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芝润斋 2017-06-18

瓷器的鉴定方法目前社会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科学仪器,二是依靠传统经验。传统鉴定方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五大要素”,即瓷器的胎(包括制作工艺)、釉、造型、纹饰、款识。这五个方面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器物上都具有不同的年代特征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于从事瓷器收藏的爱好者和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鉴定瓷器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断定年代时,都要通过眼睛的观察、用手抚摸的感觉,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做出判断,这便是传统的目测手试法。这种方法是几代古瓷器研究者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也应是科学的总结,是现在国际上鉴定古陶瓷通用的方法。

上篇文章我们说了主要从手感、声音、接底现象等方面来区分新老胎体,这篇主要来讲一下观感。观感主要是通过观察瓷器露胎部位的各种痕迹来区分新老。主要有以下几种:

跳刀痕、螺旋纹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瓷器拉好坯后在挖足、修足时如刀不锐利,或轮车的旋转之力不均匀,易导致坯体上产生放射状条纹,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窑瓷器中多见,在官窑器中极为少见。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对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残片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纹盘底跳刀痕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万历青花瓷片跳刀痕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边向中心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宽窄、长短不等,呈不规则状,有的非常明显,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痕迹,有宽一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大多数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故放射状的条纹较整齐,规规矩矩不够自然,放射状条纹或旋转纹凸起,有的如搓板状,与历史上的工艺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仿元青花人物玉壶春瓶底跳刀痕

螺旋纹与跳刀痕一样,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多出现于元、明时期露胎器底,俗称为“脐状”、“乳突”等名。在拉坯时,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了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少数逆时针旋,实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习惯所至。老瓷器螺旋纹自然流畅,而新仿器螺旋纹生硬,鼓瑟胶柱之感十足。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元青花小杯、元卵白釉瓷片、元钧瓷片三件器底脐状足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仿元青花大盘底螺旋纹

泥鳅背

泥鳅背是指明、清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圆润,俗称泥鳅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对光润,有质感。新仿器底足边或器物的沙底表现则过于溜圆,能观察出人为磨制出的痕迹。凡器物足边或砂底过于光润者都值得怀疑。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清雍正官窑黄地绿龙纹碗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清雍正官窑粉彩团蝶碗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仿明青花大盘底

火石红

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呈桔红,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被称作“火石红”。这是古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尤其在景德镇生产的明清民窑或宋元龙泉窑、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会见到。但并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现象,有的藏家误认为有火石红者就是真品,其实是误解。陕西古瓷专家马广彦结合实物的表现,将火石红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假红等类型,还是很有见地的。

“胎红”主要表现在器物足边胎釉结合的地方会出现一条较浅的桔红色圈线,这是器物胎体内所含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多出现于盘、碗或瓶类的足边(不是每件器物都有)。而现在仿制明清官窑的小杯或碗的足边,往往呈一圈棕黄色的圈线,还泛有光泽。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嘉靖青花云鹤纹大盘底足边火石红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仿明五彩大瓶底火石红

近20年来市面上常出现有一种臆造品,此类臆造品从器表看地釉为淡粉红色,很轻薄,多为青花或斗彩瓷器,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应属“胎红”的另一种。此类器物的胎体是人为制作的红色胎体,使藏家误认为成化官窑的真品。其实明代成化传世器物的釉面白而肥润,胎体较轻薄,盘碗类的胎体如透过阳光照射,胎微微显稍许肉红色,这是明代早期圆器的特点之一。针对这一特点,景德镇制作的臆造品其胎体不用阳光照射,器物表面便呈现淡粉红色。这类臆造品胎体过于轻薄,纹饰绘画粗糙,常见器型除小杯外还有瓶、小罐、盘之类,与成化传世真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值得藏家注意。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臆造品成化款红色胎体人物瓶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窑红”主要表现在器物内外的所有露胎处,这是瓷器在窑炉内的烧制过程中由于外因作用造成的,也就是瓷胎中的铁离子或氧化亚铁在窑内降温时二次氧化,以结晶形态融附于胎体上,形成火石红,多见于器物表面漏釉处、缩釉处或无釉处。六朝青瓷砂底部位也常出现的不规则片状火石红(支烧痕)以及“糊米底”。窑红有时在瓷器上与胎红同时出现,这种现象在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瓷器上常见而且布满整个露胎器底,它可能同瓷器烧制时用含铁量高的河沙支垫器具有关。而浓重的火石红底、浓重的火石红圈足等现象在仿品中都有表现,但都是人为造成的,值得注意。最常见的做旧痕迹是一种散点式铁锈样斑,此种现象常表现在景德镇仿制的各类瓷器的釉面,仿佛是器物在地下受潮湿与金属器的影响导致釉面形成的一种腐蚀现象,其实是人为做旧方法的一种。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东晋青釉碗残片支烧痕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现代仿六朝青瓷底部支烧痕

“刷红”主要表现在元末明初的青花或釉里红大盘的底部,在器底可以清楚地看到火石红状的刷痕。故宫博物院藏有约70件洪武大盘,底部多见有刷痕的火石红色底,并带有一定光泽。据景德镇仿古专家杨国喜介绍,洪武年间瓷器底部显出的红颜色,是因为当时大器上釉的方法是浇釉,浇好后要用刷子刷去底部沾上的釉,所以器底表面就留下了刷痕。元明早期烧大件瓷器不用匣钵,烧窑时由于胎与火直接接触,胎表面的铁质就泛出了颜色。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明洪武釉里红荷花菊花纹大盘(窑红缩釉)

现在一些新仿器上的火石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而是人们有意识制作出来的。上世纪末以前,仿古瓷器制作者还未研制出可以乱真的胎红、窑红的方法,当时新仿器的胎红是器物入窑前用毛笔蘸上含铁量高的料水刷出来的,而窑红是满窑时在器物底部放上糠灰烧出来的。自本世纪初以来,有的仿古瓷作坊在泥料和烧成气氛上钻研出新门道,无论用什么方法烧制出的仿古瓷上的火石红难以乱真,有的是大红底,有的很粗劣或又很浅淡,单纯通过火石红来鉴定是否古瓷在某些具体器物上已失去准确性。因此,火石红只能是对瓷器进行综合鉴定时诸多要素中的一种,而不是区别真假古瓷的唯一标准。当然,如果在对一件瓷器的鉴定中准确无误地判定它的火石红是假的,那么这种发现就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从其他要素上一一揭示器物的伪赝本质。而如果一件被鉴器物上的火石红没有疑点,那么我们还必须坚持警惕性,要从所有要素上严格把关,毫无疑点才能拍板。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观感区分新老瓷器的胎体

仿元青花大盘红底

对火石红的检验要认真仔细。如果一件仿古瓷上的胎红和窑红是用现代仿古科技手段烧出来的,我们就要另辟蹊径进行鉴别;如果它的胎红和窑红是烧制前后人工涂抹的,那它一定会有地方违背自然形成的规律性,露出人工痕迹的破绽。例如有的仿古瓷上的胎红也是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但细看胎釉接合线,有的露胎处并无火石红,而是一圈棕黄色的圈线还有光泽的,应为现代仿制品;有的窑红在器底呈片状分布,但细看会有涂刷的笔痕。总之,要坚持综合鉴定分析的原则,切忌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