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有情绪不可怕,不认识情绪才可怕

 gzcpalgvwf5dya 2017-06-18

文/ 犇犇妈

你在童年时学习过什么是情绪吗?想没想过为什么要认识情绪?有没有练习过认识情绪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是不是时常感觉到”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可你知道为什么会感觉不好吗?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整个人都感觉好起来了“吗?那个和你一起生活的人,他也会不好,可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也许你俩只需要大吵一架,或是冷战一星期,就是能想到的解决方法。其实,这好多个烦透人的为什么,只是想告诉你一个事实:

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

儿童从出生,甚至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情绪上的反应,只不过,情绪的发展和处理能力,是随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的进步而发展的。

大体上,儿童的情绪发展经过这三个典型阶段:

婴儿时期的生理现象,无意识的反应,可以看作是物种遗传性带来的特质。如开心大笑,睁大眼睛表示受到惊吓。(婴儿的哭声更可以看作是一种信号,用以提示成人有所反应的信号)

3岁左右儿童,情绪表现更加成熟,开始出现诸如内疚、骄傲、羞愧、厌恶等情绪。

学龄期前后,对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同时出现——混合情绪。

可以和孩子开始讨论情绪的标志:语言表达能力

不同年龄、不同语言阶段的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也相差很远:

刚刚可以说出简单主谓结构句子的儿童,通常只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情绪,用词也很单一,一般只有”我高兴“、”我害怕“等等。

3岁左右儿童,逐渐可以从绘本、图画、视频中观察出别人的情绪,有的孩子可以简单表达。慢慢开始扩充情绪词的数量和范围,孩子可以理解很多种不同情绪的感受。

学龄期前后,针对不同情绪的内在感受能力很强,区分能力也比较成熟,但准确表达能力仍相对薄弱。

为什么要认识情绪?

情绪背后隐藏着更需要关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眼见不一定为实“,行为背后有更为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任何基于爱的积极情绪和基于恐惧的消极情绪都是源自于是否满足了关于安全感、归属感、自尊和爱的需求。

认识情绪可以帮助孩子觉察自我的内心感受,从而可以通过提出期望(即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借助成人提供的外力支持疗愈那些不好的感受和情绪。认识情绪的练习,孩子不仅可以向内了解自己,还可以向外理解他人,帮助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增强倾听他人、有效沟通的技能,而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成年后更好的自我实现。

怎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重要工具:语言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的情绪,解释自己的行为,探究自己的需求。

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坦诚面对自己的情绪,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没有好坏之分,不需要逃避;沟通可以帮助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绪,才会有这样的行为;沟通可以帮助孩子洞察情绪,探究情绪背后的需求,最终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如何影响行为,建立孩子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情商高的人都是拥有良好”情绪能力“的人

”情绪能力“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分辨和同情他人情绪,认识到内在情绪和外在行为可能并不一致,并意识到情绪交流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方式去应对:

0-1岁 婴幼儿

行为特征:依靠成人、无意识的偶然自我管理行为

思考方式:通过手、口、眼等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情绪都是一些本能的生理反应

如何应对:及时回应

1-3岁  幼儿

行为特征:主动寻求依靠、萌发自我意识、在有情景带入的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情绪

思考方式:具体思维模式,只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感受,不会共情,没有总结情绪能力

如何应对:直接说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3-5岁 幼儿后期

行为特征:逐渐能够使用语言和思维考虑情绪,和伙伴、成人讨论、分享情绪

思考方式:具体思维模式,泛灵论。认为万物有灵,能够感知他人情绪,但无法很好地和自身感受联系起来

应对方式:根据观察说出几种情绪,让孩子思考和选择,帮助他们内向发现、学习、体验自己的感受。借助情绪绘本。

5岁以后  学龄前期、学龄

行为特征:开始反思、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调节、安抚他人情绪

思考方式:开始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应对方式:鼓励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情绪

有情绪并不可怕,不认识情绪、不表达情绪才可怕。帮助孩子向内看到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期望,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理解他人,拥有良好的情绪能力,沟通技能和自我实现的方向。

转发可以带给很多人幸运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