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泻黄散合清胃散)

 xcaq 2017-06-09

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泻黄散合清胃散)

(2014-06-08 18:57:57)

患者许某,男,35岁,2013415日初诊。患者诉一月前外感后发热,当时体温38°C -39°C,自服感冒药后好转,但此后持续低热, 体温37°C -37.5°C,乏力、容易疲劳、时伴头痛,日常工作感疲倦不堪。并反复口周疱疹、口腔溃疡,疼痛,唇肿,影响进食。纳差食少、进半流食,眠欠安。二便尚调。诊查可见口唇肿胀、口腔内多个溃疡,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伏火、阳明积热之证。治以泻脾胃伏火、清阳明积热。予泻黄散、清胃散合方加减:

广藿佩各15g    升麻10g    丹皮20g    生石膏100g

    生地30 g       生军8 g     当归10 g    防风10 g

    生甘草10 g     川连10 g

五剂,水煎服

    二诊2013422日:患者服药3天后唇肿消,体温渐复,乏力好转,未再出现新的疱疹和溃疡,原成片的溃疡已愈合,仅余一个,疼痛不显。头痛未作。纳食、睡眠均改善。唯仍轻度乏力,微微心烦。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滑。上方加淡豆豉30g,栀子10g调理善后。

一周后回访病人,曰诸症皆瘥,正常工作,精力充沛。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语:

患者青年男性,平素嗜肥甘厚味,脾胃积热,日久积累而成脾胃伏火。逢外感之后,余热未清,饮食不慎,又进辛辣油腻,胃中积热,引动脾胃伏火。新病与宿疾夹杂,气分与血分之热交蒸,故持续低热、乏力,反复口周疱疹、口腔溃疡,疼痛、口干唇燥、。

泻黄散与清胃散同有清胃作用,治疗脾胃蕴热证侯。不同之处在于泻黄散泻脾胃伏火,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而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之功能正常,则口唇红润;如脾胃功能失调,除消化相关症状外,口唇亦有相应表现。脾虚则口唇暗淡,脾胃积热则口唇干燥、肿痛等。正如《医方考》所言:“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脾胃之积热,往往非短期改变,而是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积滞,郁而化热,久伏于脾胃,故又称“伏火”。内经云:“火郁发之”。故脾中伏火,不能单用清泻药物,更需发散伏火积热。泻黄散由钱乙所创,方中以防风升散伏火,因其为风药中之润剂,无伤阴之痹,配合石膏、栀子等清降之品、藿香醒脾,使散伏火而不燥热,清泻而不伤脾阳。

清胃散所治病证,往往病程偏短。“气有余便是火”,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有热。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胃火循经上攻常见口气热臭、口腔牙龈溃烂、唇舌颊腮肿痛等。清胃散方中以黄连生地清热泻火为主,配合当归、丹皮清热凉血和血,升麻既有发散之意,又有引经之用。

清胃散为治疗胃中积热经典方剂,泻黄散则是清透脾胃伏火之首选方。此患者平素脾胃即有伏火,又感新邪、胃热炽盛,故用清胃散清胃凉血之外,配合泻黄散疏散脾中伏火、清透余邪。清散并用,气血共治,奏效甚捷。5剂后患者诸症大减,唯唯仍轻度乏力,心烦未除,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追加栀子豉汤以善其后。

                                          (贺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