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燥化为病说阳明

 水木年华138 2017-06-11
阳明燥金应肺与大肠,太阴湿土应脾胃。二者互为表里也即互为中见之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土金相生,土为母气,金为子气。在太阴篇里,母气当权,子气不敌母气,故说太阴主要是说湿化为病。而在阳明篇里,母气退位,子气当权,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故说阳明主要是说燥化为病。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须在燥化病机中推求,处方用药也不限于《伤寒论》。
--------------益民老人
一、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胃家实”即胃肠实热。实热的反面就是虚寒,所以在阳明篇里又有胃家虚寒的病证。而且,仅就热证而言,也有虚热,仅就寒证而言,也有实寒。
肺金属阳明气化。在《伤寒论》阳明篇里没有明显的肺金燥化病变,但肺金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的病变与肺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肺金燥热的方证可以在温病学里找到。伤寒学与温病学都来源于《内经》,二者同根生,可以互补其不足。
二、阳明病的来路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179)
阳明实热是燥从火化,故阳明病的来路也就是从温病传化而来,整个的阳明篇的内容主要是讲温病的发展变化。
具体而言,其来路有三:
第一,从太阳病传来,称之为“太阳阳明”。太阳病从标化热化,则发生温病。温病之火热灼伤津液,胃肠燥实,大便秘结,故说“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脾约”,即脾土湿化失去约束,湿从燥化火化的意思。
第二,温热邪气直接进入阳明气分,胃家实热燥结,故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第三,温热邪气合并少阳本化火化,误用辛温发汗,或淡渗利小便,以致阳明实热燥结,故说“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从太阳病传来者,病程要长一些,因为太阳病经过治疗不获痊愈者,才传入阳明。正阳阳明与体质有关,因为体质偏阳胜,温热邪气易从标化而为阳明病。而少阳阳明病,外内火化迅速,病情严重,多有瘟疫病变。这是三者来路的主要区别。

三、阳明温病的病因
阳明不仅与太阴有燥于湿的辨证关系,而且阳明与少阴有燥与火的辨证关系。阳明本燥标阳,凉燥顺从标志阳化热化,是为燥热邪气,为阳明温病的外因。少阴本热标阴,若为少阴本化热化体质,最易感染燥热温病,故为发病内因。

四、阳明温病的基本病机
阳明温病,燥热灼伤津液严重,故阳明温病的基本病机是耗津伤阴。
由于阳明温病,太阴湿土也顺从燥金变化,故燥金首先耗伤脾胃阴津,进一步耗伤肺与大肠阴津,后期耗伤心肝肾之阴津。其耗津伤阴之病机贯穿于燥热温病之始終。
湿热病的病位在太阴,由于湿热内蕴,津液被湿热遏阻而不能流通敷布,实际上阴津已经受了耗伤,而且湿温病后期,湿去热存,也能热灼真阴。

五、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伤寒论》里,既有伤寒病,也有温病,是寒温统一的诊疗体系,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是保津养阴。如伤寒家陈修园说:“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
一般医家诠释《伤寒论》的治疗原则,注重在“伤寒”二字,片面地认为扶阳抑阴是基本大法。而陈氏以“存津液”为大法,远见卓识,可谓“是真诠。”一者,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寒邪可以化热灼津,所以要保津养阴;二者,伤寒病发汗,催吐,攻下失当,阴津耗伤,所以要保津养阴;三者,伤寒阳损阴竭,下利清谷无度,阴津先亡,则是伤寒亡阳的病理基础。遇此危候,当回阳救逆和保津养阴双顾才能生还,如通脉四逆加人参汤证即是。这说明陈氏说的“存津液,是真诠”,丝毫没有轻视扶阳抑阴的意思,是为了纠正偏见而提出来的。当然,在提法上,应该根据病情,三阳病应该以保津养阴为主,三阴病以扶阳抑阴为主而辅以救阴,方为完璧。
后世善治温病的医家,依据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特别注重“存津液”即保津养阴的法则。但在温病的病程中,具体治法有所变化。如叶天士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卫气营血,分步治疗,但都是为了保津养阴。只有及早保津养阴才能解除温病的阳亢阴虚的病理状态,才能迅速遏制温邪的传变,以免发生邪入心包或邪入营血的险证。既入营血,则保津养阴刻不容缓,如观舌“其虽绛而不鲜,干枯而萎者,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治之,缓则恐涸极而无救也。”如此说来,保津养阴法则的具体实施,首先要辨虚实,属实者,首先当祛实热,实热去才能保得津液;属虚热者,可以直接保津养阴。虚实错杂者,养阴与祛邪并举。
如湿温病耗伤阴津在《温热论》里论述甚详,如云:“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也。”其治法也当养阴与祛秽浊并举。
湿温病本属太阴篇的内容,为何黄疸属于湿温者,反而出现在阳明篇里?因为湿温病也可以向燥热转化,如吴鞠通氏说“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这说明无论何种温病,其转归都有耗津伤阴的可能。所以吴氏总结《温病条辨》的宗旨说:“本论始终以救阴为主。”


六、阳明燥化病的方证
(一)太阳阳明方证
太阳阳明的方证就是阳明燥化兼太阳表证,简称阳明表证。以肺胃津伤,发热燥咳为主证。可分为两类,一是辛凉解表方证,通过辛凉解表以退热,从而保津养阴;一是清燥润肺,从而保津养阴。

1、辛凉解表的代表方证
阳明表证的特点,高热不恶寒,或初期微恶寒,一二日恶寒自罢,并且汗出不断。这是为什么呢?阳明篇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来解释。意即太阳传至阳明,阳明胃腑与大肠失去了传化万物即水谷的功能,反而顺从阳明燥热病变,阴津耗伤,不能抑制亢阳,故很快但热不寒。说到这里,提请大家思考,脾胃皆属中土,胃土从燥热病变,脾土能不跟着燥热病变吗?又,为何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呢?
比较而言,胃土比脾土更容易燥化。肺脏也属金气,故阳明表证的病位主要在肺胃。其主证除了发热不恶寒而汗出之外,一般还有咳喘,咽喉痛,咯黄稠痰,口渴尿黄,舌质红,脉浮滑数等。可用辛凉解表退热,从而保津养阴。轻者用麻杏甘石汤,重者用银翘散与白虎汤合方,也可以加麦冬,生地,玄参,知母,黄芩等甘苦合化阴气法。
2、清热润肺的代表方证
火克金,秋金气候反而炎热,多燥热伤肺而成温燥咳嗽。如果不兼太阳表证,可用麦门冬汤治疗。如果兼风燥表证,以《尚论》清燥救肺汤治疗,效果极好。其病位也主要在肺胃,但肺胃阴津耗伤比风热表证严重,虚多实少。故《尚论》引用病机十九条的“诸气憤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确定清燥救肺汤治疗“诸气膹郁,诸痿喘呕”,即主治肺胃燥热气逆所致的喘咳,胸闷,呕逆以及肺燥痿证。谓“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
肺胃阴津耗伤则肺胃之气也伤,故用此方保津养阴之法忌用苦寒,“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故本方用桑叶辛凉清宣肺热为君,以麦冬生石膏清燥热为臣,以胡麻阿胶滋阴养液,杏仁耙叶调气,人参甘草保真气,乃祛邪与保津养阴并举之方。

(二)正阳阳明方证
1、栀子豉汤证治
栀子豉汤证及加减方证,在太阳篇里有五条,还有一条是言禁忌,虚寒证不可以用栀子豉汤。而在阳明篇里,明确冠之以阳明病的有两条。这是因为栀子豉汤类方属温病上焦气分的方证。温邪入气分有早晏,凡未冠阳明病者,说明在太阳病七天之内发生的;而冠之以阳明病,是太阳病过经七天之后发生的。无论早晏,有是证即用是方,用是药。所以阳明篇的两条注重在辨证,并且只论述栀子豉汤证,不涉及其它加减类方。
栀子豉汤主治上焦气分燥热,心中懊侬即烦闷,失眠,而胃中(包括大肠)空虚无燥屎内结者。栀子苦寒清热,豆豉辛平轻展气分而祛邪热。及时用此方,热清烦除,保得津液无伤矣。
2、白虎汤证治
白虎汤能主治“三阳合病”,就是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者归宗为温邪犯阳明气分,里热独盛之证。应四大主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者缺一不可。由于燥热伤气,渴饮大量水浆,以致气机不利,所以可能伴有腹满,身体沉重,难以转侧口不知味,面生油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热扰神明而谵语遗尿。方中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甘寒,甘草粳米甘平,合之为辛甘苦寒之法,为清热泻火,保津养阴之准方。
3、白虎加人参汤证治
经曰:“温病虚甚者死”。所以运用白虎汤,要谨慎地详察虚实。吴鞠通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之,勿令误也。”此为虚寒脉证,辨证尚易。至若大热,大汗出,渴饮水浆数升,脉象浮大而芤或散大者,此燥热耗伤津液特甚,必须急以白虎汤加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方得保津养阴之旨。
4、调胃承气汤证治
调胃承气汤主治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其病机是阳明燥热邪实。邪热由里达外,故始则蒸蒸发热,心烦,汗多,继则燥热伤津而大便秘结成实,故腹胀满。但燥结初成,腹虽胀满而不甚,腹不痛,故但以调胃承气汤泻燥热实邪,从而保津养阴。方中大黄苦寒攻下,芒硝咸寒软坚泻下为主药,佐以炙甘草甘平守中,甘守津回,避免咸苦性寒攻下太过而伤胃气,故方名调胃承气汤。
若肺有燥痰,肠有燥屎,证见潮热便秘,痰涎喘促,舌黄,脉滑,以《温病条辨》宣白承气汤(生石膏,大黄,杏仁,瓜壳),才适中病机,实乃调胃承气汤之变法。
调胃承气汤加入玄参,麦冬,细生地,即是《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津液亏损,“无水舟停”的大便不通,足见保津养阴与攻下并举之法门。
5、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乃大承气汤去芒硝,减枳实厚朴用量,为治实热燥结的轻剂。服药之后,腹中矢气频转,证明结实之气还不太甚,若更加脉微涩,断不可用承气方。
此方加入火麻仁,芍药,杏仁润肠之品,以蜂蜜和丸,即是阳明篇的麻子仁丸。主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薄,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约”者,脾湿减,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的意思。故主证为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此是保津养阴与缓下并举之法门。
6、大承气汤证治
阳明腑实,四五日不大便,燥实不太甚,宜小承气汤;阳明腑实,七天以上不大便,日晡潮热,谵语烦躁,绕脐痛或大腹满痛,身热汗多,小便频数,舌苔老黄焦燥,脉沉实有力,为痞满燥实热俱全者,主治以大承气汤急下存津。
阳明篇有三条“急下之”,一条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神昏谵语的写照;一条是“发热汗多”;一条是“腹满痛”。乃是总括阳明大承气汤证的要点,画龙点晴之笔,无非是实证燥热严重,若不急下存津则亡命矣。
在少阴篇里也有三条“急下之,宜承气汤”,是为了与少阴虚热相鉴别,所以冠之以少阴病。因为少阴本气是热化,若属虚热者,当直接滋阴以保津养阴,如猪肤汤,黄连阿胶汤。若属实热者,火克金,燥从火化,故少阴篇也有承气汤证。“少阴病,口燥咽干者”叙证太简,只有结合另一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才能确诊而用大承气汤。还有一条“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一般解释为“热结傍流”,即燥热逼迫津液从大肠内的燥屎傍边流下青黑色的臭水。是否这样呢?尚缺少临证案例。但这三条总的精神是说明少阴热化也有虚实,属实燥热者治法与阳明同。
从六气司天来解释,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为燥热相临之岁气,故燥从火化是符合气化之变的规律的。所谓“水流湿,火就燥”,寒湿和燥热伤人都是严重的。

(三)少阳阳明方证
少阳阳明并病,有大柴胡汤证,有柴胡加芒硝汤证,有柴胡龙骨牡蛎汤证,这三方皆有大黄苦寒泻下,从而和解少阳兼请泻阳明,得以保津养阴。此方证的讲解,已在说少阳的专帖里,兹不赘。由于少阳相火易生湿热病,这里先谈谈猪苓汤证治。
猪苓汤与五零散皆有猪零,茯苓,泽泻。不同者,五零散有桂枝,白术;猪苓汤有阿胶,滑石。前者为散剂,发散和温化太阳寒水;后者用汤剂,滋养阳明燥金而利湿热。因湿热伤津,故发热渴饮,小便不利,主治以猪苓汤。如果已经没有湿热,则不可与猪苓汤。(请参考《伤寒论》223和224条)
另外,少阳相火发生湿热疫厉邪气,经空气和饮食即口鼻传播,舍于少阳半表半里的膜原,则为湿热瘟疫。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皆可发病,互相转染。这比一般的湿热温病凶危。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凡此阳明司天之政……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凡此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二之气的客气为君火或相火,加临主气君火,二火叠加,是瘟疫发生的原因。
比较而言,伤寒阳明病下之不延迟;瘟疫病下之不延早即不拘泥定有燥屎才可下。瘟疫初起,先恶寒而后但发热,与伤寒阳明病无异。但瘟疫初起病位在少阳膜原,湿热伤津液,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舌苔厚如积粉,口渴,可治以达原饮加大黄,去湿热而保津液。若由膜原传入阳明而体质不虚者,即当以承气汤,急症急攻,以达保津养阴之目的。
现代中医,治疗此等瘟疫病的机会已经很少。想当年,吴又可创立《瘟疫论》救人无数,效果那么好,而今这个阵地却被西医抢去了。现在医院里还有纯用中医治疗瘟疫么?
不过,据报道用中医治疗流行瘟疫仍卓有良效的,如乙脑,急性流行肝炎,非典等。
(四)阳明蓄血方证
火克金,阳明从少阴热气变化,不仅有大实燥热的三承气汤证,而且可能燥热伤心血而成阳明血证。
阳明血证有在中上焦,口鼻出血,咽干口燥者,所以阳明篇有衄血两条。推而论之,温病的大头瘟,头面红肿也属之。如《诸病源侯论》说:“肿之生也……使血涩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可用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加丹皮、紫草等凉血散血以消肿。
阳明血证在下焦者,为抵当汤证,用汤不用丸。抵当汤和丸见于太阳篇,乃太阳寒水顺从中气少阴热化,水从火化;而阳明顺从少阴燥热相临之化。二者金水皆从火化而血蓄,其理一贯也。只不过水火相争,寒水化火过程有快有缓,故太阳篇里有抵当汤也有抵挡丸。而阳明燥金从火化极速,故用汤不用丸。抵当汤丸方证,留待太阳篇里细述。
(五)阳明虚证的方证
属虚寒的阳明病,有中风与中寒之别。阳明病初起,汗出恶风,脉浮缓,饮食正常,为阳明中风的桂枝汤证。阳明病,不能进饮食,伴有手足汗出,并非阳明实热蒸出,乃寒气郁滞相火,火土虚弱不能消化水谷而“欲作痼瘕”,久病大便稀溏称为“痼瘕”,实为寒邪所致的阴火。所以伴有大便初鞕后溏,病机概之为“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若伴有苦头痛,呕吐,手足厥冷,肝胃虚寒之证,给吴茱萸汤治疗。此证当与阳明实寒的腹满疼痛,舌苔白腻脉紧,可以用五积散,厚朴温中汤之类者相鉴别。
纯属虚热的阳明病,在阳明篇里缺如,当参考《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证和《伤寒论》少阴病篇的虚热方证,以及《温病条辨》的增液汤证,益胃汤证,五汁饮证,温病后期胃阴枯涸,乃至肝肾阴竭,虚风内动,舌绛干枯而萎,手足蠕动,又当以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随证治之,保得一分津液,即保得一分命也。

七、小结
1、阳明燥金与太阴湿土互为中见气化,燥胜于湿则为阳明燥化病,其阴阳寒热虚实当仔细辨证论治。
2、燥从火化则为燥热温病。其耗津伤阴为基本病机,保津养阴为基本治法。
3、温病实证当祛邪以保津养阴;虚证当滋阴保津。
4、阳明从本气大凉之化,也有阳明寒化病,当分虚寒或实寒论治。
5、《伤寒论》是寒温统一的辨证论治体系。温病以阳明燥热为极期,伤寒以少阴虚寒为极期。阳明温病以保津养阴为宗旨,少阴虚寒以回阳救逆,佐救阴为宗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