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换天,原名刘俊峰,祖籍河南省开封市,现居北京。曾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研修于荣宝斋画院霍春阳花鸟工作室,霍春阳入室弟子,现为荣宝斋画院画家。 《报春图》 刘换天是我在荣宝斋画院的一个学生。他为人憨厚朴实,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他研习传统经典,直追宋、元,旁及传统文人画,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实践。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有目的地到自然中采风、写生,使自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出入自由、游刃有余。 刘换天明白,学习中国画就要重视传统文化。没有传统文化做基础,中国画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是一个勤于思考且一旦认定自己的创作道路后就会坚持不懈走下去的画家。他把传统的绘画元素与现代的审美意象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幅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笔墨的花鸟画。古人云:“笔以立情致,墨以分阴阳。”刘换天在用笔的提按转折中,将自己的性情和思想自然地融入画纸之上。在作品《报春图》(见上图)中,画家出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此作展现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花鸟景致,但又表现得生动有趣。整幅作品结构清晰、笔墨灵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天趣。画家追求空淡静雅的画面意境,展现出具有个性色彩的绘画风格。 绘画风格的形成是不能强求的。它是一种内在修为的外在呈现,只能得之于自然而然之间的笔墨挥洒。可见无心才是本心,无心亦是诚心,无求才会自得。学习中国画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奋研习传统文化,方能在创作方面精进。刘换天有着坚持不懈的定力,对自己的人生和绘画道路有着严谨的规划。相信他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霍春阳 从刘换天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赏雅兴。他的小写意作品以淡墨淡彩营造出安详静谧的空间和恬淡雅致的氛围,具有超脱尘俗之感。在作品《大寿图》(见上图)中,他以严谨巧妙的构图彰显出清雅的意蕴,笔墨也体现出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他将宋代院体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不同绘画法则高度糅合在一起,既取院体画的严谨法度,又纳文人画的文化精髓。同时,他还在画面中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审美理念,将古今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作之中,呈现出摹古而不泥古的绘画思想。此作取材朴实而立意深刻,将现实中的花鸟以一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人文观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归自然的艺术享受。在画家创造的花鸟世界中,我仿佛聆听到那来自清新自然中的声音,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洗礼。 中国花鸟画到明清之际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符号体系,其美感渗透于画面中那些看似程式化的笔墨韵律之中。这套符号系统是一种艺术史化的图式修正与发展的美感呈现方式。对此,没有一点一滴的摹写积累,是难以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的。所以,创作中国画必须以对前人造境经验的深刻体会为前提。但是,今天的画家很少愿意这样做。他们在“玩”上几天笔墨后就开始寻找自己的面貌。这导致他们在作品中虽呈现出某种现代性,但缺失了雅正的传统底蕴。在学习过程中,刘换天时刻警惕这种问题的出现。他寻求画面的和谐、淡雅和清丽之美,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的绘画元素结合在一起。明代汤显祖在《游园惊梦》中写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此语道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刘换天从绘画的角度,将这种“姹紫嫣红开遍”的美好瞬间定格在画面之中。他与花草邂逅,在折枝间徘徊几时后,将所见到的盛景绘于纸上。可以说,他重复了昔日的美好,锁住了人们对转瞬即逝的美的由衷赞叹之情。 ——陈长青 荷塘情趣 荷塘情趣 清香四溢 松龄鹤寿 鸳鸯戏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