心线对准髌骨下后缘垂直射入探测器。

(1)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

(2)被检侧下肢屈膝约呈135度角,外侧靠近探测器。

(3)髌骨下缘与腘窝皮肤皱褶连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56.胫腓骨前后位:中心线对准胫腓骨中点垂直射入。

(1)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伸直稍内旋,足尖向

(2)将被检侧胫腓骨中点放于探测器中心。

(3)探测器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57.足前后位摄影,中心线应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

58.膈上肋骨前后位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后屏气;胸骨正位摄影宜用的呼吸方式为均匀缓慢连续浅呼吸。心脏摄影的呼吸方式为平静呼吸屏气

59.放大倍数相同,所需曝光条件最高的是肾动脉放大摄影。

图片


图片

60.足前后正位:舟距关节与骰跟间隙清晰可见。

61.标准的根骨轴位像,横径与纵经投影比例约为1:2.跟骨轴位位摄影,中心线应向头跟侧倾斜35~45°

62.单侧跟骨侧位摄影时,中心线应对准内踝下2cm处。

63.心脏常规投照为立式,后前位,可加摄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和左侧位,右侧位不属于心脏大血管常规摄影体位。

64.心脏第一斜位,冠状面与胶片的夹角是45°~55°.

65.股骨颈骨折观察前后移位时,理想摄影体位是仰卧水平侧位。

66.扁平足,应选用单足负重水平侧位。

67.类风湿关节炎X线摄影体位中首选双手正位,包括腕关节。

68.观察腹部肠梗阻气液平面不宜用腹部仰卧前后位

69.腹部仰卧前后位(KUB平片)中心线入射点为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


图片

图片

70.乳腺钼靶常规摄影位置为轴位 +侧斜位

71.乳腺摄影体位包括:内外斜位(MLO):是显示单侧乳腺组织的最佳体位;头尾位(CC):立应确保在内外斜位中可能漏掉的内侧组织显示出来,同时应尽可能多的包含外侧组织;定点压迫位(S);放大位(M).

72.乳腺导管造影术的适应证不包括分泌性溢乳

73.乳腺导管造影:

术前过敏试验一般采用静推1ml或眼角滴入试验。

以乳头为中心消毒两次,消毒半径约5cm.

确认溢液孔后将针自溢波导管插入,以适当的压力缓慢注入造影剂0. 2~0. 4ml.

当患者感觉乳腺胀痛时,停止注入显影剂。

头尾位和侧位摄影,压迫须适当,需要时可追加放大摄影。

74.颈椎右前斜位片与左后斜位片所示内容相同,显示的是右侧椎间孔;颈椎左前斜位片与右后斜位片所示内容相同,显示的是左侧椎间孔。腰椎右后斜位观察

的是右侧椎弓峡部。腰椎左后斜位察的是左侧椎弓峡部。

75.投照根尖片时X线中心线需要通过被检查牙根的中部。

76.静脉法碘过敏试验,注射后观察反应的常规时间是15min左右。

77.能较好反映胆囊浓缩功能的造影方法是口服法胆系造影;口服胆系造影首次摄片时间为服药后12小时;口服胆囊造影检查完当晚应进食高脂餐,有利于胆道内造影剂的排泄。

78.静脉胆道造影常用的造影剂为胆影葡胺,正常用量为20ml;肝功能差、胆道梗阻、碘过敏为其禁忌症。口服胆系造影是碘阿酚酸


图片


图片

79.静脉肾盂造影中引起迷走神经反应综合征的原因是腹部加压。

80.静脉肾盂造影方法

(1)加压:患者仰卧平躺于检查床上,将两个椭圆形压迫器呈倒“八”字形置于肚脐下两侧,相当于输尿管经过两侧骶髂关节处,用连以血压计的气袋覆盖其上,再用多头腹带束紧绑好,充气后可压迫两侧输尿管,防止对比剂流人膀胱。儿童或因腹部病变不宜加压时,可采取头低位,即骨盆抬高约15°.

(2)注药:由肘静脉注入对比剂20~40ml,即行气袋充气,加压至病人能耐受程度为止,一般为80~100mmHg,以能压迫输尿管使对比剂停留于肾盂、肾盏内。

(3)摄影时间:一般于注射对比剂后7分钟摄第一片,即刻冲洗胶片,以观察摄影位置、条件以及肾孟、肾盏显影情况。15分钟摄取第二片,30分钟摄取第三片。如一侧肾盂、肾盏显影不佳,应延长摄片时间。在肾盂积水,按常规时间摄片不显影者,可在数小时后再摄片。摄片时患者平静呼吸屏气曝光。

(4)双侧肾盂、肾盏显影后,则除去腹压带,输尿管和膀胱充盈,并摄全尿路片。如疑有肾下垂或游走肾,应加摄立位片。

81.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前12小时内禁食、水。

82.目前经肾脏排泄的有机碘溶液常用的有:60%~76%泛影葡胺离子型以及300和350非离子型对比剂。静脉肾盂造影对比剂的用量是成人一般用量:20~40ml;

儿童按每千克体重1. 0~1. 5ml计算。

83.静脉肾盂造影适应证

(1)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结石、先天性畸形和积水。

(2)不明原因的血尿或脓尿。

(3)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做膀胱镜检查者。

(4)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5)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

84.静脉肾盂造影禁忌证

(1)碘过敏。

(2)肝、肾功能严重受损。

(3)全身情况严重衰竭,急性传染病或高热。

(4)甲状腺功能亢进。

(5)妊娠期及产褥期。

(6)急性泌尿系统炎症、严重血尿和肾绞痛。

85.膀胱造影最常用的方法是逆行造影法。

86.逆行肾盂造影对比剂用量是一侧注射8~15ml.适用于肾盂、肾盏有病变的患者(如肾盂积水)。常用造影剂为碘化钠逆行肾盂造影不需要做碘过敏试验

87.碘阿酚酸经由肝脏排泄;泛影酸、碘必乐、乙碘油及碘化钠主要经肾脏排泄

88.常做保护剂的是亚硫酸钠。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