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内蕴,当清热化湿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水湿不能传化,与热相结,湿热内生,耗伤津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曰:
水湿蕴结,湿郁化热,湿热蕴于中焦,气机失调,令其中满;脾不散精,完谷不化,阴津化源枯竭,致使阴虚更甚。临床除有“三多一少”症状外,尚有湿热及阴虚燥热的症状,如:口渴不多饮,神疲乏力,口苦或口中粘腻,腹中满、厌食纳差,小便频数,大便干结,舌质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濡数。 王师习以清热化湿之法治之,临床选用黄连、天花粉、蒲公英、葛根、薏苡仁、猪苓、泽泻、佩兰、茯苓、陈皮、半夏等。
灵枢 案例:张某,男,65岁,9月14日初诊。 主诉:口干、口渴,多饮,神疲乏力6月余。患者半年前自觉口干、口渴,饮水不能缓解,去医院就诊,发现血糖升高。医生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FBG:6.5mmol/L。近日患者因口渴多饮,头身困重加重,遂求治王师。患者长期过食肥甘厚腻,喜食烟酒,形体肥胖,口渴不多饮,倦怠乏力,头重如蒙,脘腹胀满,口粘而干,口中异味,皮肤瘙痒,左上肢偶感麻木,纳食不香,大便或溏,小便频多,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辅助检查示:FBG:10.7mmol/L,PBG:15.6mmol/L,尿糖(+),HbA1c:8.7%。 中医诊断:消渴,辨证属湿热困脾,治宜清化湿热。 处方:黄连6g,天花粉15g,薏苡仁20g,茯苓15g,陈皮6g,法半夏10g,葛根15g,丹参10g,荆芥10g,地肤子10g,佩兰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同时嘱咐患者继续糖尿病饮食与运动相结合。 投药15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口干多饮不显,精神好转,脘腹胀满,左上肢仍感麻木。原方加鬼箭羽10g,枳壳10g。继续监测血糖。 又投药20剂,患者口干多饮已除,脘腹胀满不显,舌红苔薄黄,脉濡数,精神尚可,血糖平稳,FBG:6.4mmol/L,PBG:8.3mmol/L,尿糖(-),前方去薏苡仁后再投30剂,巩固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按:患者长期喜烟酒、嗜食肥甘厚味,王师认为饮食无节,嗜食肥甘,再加久坐少动,废物堆积,皆可酿生湿热,积滞脾胃,致脾胃运化不及。 积久酿成内热,伤津耗液,故口渴,内有湿郁,则渴不多饮;湿热之邪流于肌肤则出现皮肤瘙痒;湿滞血脉则血液涩而不畅,瘀阻肢体脉络故左上肢末梢麻木;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象。 治疗上多选用苦寒不伤胃,燥湿不伤阴类清热化湿药,即可清化湿热,又可养阴润燥。药用黄连清热燥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葛根生津止渴;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佩兰芳香化湿;茯苓、陈皮、半夏取二陈之义健运脾胃,助湿去除。湿热久驻,易阻滞气机,形成血瘀,另予丹参凉血活血祛瘀,助气血运行;荆芥祛风止痒;地肤子清热止痒。 二诊患者症减,但脘腹胀满,左肢麻木,原方加入鬼箭羽活血化瘀,枳壳行气化痰。本病为患者饮食恣肆日久而致,需坚持服用药物巩固治疗,按期监测血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