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力鹰爪功 | 少林大圣门古传大力鹰爪功(下)

 三忘一空 2017-06-11

本鹰爪功乃少林正宗大圣门真传,由嵩山少林武僧志远和尚传于冯少臣,冯少臣传徐畏三。徐畏三是浙江著名的擒拿大师,在南方武林中颇负盛名。


少林大圣门是少林武功“四大门”之一,四大门即大圣门、罗汉门、二郎门、韦陀门。


锁指功


初时空手练习,紧并中、食二指,屈成环形,而以大拇指屈指置于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相对,紧紧扣牢,掌心中空,虎口成圆形。猛力扣一炊时许,略舒指休息片刻,再依法紧扣之,每日有暇即行,不限次数。(图5-10)

盖此功初步,并不用器械练习,无论何时何地,皆可随意行之也,扣时宜将全身之力,运于鹰爪大、中、食三指之端,务须沉着,切不可贪省力。


空手勤行半年之后,则用一小圆木夹于大、中、食三指之间,依法扣之,木长约三寸,周围约一寸许,以梨、枣等木为合用,取其质地坚实也。如此更半年,再易以圆木而为铅棍,大小长短,与圆木相等,亦以半年为期。铅棍之后,更易钢棍,依法练习半年,其功成矣。用以扣人身各部,亦可使敌折服。(图5-11)

相传此法为一大书法家所发明,盖于无意中得之者,其人喜研究书法,唯苦所作之书,浮软无力,乃于笔管中灌铅数两,每日以三指拈笔,悬腕临摹,日必尽半日之力,而书擘窠大字者三百,勤行无间。其初,意不过求字之沉着有力,并非在武功上面着想也,如是者历二十年,其书既成名,而指端之功夫,亦已成就。


顾其人不自知也,一日与友哄饮,友醉欲避席而去,其人以三指执其臂而拽之归坐,友忽狂叫而仆。视之,则所执之处,指痕宛然,青紫坟起,皮脱血出矣。然在执之者,固尝亦未用耳也。于是,群相惊异,揣之其故,始悉其于灌铅于管,日事临池,而与无意中成此绝技也。


自是以后,其人除作书外,恒以竹管戴于大中食三指之上,盖以防不测也。后之练功者,以此为成法,而易笔杆为木棍及铅、钢等小棍,因有心练习之故。大约费时三年苦功,即可成就也。


拈花功


练习指面拈劲之法,亦名为拈花功。与以上各种功夫大同小异,唯着力之处,彼在指顶,此则在指面耳。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亦不必用何种器械,但以大、中、食三指面紧贴,略如锁指状,唯彼则扣三指使虎口成环形,此则拈三指使虎口三角形耳,指面相贴之处,以三指之第一节为限,指面紧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小圆圈。(图5-12)

由内向外旋若干次之后,更由外向内亦旋转若干次,其数须相等,如外旋百度,内旋亦百度。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痛,则略事休息以舒之。因此等功夫,既无须乎器械额,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无论何时何地,随在可行,而旁人且不易觉察,故非常便利。


空手勤谨练习,半年之后,指面之力量,亦已不小,乃更取极大之黄豆三粒,用大、中、食三指拈住,依前法运全臂之力于指面,推动三豆,使在三指间旋转。(图5-13)

初时每不能捻转如意,三豆且时有脱落之虞。大约练习一二月之后,即可免去此弊。其旋转之法,亦如空手时之内外各旋若干度,至力疲时稍事休息再练。唯所用练功之豆,须随时更换,起初每日换二三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一休息,换豆一次。此一步功夫,须练至三指拈豆,毫不用力,轻轻一旋转间,即成粉屑,则可终了。


盖擒拿法本利用巧劲,但借功力以为助者,练至如此,亦已够用,不必再求进步矣。若必欲求其功夫之更进一层,则可于练豆之后,再换石子练之。石须坚实,如法拈旋,唯石子之数,不限三粒,三粒可,即两粒、一粒亦无不可。直练至无论如何坚硬之石,一触其指,即成粉末,则功造大成。坚石触之如此,若以爪加诸人之血肉之躯,则鲜有不筋断骨折者矣!


练习此等死功夫之后,每易于无意中伤人,即与人交手用此等功夫以制敌,亦正嫌其太为狠毒,有伤阴德也,故能练至拈豆使碎之时,即可停止。因已足制人,即恐强悍之敌不易克,于其再费工夫练此死手,不若移而练擒拿之为佳。因练拈石,至少须三年,若移此三年之光阴而练习擒拿之法,亦足够而有余裕矣。学者其三复斯言。


拈劲之练习,除上述之一法外,犹有悬身以练习之者,其术之功效,似较上法为和缓而可取也。其法先在铁杠之上,勤加练习,唯练此之铁杠,宜较寻常所用者,加长一倍以上,其高度则与寻常者相似。


入手之初,练习者以两手握住铁杠,将身悬空,并无任何动作,至两臂酸疲不堪时落下,休息片刻时,再继续联系。(图5-14)

每日晨夕各行一个时辰为度,故此一步工夫,不过练习掌之力,于指劲无甚关系,经过数月之后,进而学习钩悬。


所谓钩悬者,即以中、食二指相并,屈指勾住铁杠,而用两大拇指扣住铁杠之下方,三指面相贴,而将全身悬于杠上。此部功夫,乃用指节之力以为钩,用指面之力以相扣。犹为兼顾之练法,而非单练指功者也。(图5-15)

此法亦至力尽而休息,以后续行。每日练习之时间相同,在初练时以指力不充足之故,决不能持久,练至功候即深之后,纵将全身钩悬于铁杠之上,经一时之久,其指与臂亦不觉酸楚,则可再进一步而练习拈悬矣。


所谓拈悬之法,即以两手之大、中、食三指,拈住铁杠,悬身空中也。盖前法将指之钩劲练足,更将其劲贯注于三指之面,拈住铁杠而悬身也。此法较悬钩为尤难。(图5-16)

初时虽能拈住铁杠而悬身,但瞬息之间,即不能耐而落下,或竟随起随落,每日勤行,此种困难,必逐日减少,终至与钩悬相同,不觉其难,能持久历一时而不落,则指面之力量已甚可观。


然拈悬初时犹两手同时用力者,更须以单手行之:如先用右手拈悬若干时,再用左手拈悬若干时,交互而行之,至亦能悬一时之久为止。此步由双手进而单手,其效较速。(图5-17)

以后,再用一手拈悬,而将前手释去,再转过身躯,以释去之手拈悬,而释去其后拈之手,全身亦随之移动,由铁杠之此端,再回向此端。如此往来复不息而练习活动之劲。(图5-18)

唯在此时,因身体悬荡而增加原有之重量,且转移不定,每感困难,交替数次后,即不能支持而落下。加功勤习,日久之后,自能逐渐持久,以至任意往复若干次,亦不觉其困难,练至如此,其指端之力,固足惊人,而益以活动之法,更切于擒拿之用。


闻昔有一人,能以三指拈住屋中之椽子,循回屋中,疾如飞鸟。众以乱箭射之而不能伤其毫发,其技之神,可想而知。询其训练之法,即从此悬身中练成者。


观乎此,则悬身练习之法,不仅练得指劲,而为擒拿之助也。此法虽非完全柔功,但较诸其他一切死手,则相去已远,不可同日而语矣。


卧虎功


卧虎功亦为练习鹰爪手指之劲与足趾之力者,以练时伏卧而行,故另一名之曰睡功。先将身伏卧于地,各部挺直,足趾尖支地,两手则置于头部之两旁,指尖向前,掌心贴地。(图5-19)

然后,运用臂、腿之力,将身撑起,至离地一尺光景时,缓缓将身向前探去,至极度时,两足向后挫,身亦随之后退,退至极度,再行前探,循环往复,力尽而止。唯自始自终,全身除足趾、手掌之外,其余各部,完全凌空,不宜稍令贴地。初时行二三度之后,即觉力疲气涌。习之既久,次数自能逐渐增加。(图5-20、图5-21)

一年之后,则完全不觉其苦,则易掌为拳,拄地而行之,即用两手握拳,以拳面贴地,虎口则向前方,依前法而探、退之。(图5-22~5-24)

更越若干之时,则再进一步,易拳为指而行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四指居前、大拇指居后。(图5-25~图5-27)

更练习若干之时,则单用一足之趾拄地,其另一足则叠置拄地之足跟上,依法练之,两足交换而行。(图5-28~5-30)

然后,在缚石于手背,而勤加练习。石之重量,亦由轻而重,逐渐增加,从十余斤而加至百斤为度。(图5-31~图5-33)

至背负百斤之石,而以三指按地,而行功夫,历久而不觉其累赘费力者,则功造大成矣。指力至此,亦可得数百斤,用以制人,足有余裕。此特为寻常之法,若兼治擒拿功夫者,则不必缚石再练,即练至能以三指按地,练此功夫,历久不觉费力时,爪力功亦已不小,足为擒拿之助,不必再负石练习矣。


蜈蚣跳功


蜈蚣跳一法,亦练习爪、趾之劲而兼及跳跃者。


其法与卧虎功略同。先亦用两手掌、两足趾抵地,支拄全身,胸、腿等部离地约三四寸。此为预备时之姿势。(图5-34)

然后,将身体之中部,向上耸起成弓背形,亦如懒猫伸腰之状,耸身之极度。


然后,两掌猛力像前面跃出,落下时仍以手掌和脚趾拄地,身体仍离地数寸。在入手之初,跃出者不及一尺,以后功夫渐深,所跃愈远,终至一跃而达于数尺之外。(图5-35)

此法较卧虎功为难,一不留神,胸腹各部,非但触地犯忌,无意之间,亦易受伤,故最好先将卧虎功练有相当程度之后,再进而练此,则较为易成。


待用掌跳跃,练至纯熟之后,再变掌为拳,依法练之。(图5-36、图5-37)

然后,更进而用指按地跳跃。(图5-38、5-39)

末后,亦习一足点地之跳跃。(图5-40、图5-41)

至皆能任意进退,则功造大成矣。用以临敌,非但手指、足趾之功力可以制人,而跳跃往来,亦足以助退避之用,使敌人出于意料之外,而无可措手足。是诚制胜之妙法也。


以上所举各种鹰爪之功夫,虽不一贯,然殊途同归,其主旨则皆在于练习鹰爪五指抓擒或三指锁扣之力。习擒拿者,于鹰爪劲既有相当之重要,自当加意练习。在此各法中任选泽一种而习之,故不必尽所举之各法而尽练之也。且练习鹰爪劲,与练习擒拿法中之相骨寻筋等事,并不冲突,尽可同时并行,无分乎向后,故鹰爪功练成,其他各部功夫亦可迎刃而解矣。


外功三境界:易筋、易骨、洗髓。内功三境界:练气化精、炼精化气、御气还神。一层一境界,戒骄戒躁,一曝十寒。功夫始于勤练,成于坚持。


武 宗|天下武术宗成

微信ID:ikunf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