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疾病都是自愈的

 小P民的书房 2017-06-18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内经”领取内经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对牛弹琴的意义

来自五味学苑

01:20


人们不太了解人体的自愈机能,认为疾病都是治好的。这是因为人们不太了解治疗疾病的医经圣典《伤寒论》。《伤寒论》对人体的自愈机能论述的很透彻。如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请输入文字


“凡病”,是指一切疾病。


       “若发汗,若吐,若下,亡血,亡津液”,是治疗失误。一切疾病,在治疗失误后,仍然能自愈,这就是人体自愈机能的作用。发生疾病的根本因素是阴阳不和,因为阴阳谐和者必自愈。如46条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46条阐释了“阳气重,衄乃解”的病理机制。阳气重则阴阳不和,衄则阳气得泄,阴阳得和,故衄乃解。衄乃解就是人体自愈机能的作用。   


47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进一步论述了阳气重则自衄者愈的自愈机能。


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太阳表实证,大下是误治;大下之后,复发汗,是误之又误。接连误治出现了小便不利,这是大下伤里,复发汗又伤表,表里两伤而津液亡失,故小便不利。这种由大下之后复发汗而亡津液导致的小便不利,不要治之,人体津液自能得和,津液自和则必自愈。


192条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此水不胜谷气,是说邪气不胜胃气。胃气胜则自愈。胃气是后天生命之本,也是防治疾病之本。


271条: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少阳脉小是邪气衰,邪气衰则为正气胜,正气胜而邪气衰者必自愈。


      《伤寒论》的所有治病方法,都是顺应人体的自愈机能,协助人体自愈机能发挥较佳作用,从而使疾病较快得愈。如394条曰“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脉浮,是邪气在人体表部,浮是人体气血集中于表部抗邪,故当以汗法解之。如45条曰“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脉沉实,是邪气在人体里部,沉实是人体气血集中于里部抗邪,故当以下法解之。如218条曰“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


抗御疾病的根本能量是人体内的正气。


       人体内的正气是谐和的阴阳气。阴阳气谐和,是阴阳气不盛也不衰,无有余和不足,处于平和的状态。阴阳气盛则为有余,阴阳气衰则为不足,有余和不足都是病态。如《黄帝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黄帝内经》又曰“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伤寒论》曰“阳盛则欲衄”,阳盛就是阳气有余,阳气有余则欲衄血。“阳盛则欲衄”和“阳气重,衄乃解”,是一个意思。


总之,阴阳气为人体内的正气。


          阴阳气是养护生命,抗御疾病的根本能量。但是正气有余便是邪气,是病态;正气不足则不能养护生命,更不能抗御疾病,也是病态。所以养护生命,抗御疾病的是人体内谐和的阴阳气。因而《伤寒论》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由此可知,调理和维护阴阳气为谐和的状态,是治愈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根本大法。而人体自身就具有调理阴阳气至谐和状态的机能,只要病人不是阴阳气严重虚竭,就有自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疾病都是自愈的。病人康复的根本因素是自愈机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