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建筑之源流24:佛家名刹——嵩山少林寺

 翠谷叠泉 2017-06-12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386年公—534年),历史上屡毁屡建,唐代(公元618—906年)最为鼎盛,元明(公元1279—1644年)奠定今日规模与布局,除了寺院内的宋代砖塔和历代碑碣外,主体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部分建筑为近年依旧制重修。少林寺常住院坐北向南,前有少溪河,后有五乳峰,群山环抱,风光秀丽,体现了佛教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意境。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次由低向高展开,中轴线第一座建筑是少溪河上的少林寺石桥,桥为单孔石制,古拙质朴。桥后为少林寺山门前广场,广场东西有明代石坊两座,广场中植有松柏,体现少室山下林中宝刹的意境。广场北面为修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单檐歇山式山门,山门坐落于台阶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一座,掖门两侧建有八字墙,山门前列坐石狮两尊。山门上方悬有清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进入山门内是长达百米的长长甬道,千年银杏、百年翠柏以及唐、宋碑碣挺立其间,仿佛进入历史隧道。甬道北端是天王殿,殿前筑半圆形月台,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覆顶。天王殿后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第二重庭院。这是少林寺中的正殿,是供香客们拜诸佛的重要场所,因此,是寺中主要建筑,所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大雄宝殿建于高大宽阔的月台之上,月台南、东、西三面设有踏跺,台边有石雕栏杆。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建筑。上檐用九踩重翘重昂斗栱,下檐用七踩单翘重昂斗栱,巍峨壮严。大雄宝殿庭院左右两侧分别座落有鼓楼、钟楼、紧那罗殿、六祖殿。鼓楼与钟楼为两个对称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建筑,四层檐下均用有不同规制的斗栱。紧那罗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建筑,出前廊,前檐下用斗栱。六祖殿,位于大雄宝殿西侧,建筑与紧那罗殿相同。大雄宝殿之后是以法堂(世称藏经阁)为中心的第三重庭院。这一庭院是寺僧的诵经修行之所,因此建筑较之大雄宝殿规格稍低,尽管法堂也是建于高大月台之上,面阔也达五间,进深四间,但为单檐歇山建筑,檐下斗栱也仅用五踩重昂。法堂庭院两侧的禅堂比较简单,均为前出廊硬山式建筑。法堂之后是方丈院,这是少林寺的管理中心,也是待客之地。由于地势的关系,方丈院为一高台院落,庭院由居中的方丈室、东西寮房、两侧客堂以及垂花门、边门、廊子等组成,均为单层、硬山建筑。形成严整规矩的四合院格局,颇有民宅风采。彰显了寺院主人虽至尊但不张扬的意愿。方丈院后是少林寺最为重要的庭院,这个庭院为纪念禅宗祖师达摩而建,相传达摩在这里将衣钵传于禅宗二祖。由于达摩对于少林寺有着开宗之意,所以,庭院中的立雪亭用了一般寺院不常见的庑殿式建筑,这在少林寺建筑群中为唯一,并且亭内所悬匾额“雪印心珠”也由清乾隆皇帝亲书。立雪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造型精美,是少林寺常住院中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立雪亭东西配殿为普贤殿和文殊殿, 均为硬山前出廊建筑。立雪亭后为少林寺常住院现存建筑群中最后一座庭院,也是少林寺僧人禅武之所。院内正北座落有青石栏杆大月台,月台上建有千佛殿,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檐下有五踩重昂斗栱,殿内东西北墙壁上有明代所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千佛殿东西两侧建有白衣殿和地藏殿,为单檐硬山式前出廊建筑,前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白衣殿内绘有少林寺武僧救唐王和少林武功图,为清代所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