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是龙书法艺术以及草书《陶潜移居诗轴》闻是书画 莫是龙草书《陶潜移居诗轴》莫是龙(1537-1587)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因以为字,后以字行,字云卿,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玉关山人、虚舟子等。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莫如忠长子。八岁读书,十岁属文,十四岁补郡诸生,人称"神童"。皇甫汸、王世贞辈亟称之。不喜科举业而攻古文辞及书法、绘画,以贡生终。 莫是龙《陶潜移居诗轴》纸本 150×7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莫是龙的书法艺术 (1)书学渊源 莫是龙的父亲莫如忠是个功力深厚的书家,董其昌评其书说:“吾乡莫中江方伯书学右军,自谓得之《圣教序》。然与《圣教序》体小异。其沉着逼古处,当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予每询其所由,公谦逊不肯应。及余己卯试留都,见王右军、《官奴帖》真迹,俨然莫公书,始知公深于二王。”(29)有这样的父亲从小教之习字,莫是龙幼时学书便取法较常人高出一筹。以后又勤于临池,于晋人钟王各帖娴熟于心。这可以从辽博的《杂书卷》中看出来。他虽筑基二王,而倾心于大令。一直到41岁,他作《摹洛神右军像》,在上面临大令《十三行》,并作了一番自嘲:“……世人学《兰亭》,不免有凡骨金丹之诮,其来久矣。余不揣乃复蹈斯辙,岂令后人复笑后人耶!”(30)不过这种自嘲显然有一种挑战前人的自信。 莫是龙跋陈淳《自作诗帖》 莫是龙也钟情于宋人米芾,过去人多以其书作推测,其实,多有记载。如《笔麈》中说:“米南宫《研山铭》一幅,后书云:'宝晋山前轩书铭云: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电烁痕。下震泽,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语亦奇丽可诵。余甚爱之,时时仿真意,出以示识者。”“时时仿其意”,说明临习很勤。又1582年46岁那年,汤子重携米书见示,莫是龙跋云:“壬午秋日,汤子重携米书见示,其一谢人赠笔一诗,字如拳,而时作枯墨飞白,老健无比。其一亦帖,纸墨皆精好如新,而法甚颠逸。留玩累日付还,信佳物也。余因临得诸帖存之案头,聊以寄慕而已。”(31)他看重的是米芾的老健和颠逸,这在他的书作中有明显体现。 除大令、米芾外,他也爱东坡书,曾题其《书归去来辞卷》(1584)。元人赵、鲜、俞等家真迹,也为他赏识。其实,《宋人墨拓绛帖》、《淳化阁帖》他也都有题跋。他还曾作《山水轴》款为:“为屠隆篆书《长水塔院记》。”(现藏美普林斯顿大学)说明他亦能篆。 总之,莫是龙的书学渊源主要来自二王、米芾、东坡等人,兼及晋唐宋各家。因之,其功底是十分深厚的。陈继儒在《跋崇兰馆帖》中说:“……自莫方伯父子出,声实烜赫掩其上(指二沈、二张、陆深等)。今展玩崇兰馆帖,神采焕然,真莫氏之山阴羲献也。”以羲、献誉莫氏父子,莫是龙的水准可想而知。 (2)莫是龙小楷:精工过于婉媚 莫是龙小楷的真迹,目前能见的仅辽博藏杂书卷中的第三段。抄录司马相如、魏文帝、陆机、挚虞、钟嵘、刘勰、沈约、殷璠、李德裕、梅圣俞共十人的文、诗、书论,篇幅不少,足以反映出其小楷的风貌。 王世贞评莫是龙楷云:“是龙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行草豪迈有态。”这段话常被人引用,似乎莫是龙的小楷风格,过于秀婉姿媚。其实,这段话应这样标点:“小楷精工过于婉媚。”精工后不应加标点,强调的是精工,而不是婉媚。“精工过于婉媚”是说精工多于婉媚。如果印证辽博的小楷作品,觉得这个评语还是很中肯。从书迹看,吸取钟王小楷的成份多,尤其接近钟繇《宣示》《力命》诸帖。后几段尤为高古纯朴,刚柔兼备,显得凝重中有秀劲,精工中有活泼,绝不是姿态婉媚。莫是龙的用笔,沉稳、矫健,这样就保证了线条的醇厚、饱满,点画凝重,风骨遒迈。但笔画的粗细悬殊,长短不一,显出虚与实、轻与重的对比,避免了单调。它的结体奇正相杂,多有变化。如左右结构的点,往往错杂成高低的两半,或让某一笔侵入另一半,造成奇趣。如“理”字、“极”字。字内有意识留出许多空白。章法的安排上,字距疏朗宽绰,字形的大小也一任自然。从总体上看,全幅是精致的楷书,但规矩的用笔之中时有章草的笔意,也杂进行书的笔致,并不是一味地精工,这是莫是龙个性的自然流露。与钟繇《宣示》《力命》不同的是,有许多笔画露锋用笔,如横画,起止都有棱角,显得清劲峻峭,这在第一段中尤为显著。 莫是龙小楷的多数结字方扁,这种字形特征对点画的造型是一种约束,由于空间有限,点画的态势内敛,这是造成精工的主要原因。精工是用笔的严谨,点画的到位,是笔意的精微、细腻;婉媚则讲究字形姿态的妍丽,用笔的舒展,风神的潇洒。精工的字并不是不见个性,莫是龙的小楷精工中有矫健,精致中有活泼,有情性,因而还是很耐看、有意味的。 莫是龙 行书五言诗 立轴 (3)莫是龙的行草:匠心独运,俊爽多姿 莫是龙书法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书及大草。这种行草书,最能表现其个性的豪迈洒脱。董其昌曾有一段话精炼地概括出其行草的特色: “廷韩则风流跌宕,俊爽多姿,酝酿多家,匠心独运。廷韩如五陵豪侠,宝剑金丸,意气自善……故当时知廷韩者,有大气过父之目。然吾师以骨,廷韩以态;吾师自能结构,廷韩结字多出前人名迹。此为甲乙,真如羲献耳。”(32) 这段话前半段是赞语,后半段将莫氏父子两人比,似有微辞。 莫是龙存世的行书作品主要是行草书。现以无锡市博物馆藏《行书云影赋、游后园赋合卷》为例,分析一下他行书的艺术特色。 莫是龙该两赋合卷作于1576年,其时莫40岁正当盛年,书法已十分成熟。风格特征上风骨爽朗,俊逸多姿,整篇风神潇洒,流畅多变,极尽奇宕纵逸之致。 A.点画精微,风姿俊逸。 莫是龙筑基二王,点画的功夫深厚,因之,他的每个字都用笔精到,点画精微。这在行草书家中是出类拔萃的。各种“点”凝重而浑朴,收笔含蓄,笔画尽处尤显精微。莫是龙又善用侧锋,走笔迅捷果敢,故笔力矫健而姿态俊爽。他的书写有一种轻松的节奏,不管是同异相承续或同异相错综、同异相呼应,横竖、粗细、浓淡无不规矩从心,从容自然。例如《云影赋》的开篇,首字“伊”墨色较浓,紧接着的“太”用笔轻而色泽淡,第四个“之”字率意而夸张,占了两个字的位置。而第二行的“之”字,小而淡,隔行相对照,显示出节奏的重轻。结字形态俊美,但爽俊有骨,给人以力感。不同于妍美的媚。 B.纵横跌宕,匠心独运。 莫是龙的书写最富才情,一路写去,酣畅淋漓。仿佛全不用心,而纵横跌宕,新奇叠出。董其昌认为“书家以毫逸有气,能自结撰为极则。”他只许莫是龙“结字多出前人名迹”,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某一笔某一画像某家确是可能的。如莫的“撇”,就多有米芾刷字的爽快。但作为章法,字的结撰却随心而来。莫是龙的超人之处是在平淡的线条运动中,突出奇兵;在看似没有波澜的地方,忽起惊涛骇浪。如《游后园赋》中“仰”字,末笔猛地夸张,竖笔高耸而下,形态顿奇,给人惊喜。而字之间的大小搭配,近乎奇妙:紧密相连的几字后,必有一字特别舒展,顾盼之中必杂左冲右突。故欣赏他的书法,犹如入深涧丛林,时有高峰坠石之惊,忽得鸾飞燕舞之喜,放纵快利之豪,轻云鹄飞之逸一一扑面而来。这就是他的匠心独运,万难摹仿。 C.疏密有势,豪逸有气。 莫是龙的书法气豪是明显的特色。用笔快捷、爽利,从不迟疑。这与董其昌用笔的虚灵不同。他的第一笔往往重而厚,不像董其昌轻而浮。故莫是龙的作品气足势强。《云影赋》《游后园赋》结字紧密,数字相连,蓄势而跌宕,故有喷发感、倾泻感,造成紧密与疏朗的强烈冲突,然后嘎然而止,含蓄收笔。莫是龙作品的“豪”,是没有拘束的纵笔鼓荡,其“逸”是超越规矩的“逸”,他不同于董其昌的“虚和取韵”,而强调急鼓骇浪的突然平息,是黄钟大吕雷鸣后让人遐思。 莫是龙 行书题小米云山卷 镜心 (4)莫是龙大草:狂墨颠书有佳趣 莫是龙的狂草作品不多,纯粹意义上的草书只有《自书草书卷》、《山居杂赋》等少数几件。作品虽不多,质量却极高,气势夺人,情趣跃然纸上。例如《天竺》诗卷,开篇即奔泻无羁,连笔牵丝,烟云缭绕。其特点是: A.狂放颠逸,技巧娴熟。 草书的最大特色便是狂,放胆挥洒。这篇作品用笔放纵,多极度夸张之笔。第二行四字笔势相连,顺势倾泻,气势逼人。整篇各行字数不一,都能尽情抒写,尽兴而止,但又暗合规矩,夸张有度。点画十分精到,运笔气聚不散,故神采飞扬。如第八行的“最”字,上面一画,笔的轻重缓急十分明显,最后收笔十分到位,含蓄蕴藉。笔法草法的“熟”,保证了线条的放、敛统一。 B.枯笔烂漫,精气弥漫。 莫是龙草书的用墨十分精彩。这幅草书的墨色可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形容。一字之中有枯润,一行之中有浓淡,大浓大淡相错杂,满纸烟云竞奔驰。这些可看出其用笔中的细微变化,侧锋、翻笔、绞转,得心应手,肆笔而成,而又一任天然。运笔的纵荡无法往往多恶笔,造成浓淡上的失衡和气散。墨气是作品的精神聚处,枯处见浓,正是莫是龙的高处。 C.天真纵逸,痛快淋漓。 莫是龙的狂草是他热烈情怀的彻底洞开,故天真纵逸,痛快淋漓,每一点画都是激情的喷射。《天竺》诗卷越写越昂奋、热烈。写到“当年烂醉”时,一个“年”的末笔,从天而降,如高崖飞瀑跌落,骇人耳目。它由浓而枯的笔势和力量,犹如千军万马不可遏止。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中的“耳”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行“天风海月来”,同样是狂放热烈的节奏。“来”的形体得到极度夸张,枯笔为之,笔力千钧。整篇作品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莫是龙另一件狂草作品《山居赋》也是恣肆、颠狂的佳作。在某种程度比前作更为气势夺人,豪逸多态,矫健酣畅。 这幅作品的用笔更斩截猛利,字形大小、墨色枯浓的对比更强烈。开篇“山”字,粗笔浓墨劈头而下,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和摧毁感。“居”“仰”“人”的斜撇,风樯马阵,势不可挡。几乎每个字中都有这样的重笔。许多该横、该捺的笔画,被猛利粗重的“点”代替,尤其是章草笔法的掺入,墨象声势浩大,气势撼地。在这种笔触中,米芾的矫健,黄山谷的变化一一经过他的融化变成一种独特的面目。 这幅作品的节奏跳掷飞腾,动荡起伏,颠书狂墨,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例如结尾处的“坐余竹冷清浅”几字,笔锋左右奔突,写到“冷”以六种形态不同的点向四周喷射,这个“字”表面上看已完全丧失了字形,彻底堵塞了认读的途径,成为令人遐思的星空。而“浅”字,夸张的笔划入侵他行,类似这样的艺术处理,在该作品中是比比皆是,可谓气象万千,目不暇接。 结字狂怪,枯笔迷眼是该作品的又一显著特色。字势峥嵘全仗别出心裁的结撰,莫是龙的结字发挥了高度的想象。以骇目的造型、夺人的气势造成新奇感、刺激感。如“真气险”三字,“真”以一笔顺畅的线条接住了“气”的上部,“气”第二笔弯折,形大而拙,中间“米”的一竖,窜出横画,顿觉奇异,“险”字则紧缩抱成一团,别出心裁。最为骇目的是“萧”字,一字一行,字形特别夸张,左右两竖取弯势,枯笔而成,有横扫千军之势。中间的横竖点分割已经怪异的空间,尤其是右部直角的横竖,锐利而粗重。该作品许多字的某一笔有特殊的夸张,如最后的“沙”字,极枯之中的猛扫,又含蓄收住,笔力千钧又神气完足。 总之,该作品是一部激情喷射、意气昂扬的交响乐,是猛烈的节奏、狂舞的力、骇目的造型结合起来的生动画卷。书法应该有的风骨、精气、神韵毕集于此,是莫是龙最为精彩的杰作。(楚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