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俑“解读者”许卫红:秦皇御军八千多,个个有话说

 木头1018 2017-06-12

没有一具兵马俑在出土时是完整的。一个武士俑,可能已经破碎成70多块,碎块最重的会有40多公斤,最轻的不足一克,把它们修整复原成体重150公斤的兵马俑,既是体力活儿,也是脑力活儿。

 

兵马俑千人千面。我们发掘出的一个陶俑居然还画着眼睫毛,墨色非常细,大概相当于两根发丝。

 

 全文共4000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作者 | 杨雪梅  王丽

 

      2009年许卫红在兵马俑一号坑清理兵器的彩绘木柄。


 

因为要录制中央电视台第12个“文化遗产日”的大型节目《中国记忆》中的“秦始皇兵马俑”环节,“探方里的资深美女”许卫红从咸阳城的考古工地匆匆赶到北京,节目录完都晚上11点了,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赶回工地。

 

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成为世界遗产30年。央视找到她,也是因为看了许卫红写的那本《说说秦俑那些事》。她用通俗、生动却又非常精准专业的语言记录了第三次发掘一号坑的林林总总,讲了我们不知道的与秦俑相关的社会历史,更有盗墓小说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的细节。
 
秦始皇兵马俑从发现那天起,修复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凡是来博物馆参观过的外国元首,无不对中国文博工作者保护这些珍贵文物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赞叹。作为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亲历者,许卫红真心觉得,假如没有那几位挖井的农民就不会有1974年3月这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真正让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世界遗产的却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那里面有她的老师、她的爱人、她的同事,她的学生……


 

这场发掘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启动第三次发掘。


这是兵马俑一号坑1987年第二次发掘叫停20多年后的第一次系统规划的考古发掘,有着清晰的考古目标。

更为特殊的是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期间,对中外人士开放现场,游客照常参观。这种边发掘边开放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看到各种遗迹遗物出土时的现状,而且可以使人们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


现场发掘的执行领队是许卫红。

 

那一年她43岁,距离1989年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好20年。前十年她参加了兵马俑二号坑、三号坑的发掘,属于“跟班”,之后的十年,秦俑的发掘工作很少,她多次外出参加田野考古,比如2006年6月被抽调到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保护考古队,并任领队。
 

“幸好秦俑博物馆老中青的骨干力量都在现场,包括我的师傅,兵马俑的发现者、命名者袁仲一老师。”

 
 “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秦兵马俑博物馆内游客如梭……众目睽睽之下,容不得半点闪失。”许卫红的压力可想而知。“200平方米只是比普通家庭房屋大点,但发掘方案修改的次数是没法计算的,对于陶器、金属、脆弱文物和现场微生物的提取都列出了详细计划,随后的保护也给出了时间、距离、量度准确至最小单位的描述,陶俑出土时的种种情况都考虑在内。”


没有一具兵马俑在出土前是完整的。将他们修复成原来的样子,既是体力活儿,也是脑力活儿。


 你或者没有办法想象,经过历史上的几次火烧、大水和其它的破坏之后,一号坑内遍布的是残缺零乱的碎片。这个第11号武士俑,破碎成73块,重150公斤;第12号武士俑破碎成153块,重180公斤;第五号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44公斤,最轻的不足一克。把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确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这并非一个人可以完成,就和当年组装时一样,需要团队的合作。利用旧铁钉、废锯条作工具完成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11位同志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每一黏接处都要达到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体积大,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否则,整体不易合拢,稍有偏差,黏接上体时不是出现前俯后仰,就是发生左歪右斜。


 

 
 大的酥脆的陶块经受不住较大的外力作用,不能像黏结处那样不怕撞、砸、压,为了使这些部位得到加固,需在陶俑和陶马的腹腔内壁上贴一层“玻璃钢”。玻璃钢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并且是在腹腔内壁施用,这对文物的外观也毫无影响,但基本解决了酥脆部分怕碰撞、怕挤压、怕震动的问题。


终于将300多片碎陶块修整成两件雄壮的武士俑和一匹雄壮的战马。修复后的第11号武士俑通高1.82米,身穿战袍,发系可数,惟妙惟肖。第12号武士俑通高1.85米,身披铠甲,刚毅威武,神采奕奕。第5号陶战马全长2.22米、通高1.70米,通身比例均匀相称,腰肥体壮,骨肉清晰,四腿刚劲有力,马头高昂微倾,两耳直立,两眸炯炯圆睁,似动似静,似视似听,真是罕见的雕塑作品。


在发掘首日,许卫红有幸挖到一个圆形漆木环,上面残存着红色和绿色彩绘。“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现彩绘,彩绘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秦代的工匠是先在烧好的陶俑上涂一层生漆,然后再上色。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原来通体彩绘的兵马俑在地下时“颜色”大多已脱落,出土后尚存的部分彩绘几分钟内就会起翘、卷曲以至脱落。保护彩绘兵马俑成为世纪难题。因此秦俑馆在1988年成立了课题组,并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部门联合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中德科技人员10多年艰难攻关,“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项目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由于建筑坍塌,上层填土及千年以来形成的淤泥,重重塌压在陶俑、陶马残片的表面。失去胶质黏附力的彩绘,大部分反贴在填土及淤泥的表面,形成与土结合紧密的印痕。怎么才能大限度地留住陶俑表面的彩绘,使彩绘在清理的时候不被“粘”下去?


 

 

清理用的工具全是医用器械。有各种型号、各种规格的手术刀,药用棉签、脱脂药棉。刀片有圆刀、弯刀及三角刀等,先是请后勤部采买了12号刀片、7号刀柄,很适合土层较厚区域开展深部割切,后来又换成4号刀柄与20号手术刀片配合使用,用于土层薄的区域开展浅部割切。尽管总钱数不多,三年间持续的采买,采购员成了医药器材店的熟客。
 
 因为这次发掘,许卫红的团队获得了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0年10月22日,西班牙历史文化名城奥维耶多,多少年没有穿过裙子的许卫红身着紫色旗袍代表中国考古工作者领奖。


 费利佩王子在颁奖致辞中所说:“在考古发掘工作中,中国专家表现出了无限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每次新的发现中都跳动深深的感动。我们对他们的奉献深表敬意,他们的工作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也许来自一个小小的陶片、玻璃片或金属块。这些小小的碎片,像一个复杂的拼图,成为专家确认历史事实的证据,专家们据此恢复历史原貌。”

 

   书中自有秦俑情

 

  
《说说秦俑那些事》是2015年岁末出版的。当年即被评为出版总局首届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推荐读物。
 

许卫红说,“我自己不能说这是一本好书,但能说这是一本倾注了心血的书。”

其实在一号坑发掘时,许卫红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采访和提问,很多问题让她匪夷所思,原来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有那么大的名气,热闹了几十年,但基本上没有多少内容被观众真正看懂了,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到底有多少神奇的、鲜活的内容。在履行一些推辞不掉的任务时,许卫红甚至会提前约法三章:第一、不许问坑里陶俑是不是真的;第二、不许问这些陶俑值多少钱;第三、不许问有多少件是彩色俑。

2012年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时,她和队友们都觉得有必要再写一本科普版,让更多的人来看秦俑时要能看懂点门道。但大家也只是说说而已,随着考古的结束大家又都有新的任务,这个话题就放在那里了。

三秦出版社的李郁,在一次考古论坛听到了许卫红的所做的《千年之约——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考古报告》,便约请许卫红写一本通俗的普及读物,因为关于秦俑的普及读物实在是寥寥无几。


“写吧,至少写给我看。”女儿可怜兮兮的眼神打动了她。


其实写作的过程非常愉悦。愉悦是因为再看以前的发掘日记,又有了非常多的感悟。因为愉悦,居然很快就写完了。她用编写专业版发掘报告的废纸打印出来,迫不及待地请自己的爱人、一个战壕的考古专家的申茂盛老师当第一个读者。
 

“好不好?”

 

“还用我说吗?没看到我一气看完,都没有瞌睡吗?”


又拿给女儿看。


“这段太专业!你以为我懂,其实我真不懂。话说,作为外行,你不解释一下,这些专业知识我为啥要懂?”


好吧,不懂,是我们专业的人没有解释清楚。许卫红将书稿再次精心修改,请女儿拿给她的同学们看,直到她们说“基本看懂了”。 
 

 

陕西出版集团当年设立了重大项目和市场化图书项目库,扶持学术著作,这本书被集团领导相中,列为重要出版图书,最后改名为《说说秦俑那些事》。样书出来后,三秦出版社的李郁老师曾经幽默地对她说,这本书虽然是你的亲生孩子,却是我的养子。


现在我们关于秦俑的许多了解,都来自于这本书。


“秦俑的铸造是批量化生产,但它绝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流水线,它是手工加模具,有很多个作坊制作兵俑,在作坊内部有做头的、有做耳朵的、做兵器的、做车的,然后进行组装,所以每一个都不一样。陶工的铸造是非常讲究的,我们发掘出一个陶俑居然还画着眼睫毛,墨色非常细,大概相当于两根发丝。”


这次发掘的很多第一次都被写到了书里,比如第一次清理出丝织痕迹;第一次认识到柲部彩绘属重英;第一次认识到骨弭之属;第一次认识到笼箙之用;第一次认识到木车制作的真实水平;第一次提及陶俑烧成后进行的修补工序;第一次提及物勒工名制度;第一次注意到铠甲编缀的次序细节……


物勒工名制度反映着秦朝对于工匠的管理。考古工作者在陶俑身上发现了80多个工匠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在最隐蔽的地方,一般不容易看到。不少名字为宫墙、宫得、宫进、宫朝、宫颇、宫长、宫海等,应该是来源于宫廷的;另外一部分为从全国各地选拔的能工巧匠,因此创作出来的兵马俑才会是千人千面。


书中还提到了大众知之甚少的其他陪葬坑。目前所发现的其它陪葬坑近180座,按由内而外排座,有四个层次,地宫之内各层台阶上、封土内及地宫外封土下、内城之间、陵园之外。四个层次反映了陪葬坑与秦始皇的亲疏远近关系,兵马俑坑属于陵园之外最外层的埋藏,离主人有约1695米,距离陵园的外城墙1225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园的全局中,兵马俑陪葬坑并非秦始皇的最爱。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水禽坑等20多座陪葬坑,各有各的精彩。
 

百戏俑坑的陶俑是用写实的手法制作的,将俑人的身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里程碑。水禽坑出土的40多只青铜水禽,栩栩如生,揭示了西方冶金技术对秦朝青铜铸造技术的影响。这些考古成果为学者研究秦朝的社会、科技状况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新资料。


 


 

 上大学时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的“透物见人”的思想对许卫红影响很大,写这本书,说一说文物背后的人,也算是遵循了先生的教导。远逝千年的那段历史,依托扎实考古的骨干,再辅以精准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糅合了许卫红面对每一次新发现时的喜悦与惶恐,让读者也实现了一次与兵马俑的凝视。


从此她下了决心,每次完成一个项目,都要写一个专业的考古报告,再写一本普及性的读物。

   考古从来不是为了探宝


和许多被调整到考古系的学生不一样,许卫红考大学时第一志愿报的就是考古系,她是真心喜欢考古。


秦陵被称作考古学家的天堂,袁仲一等老一辈发现了兵马俑,并奠定了兵马俑和秦陵的研究框架,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拓展、深入,更多的发现支撑着更多的研究,更多的研究支撑了更多的展示与开放。在世界,没有比秦始皇兵马俑盛装出行更多的文物。



在许卫红看来,所有的田野考古都有自己的意义,她并不厚此薄彼。2014年她离开了秦始皇陵博物院,调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现在担任着秦都咸阳城大遗址项目考古领队。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秦都咸阳城是一座帝都,尽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咸阳城的考古工作就已经启动,但城墙一直杳无踪迹。2010年重新启动的秦都咸阳城大遗址考古工作,直到现在还没有石破天惊的消息,但她依然乐此不疲。“考古从来不是为了探宝,只是为了完成一次穿越,完成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片石磬残块、陶盆残片,都有它们的前世今生。”


“田野是考古学家人生的舞台,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当头,用手中的小锄头、小手铲精耕细作,来来回回地辨识土色、划地层、找遗迹。当文物露头后更是忙碌不停,迹象的剥剔、遗物的清理需要福尔摩斯般的观察力和极端的耐心,还要给所有的地层、遗迹遗物绘图、记录、拍照。晚上则要挑灯夜战写报告”。在别人看来枯燥重复的工作,她从不厌倦。


 


业内流传许多关于她的段子。比如,有一次,她们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发掘一个古墓,当时发掘出一个珍贵的青铜鼎,没地方放,怕丢了,许卫红就两天两夜一直抱着这只鼎,吃方抱着、睡觉也不敢睡,抱着鼎坐着睡,上厕所也抱着,实在扛不住了,才给领导打电话,问什么时候来取走。这样的故事你听着可能一笑而过,但笑过之后总还会品出些淡淡的苦涩。

 

现在,田野考古之外,许卫红会通过微博、微信来传播新的考古发现,新的考古认识,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破坏文物或者文物保护中的不当举措,她也会口诛笔伐。“探方里的资深美女”在微博拥有不少的粉丝。她的同班同学,曾经在山西省考古所担任考古领队,发掘大河口墓地、现在调入山西大学的谢尧亭说,当时班里有五位女生,颜值都相当高,是著名的“五朵金花”,而且许卫红这朵金花,酒量极大,这让她在野外考古中如鱼得水。


毕业快30年了,这位女考古工作者对考古的爱不减反增……


人物Story的话

我一直对女考古学家心生敬意。对于喜欢田野考古的女性更是加倍的景仰。许卫红说,有时作为考古队中唯一的一名女性,每天晚上到厕所冲凉,一定得挂上“有人”的牌子;晚上再热的天,也得和衣而卧。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来到中国、来到西安必去的世界遗产,不过说实话,很多人真是白白去了一趟兵马俑,看了一通热闹就回来了,对于兵马俑的认知简直贫瘠到可怜的地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公众普及工作落伍太多。许卫红的尝试难能可贵。

 

非常巧合的是,5月份去李庄参加李济考古奖学金的一次活动,碰到了一个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公众考古的硕士生,叫申珅,讲起考古进学校一套一套的。后来才知她是许卫红的女儿。女儿现在是她的崇拜者,每次她回京都会被女儿请到某个学校去讲一讲秦俑,讲一讲她亲历的考古发掘。

 

一家三口都爱考古,这样真好。
 

  文章版权所有  图片均由许卫红老师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