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天,我把自己弄进了麦肯锡,一年后,我最终选择离开

 北书房2014 2017-06-15

文章来源:WallStreetTequlia

作者:Rochelle


2014年的1月,我从大雪封城的芝加哥飞了两次纽约,拿到了麦肯锡大中华区的实习机会。时隔三年,凭记忆写了一篇流水账,希望可以给即将面试或准备面试的小伙伴们提供到一些帮助~


我会分成三个模块来讲述:

  • 面试准备

  • 面试当天

  • 面试经验


1

14天准备MBB面试的过程是怎样的?- 面试准备


MBA实习申请咨询的时间轴


前期准备:这个阶段是从咨询公司被允许到进入商学院宣讲开始的(大概10月左右),然后就是networking,主要就是参观office和coffee chat,ladies's night,diversity night等等。


我的结论是:如果要报名美国办公室,必须去;但如果报名中国办公室,去的效果未知。


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麦肯锡大中华区当年的recruiter。在感恩节期间,我从美国的recruiter那里拿到了她的联系方式,打了半小时的informational call。


她告诉我,请认真阅读麦肯锡的招聘网站,需要的人才特质都写着呢。如下四个维度的品质,除了problem solving skills是主要通过做case评估意外,其它三个特质,是通过在fit的部分讲故事完成的。对于这三个特质,我建议每个都储备两个故事来说。


来源:http://www./careers/interviewing


冬假预热:一般学校建议从12月的冬假开始,大家尽量早点mock case。在离开Evanston前,我和case group leader mock了一个简单case。讲真,效果挺一般的。


但是leader鼓励我说,第一次没关系。而后的10天就奔波于国内的婚礼,完全没有时间看case,不过我也安慰自己,一个是长期饭票,一个是短期饭票,还是抓大放小。



1月备战:1月初回到学校,陆续收到了MBB的面试通知,我估摸算了一下离麦肯锡的面试一共13天,第14天就是飞到纽约的初面。


于是,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做了一个日历表,然后联系了同学(基本上都是ex consultant)帮我做mock,一天一个case。这些实战的mock帮我提升很多,让我从一个对咨询知晓寥寥的小白,提升到了信心满满的面试者。



使用到的材料


1. 大概翻了一下,没有什么实际的用途,特别是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人

2. 前辈总结的不同类型问题的framework

3. Victor Cheng的每日推送的邮件分享(心疼美金,所以没有花钱买他的音频  产品)



到底需要mock多少个case?


听说,大家一般mock 30-50 cases左右。听过最少的是4个,超牛的有mock了100多个的。虽然我只mock了13个,但是我觉得效果一点不比50个差。质量大于数量。


我的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遍:白天跟ex consultant mock一遍,把他们的feedback都记在小本儿上

第二遍:晚上自己看着case再mock一遍,一模一样的case,把我自己的takeaway再补充进去

第三遍:在面试前,纽约的酒店里面,把这13个case的learning再看了一遍



2

麦肯锡面试当天发生了什么?- 面试当天

关于面试的一些Facts


地点:两次都在麦肯锡纽约办公室,所有被挑选的面试者都飞到纽约集中在一两天内进行面对面的面试。


时间:面试前一周,recruiter发邮件让大家自行选择合适的面试时间。当时我的学长告诉我,面试官都是从大中华直接飞过来的,可能下午的时候会有时差比较困,如果我想捣浆糊,可以选择下午。


规格:一共两轮,初面是1月15号和两个项目经理(EM)面的,终面是一个星期以后,再和三个全球副董事(Associate Parter)或者董事(Partner)面。不过听说这两年转向一天集中搞定的模式。


形式:每一轮1个小时左右,10-15分钟fit,20-30分钟case。Partner面的时候会略微发散一点,虽然他们也是拿同一张表打分。


结果:麦肯锡超级高效,结果一般都是当晚面试官通过电话沟通的。电话里面也会给一些比较简单的反馈。这个比我经历的其他公司的面试感受要好很多,让我觉得虽然有可能我不会为他工作,但是他还是为了我的成长提供帮助


初面


候场:当天下午到了纽约办公室,我被拉进一个10个人的会议室,和其他小伙伴等待被翻牌。Recruiter给每个人发一个文档,里面是面试官的背景和介绍。我很快发现,我跟着的两个面试官都有很多共同点,一个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一个在行业上有重合。


每一个面试官都有一个自己的办公室,然后面试者会按照Schedule被轮流叫到小房间面试,面完回到会议室等待。


进房面试:进了房间以后,面试官会先跟你扯扯蛋,让你尽量平复下来,让你表现到自己最好的水平也是他的目的。然后他手机会有一个打分表,你一边说他一边记录,打分。


关于fit:就是用讲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你自己是否符合麦肯锡所要找的人才的特点。这时候要注意,他们会问的非常非常仔细,有可能一个问题追问五到六个新问题。比如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具体是怎么说的?你在团队里面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你说的不够详细或者你记不清楚了,其实这样的对话会让人觉得压力非常的大。但是如果你准备充分的话,效果是非常好的。我在面试之前大概准备了侧重点各异10个不同的故事,来覆盖上文讲的三个维度:personal impact, entrepreneurial drive and leadership abilities。


关于case:面试官的case是从公司的大题库里面选出来的。这里就不方便透露我当时面过的具体case了。一个非常有帮助的资源就是各顶级咨询公司官网上的sample case,能帮助你后期有针对性的准备case面试。


收尾:在结束前如果还有时间,面试官会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如果没有好问题,与其瞎问不如不问。最后,同一轮的两个面试官会一起讨论结果,所以他们会尽量问不同的问题,但是他们会统一下意见,给不给你去下一轮的机会。


终面

这一轮和初面基本上没有区别,除了是partner面试以外,感觉上他们更加放得开,他们lead你给答案的时候也很有技巧,不愧是partner呢!


第二个区别是进入第二轮的面试者会少很多,竞争也会相当激烈,如果说能过第一轮说明你挺优秀的,那么要最后拿到offer,你就得证明,你比优秀的人还要优秀,就是firm常常说的一个词,有spike。



在这里,你有没有想过你图麦肯锡啥?


在我加入公司实习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我面试官的离职信。到了第二年,我重新全职加入的时候,当时5个面试官只剩下1个了。当时我觉得很可惜很难过,但是前辈安慰我说,离开未必是坏事,留下也不见得都是好。


Make your own McKinsey,是公司一直鼓励大家做的。我还记得一个EM跟我说,如果你不想好,很容易加入公司以后就忙忙忙,忙到忘了初心。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所以从加入firm的第一天起,你就得想好,我的底线是什么,我想学什么,我要得到什么,我想在公司留下什么。


这样以始为终,建立双赢的意识,其实在我们工作的每一家公司不都应该是这样的吗?共勉!



3

如果想拿offer,有什么tips?- 面试经验

Fit和Case一样重要


常常有同学问,为什么我Case做的很好,还是没有拿到offer呢?


答案大概你也猜得到,fit的比重也很大呀!很多人说麦肯锡的人都很有气场,很Aggressive。虽然在firm见到的人确实是能独当一面,可问题是,怎么在面的时候展现出气场呢?


这么说吧,当你走进房间的时候,抬头,挺胸平视一切,感觉你是这个房间的主人一样,这就是气场的一个表现。如果你心里还能默念,麦肯锡如果不要我,绝对是麦肯锡的损失,BCG的幸运!那么,这就是升华版的气场啦。


被面试官不停逼问,你就不会像一只落荒而逃的小鼠,而是镇定自若,来招接招,就是麦肯锡要的气场。因为面试就是日后工作的模拟场,如果你能搞定面试官,likely你能搞定未来难搞的客户。


除了气场以外,还得有实实在在的过往的事例来证明你具有麦肯锡所有需要的特征。所以,好好练习讲故事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Spike,发挥到极致

能进到麦肯锡的面试,你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不然partner怎么会投资两天的时间来听一群人讲废话呢?但是想拿到offer,你就必须要在一群优秀的人里面脱颖而出,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


比如:我有很强的项目管理经验,超强的亲和力可以很快和客户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在过去五年的职场磨练以后,前老板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做事有逻辑,沟通能力好,能推动跨职能部门工作的专业职场人。所以我的spike是leadership abilities,我在fit的部分重点阐述。


有舍有得,重点突破,才有惊人效果

14天的准备过程中,上午要上课,下午要做corporate的networking和面试,中间还要插播mock和二年级同学讨教经验,怎么来得及呢?那只能有取舍


还是拿我自己做例子吧。在mock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真的比较擅长面试官主导的面试类型, 比如McK和Booz的case我就比较适应,同学给的反馈相对好一些;相反,BCG和Bain的case做一遍要我的命,因为我始终做不到如同牛人同学那样,把问题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剥下来。


时间紧张,我很快就调整策略,重点准备麦肯锡的面试。事实上,最后的offer的结果也是一样,BCG和Bain第一轮就把我挂了,连feedback都懒得给我。而McK和Booz都给了offer。


成功不可复制,失误可以避免

本期的第一篇中我提到,我有一个小本子记录每一个case的takeaway,方便我复习。其实,我还有另外一个秘密武器就是一个blacklist黑名单,写了所有我不能犯的失误,比如:

  • Case的framework太generic

  • 在团队中贡献不够,leadership体现不明显

  • Brainstorming的时候不够structured

  • 感受不到你的热情,能量值不够


这些错误哪里搞来的?嗯,我把所有认识的参加过麦肯锡面试,但是没有拿到offer的人采访了一遍。这些都是前辈们分享的他们从麦肯锡面试官那里获得的反馈。


为什么要采访这些学长学姐呢?因为我想,成功人士分享成功秘诀,我也不可能成为他们,更何况不是每个人会告诉你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或者他们自己真的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了解过去的失误,至少做到不重蹈覆辙,避开这些陷阱,活到最后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


情人眼里出西施,喜欢你没商量

版权声明:我们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邮箱:cmkt_neirong@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