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中考】中考传统文化全解析-梅兰竹菊意象与相关作品

 淡优雅 2017-06-12

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象,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和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尝试人工智能语音收听

梅兰竹菊意象与相关作品

来自精华学校中考研究院

13:35



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这首《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之笔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欣赏的是淡雅,那么这位词人钦佩的就是梅花的傲骨。他便是南宋的爱国词人陆游。林逋的诗是咏梅诗中的极品,陆游的词在咏梅词中也是如此。词曰: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整首词的基调有些清冷和愁苦,正与他此时的心情相映。爱国如他,却壮志难酬,如何能不愁?陆游一生铮铮铁骨,立志报国,却命途多舛,饱受挫折。这在断桥边寂寞开着,“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凌寒先开,无意争春,却受着群芳的妒忌,多么像一直承受着各种猜忌迫害的词人。然而,梅花仍旧不屈不挠,无论风雨如何摧残,仍然飘香如故。陆游自己不也是这样,尽管人生挫折,却还是不肯折服,仍要坚持本心吗?


写梅爱梅文人还有很多。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曹雪芹……生命中不乏起伏波澜的诗人都曾经用咏梅的佳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画家王冕也有独具一格的《墨梅图》,题诗曰“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显清气,被誉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经过历史的沉淀,梅花已经作为清高和傲骨的象征化入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成为君子傲骨的象征。



幽清高洁之兰


兰生幽谷,是中国文化中幽清高洁的君子品格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兰花的生于幽谷、孤芳自成一番韵致,毫无贬义。它的隐于深谷,是对繁华的不屑一顾,它的孤芳自赏,是远离利禄功名的淡泊。兰,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洁身自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与兰关系最密切,也是文人爱兰源头的,应该是先秦时期影响了后世无数士人的两个人——孔子和屈原。


相传孔子作《幽兰操》后世失传,唐人韩愈以此为典作《猗兰操》,韩愈序曰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兰是孔子自喻,“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表现了虽不得用,也应该坚持自己操守的人格。正是出于对君子如兰的推崇,对孔子的敬仰,历代文人多有仿《猗兰操》的诗作。


兰之为文人喜爱,还因为另一个洁身自好的诗人——屈原。“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一曲《离骚》,将兰花与屈原联系在了一起。虽然屈原那时候写进诗里的兰和后来的兰花可能并非同一种植物,但兰花作为清高的品格象征从此在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奸邪小人所害,见疑于楚王的屈原,空有一腔忠君爱国的抱负却无人赏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用兰花来寄托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兰花与屈原,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渐渐地,兰花的高洁在士人中成为共同的理想追求,颂兰之诗层出不穷。唐代张九龄自伤怀才不遇,作《感遇》诗十二首,其中一首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自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意境,既得《猗兰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情致,又有屈原美人香草的意境,表达了君子修德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身无愧的洁身自好。这正是兰无人而芳的品质。


非但诗歌,历代画兰者也是不绝,而且画法各异,极具神韵。有名的有宋末郑思肖,他爱画墨兰,但所画兰花从不画根土,寓宋土已被掠夺。如此,兰于幽清之外,又有了感时伤怀的时代寓意。


“孤兰生幽谷,众草共芜没” (李白《古风》)兰,是幽清自持的君子,它代表了一种不媚俗的淡薄,孤芳自赏的清高。



谦逊坚韧之竹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文人坚强的骨气,它的虚空代表着君子的虚怀若谷,它的萧疏代表着文人的潇洒脱俗。所以,文人大都在住宅中种植竹子,以喻铮铮傲骨。


魏晋之风以潇洒闻名,自然少不了竹。嵇康、阮籍等七人,以其洒脱的人生态度留下了竹林七贤的美誉。名士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爱竹最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王徽之有一次临时寄居在一个地方,让身边的人种上了一些竹子。有人问,你不过暂住几天,何必要种竹子呢?王徽之指着那几竿绿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文豪苏轼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已经成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酬人雨后玩竹》云: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此诗,尽显了竹在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在冬天观赏更能凸显它刚劲不屈。若在春天观赏,又别是一番谦谦君子之风。七贤的潇洒,湘妃的忠贞,都在这首赏竹的诗中了。


除了诗人,自古画竹者也不在少数,而最有名的,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善画竹,相传他用一支枯竹为画笔,下笔清瘦奇俊。郑板桥为人父母官,刚正直言,多次因为百姓请命而获罪,仕途坎坷,却仍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他最有名的题画《竹石》诗便是如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在这一诗一画中,使青竹在破岩之中挺拔生长,不畏磨砺的坚韧之态跃然纸上。又有《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爱竹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一种生活习惯,正像王徽之那样,“何可一日无此君”了。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正如刘禹锡在《庭竹》中所说的那样,竹代表了多种君子应有的人格,比如高雅脱俗,比如清高自立,比如高风亮节。在诗人和画家的笔墨中,这些摇曳的精神在纸上跳跃,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洁的君子形象。



隐逸坚贞之菊


菊,花中之隐逸者也。而菊之所以具有了隐逸的意蕴,是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赋予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误入尘网,违背心意为官,终于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享受自然的躬耕生活。他在《饮酒》诗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隐后的陶渊明,远离官场的纷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在秋菊的一片佳色中陶醉着。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所以,他创造的许多意象也随着他的隐逸之名成为了隐逸的化身,菊就是其中之一。后代诗人笔下的菊,似乎有一大部分都是长在东篱下的那丛陶令的菊花。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东篱之菊,刘克庄的“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也是陶渊明的菊。甚至,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用酒浇灌才更显茂盛的菊花精,名叫“醉陶”,亦是以陶渊明为原型的。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菊与陶渊明是一体的,是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


除了隐逸,菊花也有与梅花一样傲霜的骨气。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意渐侵的秋冬时分,百花纷纷枯萎,而菊花却能够不屈于严寒,最后凋零。王安石亦有诗:“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都是赞美菊花傲霜的精神。


菊花不仅凌寒独艳,而且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节。即使枯萎了,也不会离开枝头。宋末元初画兰的郑思肖也擅长画菊,并曾题画菊诗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枝头抱香,即使枯萎了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宁死不屈的气魄与宁死不降元军的诗人画家分明是一样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菊花,不仅是隐逸的君子,也有着傲霜的不屈风骨。


梅,迎霜傲骨;兰,幽清高洁;竹,谦逊坚韧;菊,隐逸坚贞。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独有的脱俗风骨,与华夏士人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士人抒发感情、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而这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临摹中,被赋予了迷人的意蕴,不断丰富着其文化内涵。



最后

中考研究院

jhzhongkao


中考研究院致力于专业中考信息、备考技巧、资料下载和政策解读的推广传播。成立以来已呈现上千篇干货知识,数百场直播,线下活动。更有聚集优秀家长、名师专家的中考交流群全面开放,深受初中小伙伴们的认可和信赖。

加入中考交流群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