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君子不器”

 牧云息川 2017-06-13
摘要:“器”字在《论语》中出现了六次,其中“君子不器”一句,在理解上有较大的争议。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具有道德本体意义的“德性”,“仁”通过“义”的断制,在不同的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化为不同的德行,“君子”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人格化表现形式,是与“仁”密切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与”大道不器“相同,是指追求君子人格时,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行式,不拘泥于德行的多寡,只要符合于'仁'的,都是可以被认可的。
  关键词:君子器仁
  
  “器”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六次: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六篇之中,除了“君子不器”一句有较大争议外,其它篇章中的“器”字皆无多少异议。一般都是将“管仲之器”的“器”解释为器量或才能;“女,器也”中的“器”解释为器皿;“及其使人也,器之”中的“器”解释为依照才能;“利其器”的“器”解释为工具。
  “君子不器”因为没有上下文,语义情境比较孤立,所以并不好理解。而且自古以来,在品评人物时,有“大器”、“重器”、“宏器”的说法。《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蜀记》曰:“大器无方。”《后汉书?郑玄传》:“玄称渊为国器”,可见对“大器”的看重,而孔子却说:“君子不器”。“大器”与“不器”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君子不器”又该如何理解?
  一
  《集解》引包注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朱熹承袭并发展了这种观点,他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材一艺而已。”①朱熹认为君子不应该只局限于一才一艺,而应该多方面涉猎,做一个通达的人。
  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述较详:“说文:‘器,皿也。’周书宝典:‘物周为器。’孔晁注:‘周用之为器,言器能周人之用也。’‘施’,犹行也。君子道无所不行,故礼学记言‘大道不器’。郑注:‘谓圣人之道,不如器施于一物。’如者,似也。孔疏以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解之,即包注此注义也。学记又云:‘察于此者,可以有志于本矣。’注云:‘言以学为本,则其德于民无不化,于俗无不成。’案:此则学为修德之本。君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故知所本,则由明明德以及亲民,由诚意、正心、修身以及治国、平天下,措则正,施则行,?奚役役于一才一艺为哉?”②刘宝楠认为“君子不器”是强调学与修德的重要性,学为修德之本,学有助于辅助和培养仁德,用德行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不要局限于一才和一艺的限制。刘宝楠和朱熹所持论断基本相同,都主张不限于一才一艺。
  今人的译注大多承述上述的观点,认为孔子主张要努力做一个通用的人才,而不是一个专门的人才。以钱穆为例,他在《论语新解》中提到:“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后人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才艺各有专用,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章所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③杨伯峻也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④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与以往观点大不相同的看法。如胡翼在《浅谈“君子不器”》⑤一文中提出“不”与“丕”古时通用,而“丕”字含有“大”的含义,“君子不器”即“君子丕器”,亦即“君子大器”,其意思即是指:君子要象大器那样,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多方面的才能。王大庆《“君子不器”辨析》⑥一文则指出:孔子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主张多才多艺,不如说是倡导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君子不器”即是指:“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不要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件具有一定用途的器皿对待。”
  二
  在笔者看来,“不器”是对君子的要求和描述,要理解“不器”,首先要对“君子”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把握。君子称号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贵族,这些人地位高贵,饰容不凡,有文化。称他们君子,往往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后来君子为当权贵族称号的垄断性逐渐淡化,但它作为一种美称的语义特征保留了下来。孔子利用这个称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把它进一步深化塑造成符合自己主张的理想人格。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上位者,一种是有道德的人。“君子不器”之“君子”取的是第二种含义。
  孔子谈仁,并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谈君子时亦是如此。《论语》中谈论“君子”的地方很多,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把君子与小人区分开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还认为君子有“三戒”、“三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子,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对“君子”的解答因时而异也因人而异,如同弟子问仁时所给出的解答一样。那么君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与仁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具有道德本体的意义,是所有美好的善行和德行的统称,它不是一种与诸种德行并列的具体的“德行”,而是具体德行所从出的“德性”。作为道德本体意义上的仁,要转化为道德行动时,必须具体化为一种适合特定情势、特定对象的道德抉择和判断。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仁”会根据所面临的情势和对象的不同作出指令自身当如何行事的决断,而这种决断是符合内心之“仁”的,是善的和道德的。而这种指令道德主体当如何行事的判断就是义。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由仁――义――德行的路线。《论语》中出现的各种德目,其实都是仁受到义的制约而形成的不同的表现形式,譬如在父子之间表现为孝慈,在兄弟之间表现为友悌,在朋友之间表现为忠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则是“仁”的思想的人格化,是“仁”的外化表现。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明确地指出了君子与仁的密切关系。
  何谓“不器”呢?《易传》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圣人观象以制器,器是有形有用之物,《礼记?学记》云:“大道不器,大信不约”,这与“君子不器”在句式上完全相似。“不器”实际上指的就是“不拘泥于外在的具体形式”。君子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是符合“仁”的,符合“义”之断制的,就是君子。孔子评价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以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恭、敬、惠、义四者达一,都可以判断为君子。清人李光地就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器者,以一能成句之谓。如子路之治赋,冉有之为宰,公西华之治宾客,以至子贡之瑚琏皆是也。君子之学,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颜子视听言动之间,曾子容貌辞气颜色之际,而皋夔稷契伊傅周召之功?德业在焉,此之谓不器。若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不器,是犹未离乎器者矣。”⑦
  君子是“仁”的思想的人格化,是没有具体的规范的。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强调有志于培养君子人格的人,不要拘束于外在的行式,只坚定地守着“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去施行。守礼可以是君子,忠孝可以是君子,爱民亦可以是君子。达其一是君子,达其二亦是君子。“君子不器”就是要求君子不要划定具体的形式自限于己,只要合乎仁发乎礼义的行为,都是值得追寻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
  [6]胡翼.《浅谈“君子不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王大庆.《“君子不器”辨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