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享充电宝到底行不行

 让你更值钱 2017-06-08
分享一下创投圈对新事物共享充电宝的不同看法。

在共享单车之后,共享充电宝领域成了非常火热的创业和投资风口。一二线城市的用户陆陆续续开始接触到这来产品,而接下来,竞争将会推动各家共享充电宝公司更快地抢占市场。也许我们将会看到共享充电宝重现共享单车一夜之间火遍全国的景象。

在5月份前后40天的时间里,共享充电宝整个行业融资规模达到12亿人民币,而其中仅小电科技公司一家在一个月里就融了三轮,融资额超过4.5亿,成为首先拿到B轮融资的共享充电宝公司,在它背后有红杉、高榕、腾讯这样的投资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多家创业公司进入到了这个领域,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获得了投资。

然而,在共享充电宝这件事上,互联网创投圈的看法并不统一。360的创始人周鸿祎公开说他看不懂,而王思聪则在朋友圈说这件事根本不成了,聚美优品的创始人陈欧则押注到这上面,试图在聚美之外再找一个新的增长型业务。众多投资人的态度已经到了泾渭分明的程度,看好的人相信这将是和共享单车一样是个大生意。不看好的人也可能找出很多理由,来说明它在商业模式上并不成立。

我们就分别看看共享充电宝这件事看好和不看好的理由。

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对应着不用场景。

第一种是可异地归还的大机柜,主要放在车站、商场、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能装几十个充电宝。

第二种是可异地归还的小机柜,放在酒吧、餐馆、咖啡厅等地的柜台,能装十个左右充电宝。

第三种是桌面式,不可异地归还,要在现场充电,主要放在KTV、咖啡馆桌面或者走廊墙上。

现在来看,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就是按充电时间收费。本质是一个租赁生意,有正向的现金流。将来随着充电宝的数量和部署密度变大以后,还可能有广告模式,就是在充电宝机身上放广告。另外,用户的押金部分做理财也能有一部分收益。

共享充电宝的成本包括充电宝和机柜等硬件成本、软件成本、渠道推广费用、运营成本等。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炳松曾经算过一笔账: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至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机柜成本、场地费用的情况下,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收回成本。

其次,现在线上流量成本已经过高,而线下通过共享充电宝获客这个成本算下来还不高。共享充电宝也许可能成为下一个流量收集的入口,获得一些有支付能力的用户。流量价值的想象空间也是投资方看中的一个加分项。

再次,今年以来,除了共享单车这个风口,创投界也缺乏投资热点。有些投资人会受压力驱使,收非理性情绪的干扰出手投资共享充电宝,这也会加剧整个创投圈扎堆争抢项目的问题。投资人的心态很多时候会害怕错过特别好的项目。所以一部分VC出手投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投资是因为很多人也投资了。

而不看好这个模式的理由也很多。

首先,在用户需求方面,充电宝是否是个刚需?在随身自带和很多地方提供电源的情况下,没有电可充的问题还有多大?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是,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是不是个大生意?在这一点的判断上,不同人看法相差很大。

其次,共享充电宝解决的问题是手机电量不够的问题。将来技术进步,手机电池问题也会被解决,续航时间会更长。手机如果能撑住一两天的高强度使用,将来共享充电宝甚至充电宝本身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时间窗口期。在电池突破性技术出现前,共享充电宝有多长的生产时间?选择投资的VC基本判断短期内电池技术不会有突破,这个模式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被颠覆掉。相反,有些不看好的人认为它会像BP机那样,成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性产品和模式。

再次,这个领域产品低成本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一家公司有资本支持就可以进入,而且渠道也难以垄断,不像线上的互联网应用那样会有马太效应,能一家独大。将来这个领域竞争会非常激烈,打很长时间的仗。

对于共享充电宝,双方都有自己的看法,作为用户,可能看到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雨伞这样的新事物出现,也许直觉上觉得不靠谱。但手机、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这些变量与已有的事物结合可能会产生新物种,作为旁观者,不防抱一个开放的心态,在耐心地看看最后是否能够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