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与形而下》

 野之老 2017-06-19
上中学时我就经常听到政治老师张口“形而上学”、闭口“形而上学”地讲道着。说实话,当时及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其实都不明白这“形而上学”究竟是啥意思?当时只知道这应该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概念。然而我错了,这“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是一对产生最早、同时也最原本的一对中国哲学范畴之一的概念。其实,在中国哲学史中,“形而上”指的是无形或未成形质;而“形而下”则指的是有形或已成形质。

“形而上”与“形而下”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还有:“形乃谓之器。”

唐李鼎祚之《周易集解》引唐崔憬言曰:“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此均认为:“形而上”为用、为道,“形而下”为形质、为体、为器;“形而上”不离“形而下”。
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系辞上》曰:“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以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此即认为,“形而上”为无体之形,“形而下”为有质有形,“形而上”产生于“形而下”。

宋之后,“形而上”与“形而下”已成为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了。
北宋张载在其《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形迹者即道也,如大德敦化是也;有形迹者即器也,见于事实即礼义是也。”
程颐在其《遗书》卷十五中说:“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南宋朱熹在其《答黄道夫》中说:“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其《周易外传》卷五中认为:“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及“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即强调了,没有脱离“形而下”而存在的“形而上”。
清戴震在其《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中指出:“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在此,戴震把未成形质的都看作是“形而上”;把已成形质的都看作是“形而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