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东翰的十年摄影世界

 湖畔烟雨 2017-06-17


(以下作品请横屏观看)



李东翰的十年摄影世界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在谈李东翰倾心五年的创作《我也是你&无人之境》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这位摄影青年的十年成长历程。作为李东翰摄影本科专业学习阶段(2006-2010年)的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2014-2017年),我对他摄影作品的理解,是建立在对李东翰的整体了解基础上的。

 

我清晰记得十年前那个18岁的、细细高高的“绿豆芽”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电影学院开始摄影专业学习。李东翰热情、勤奋,不停地拍摄,尝试各种语言,拍摄各种题材。他也爱读书,读各种理论方面的书籍。李东翰爱思考更爱表达,他会拉住老师、拉住同学,讲他的各种关于摄影的想法,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书本,或者仅仅是来自于头脑的想法。我始终记得李东翰的本科毕业论文,混合着不同文风的、充满了哲理思考与直抒胸怀的个人实践体会的文字表述。2006-2010年的中国摄影正是观念摄影为艺术旗帜的时代,李东翰创作了自拍自演系列《自己玩自己》、后期合成语言创作的《太阳之歌》、闪光灯直闪美学的《为他们拍摄肖像》等系列。他探索从扮演建构、数字后期重组、强闪光线改变现场气氛等多重手段,借助摄影进行自我观照、自我表达。李东翰凭借这些作品,获得了平遥摄影节的新锐摄影奖,参展了大理摄影展,以及在毕业后由陈光俊先生策展,在798百年印象画廊举办了个展。李东翰在第一阶段的创作,既是青春期的自我寻找,也是当时中国观念摄影发展语境的反映。



李东翰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军官,工作非常严肃、非常繁忙。四年后,他抱着9本相册重新回到了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的考场。李东翰向考官老师们汇报了他四年工作期间如何继续在摄影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前进,肖像、时尚、静物、风景、纪实题材、艺术影像等等,胶片、数字背、数字单反、手机……李东翰的拍摄给人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他在一切题材、一切语言中持续地磨练自己。而在经历了这些摸索之后,李东翰决定再次回到学院,重新打磨自己。

 

作为一名军人和一位年轻的父亲,李东翰再次开启了学校学习的模式,也揭开了他摄影生涯的第二重要阶段。从电影到摄影的多维叙事认知,从摄影历史研读到纪实摄影方向的训练。我相信李东翰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所以他就比很多学生更知道自己要找什么。这一次,学院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对摄影深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是一次摄影上有方向、有目的、有准备的长驱直入。在三年的过程中,李东翰仍旧拍摄了很多时尚、肖像、图片故事、风景、静物,他拍摄性感女性、国际模特、儿童、老人、军人,他拍摄动物、花草、树木、湖水、山峦,他拍摄生活中各种起眼或不起眼的事物,如石头、玻璃、布、食品、家具……李东翰使用各种技术,从数字后背到手机,他灵活而无时不刻地抓拍,又常耗在摄影棚里精心打光拍摄,他也擅长在电脑和手机上的各种复杂后期调图。李东翰无所不拍,无所不能拍。他的这种状态是我从来没有在学生中见过的。虽然因此我们可以有很多摄影的话题交流,常常是跟不同学生的讨论,都可以与李东翰一个人进行。正因如此,我曾经一度担心,他这样无的放矢的摄影激情释放,会不会消耗掉他的认知力和想象力,会不会最终让他沉溺于影像的细枝末梢,而失去了大方向。


但是,李东翰总是给我惊喜。他的纪实摄影课程作业、中期开题选题和毕业创作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大选题,无论他在摄影技巧语言、技术手段等的使用上面有过多少次寻找和反复,但他这三年来都明确地将镜头向外,对准了客观存在的中国现实社会空间,并选择纪实影像语言来进行表达。对于李东翰来说,他第二个阶段的摄影世界,是自觉地从向内转为向外的新世界。



我见证了《我也是你&无人之境》的诞生,在这个剥茧抽丝的漫长过程中,李东翰用脚和眼睛丈量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目睹了裹挟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当下中国社会空间,一个巨大无边、因果相生、错综复杂的当代剧场。李东翰的两组作品同时展开,《我也是你》中有人物出现,通常是在城市日常而平静的大场景中,人是社会舞台上的过客,台上的景被人搭了又拆,人在台上表演又谢幕。而《无人之境》通过较小景别的拍摄点切入,有效隐藏了人的身影,将空间这一主角更充分地推在聚光灯下亮相。李东翰的镜头收放自如,他擅长调动景别功能,使画面自己来描述摄影者和被摄物的心理距离关系,不同景别的画面也体现了被摄景物在摄影者心中的模样及价值。李东翰在创作中尝试进行宏大叙事,他用大景别拍摄开阔地,拍摄无边的人群,拍摄无限延展的城市。空间大而不空,总是有人恰当地出现在画面中,点破平庸,制造矛盾的故事。同时,他的社会空间特写影像,仿佛一个微观而饱满的世界,提供着抽象而丰富的事物结构。没有人的出现,却把中国人的处境与生活状态诚实而有深度地展现了出来。


李东翰愿意将自己的创作放在“景观摄影”的范畴来探讨。他一边拍摄一边研究中外以“空间”为主题的摄影名家及其创作,他的毕业论文也毫不吝啬、洋洋洒洒地写了超出规定好几倍的字数,并将他的研究体会置于阐述自己拍摄诉求之前。因为他的创作确实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



经过了无数次选片,删除,拿回来,再删除;经过了反复地排列顺序,想象各种思路解读作品或拒绝解读作品;经过了影调打磨风格倾向的无数次拉锯战;我终于看到了李东翰《我也是你&无人之境》这本厚厚的作品集。我丝毫不想掩盖对这些照片的欣赏,不仅因为我自认是该作品诞生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是共谋者,更因为李东翰的影像是如此赏心悦目,饱满丰盈。李东翰对画面有着一种游刃有余的经营能力,色彩和谐地搭配,点线面有效地组合。李东翰的照片体现了摄影的美。这显然是他长期“无所不拍、无所不能拍”的积累所致。李东翰的影像在激发我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诚实而残酷地揭示了当下社会生活的无序、荒谬、丑陋、粗暴。《我也是你&无人之境》无关乡愁,不以淡淡的忧伤来掩盖对现实的失望;它也不追求东方情调,不用清淡的影调和留白来烘托符号化的中国当下。《我也是你&无人之境》带着我们沉浸在生活里,有思考地观察,坦诚地描述我们的处境。就像李东翰坚持给作品起的名字,他解释到:“我拍摄照片中的那个人,就是你。我拍下你,我就是你。因为我其实刚才也在你所在的机位。因此,你也是我。甚至,在无人之境,你我都不在,但那是你我共生之地。”我知道李东翰不想叙事,他营造的“浅叙事结构”的空间影像,努力把我们有效地带入社会生活中,去体会现实的痛。李东翰也是想说,在活生生的中国当下,故事是如此单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