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不同的“形”

 科学发现 2023-03-16 发布于广西

几何图形简称“”。 辩证法形而上学之不同的“”在现行的辞书或教科书中几乎查不到满意的解释。

辩证法的“形”是人们在实践中从现实世界(现实宇宙)抽象得来的几何图形,这种“形”的概念是有实践感性经验为根据的、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形”。例如,把条状的个别实物—— 一条直的蓍草茎抽象为直线(线段)这种物质概念的几何图形。个别的实物是人能够感知而认识的东西。《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所谓“道”就是指建立在物质概念的“形”的基础上的以几何分形的形式定量(即数值定量)地研究、探索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理论;而所谓“器”则是指“道”理论中的“形”所从之而来的现实地存在着的人的肉体感官可直接感知到的各种实物、物质。理论源于实践。怎样从物质实践中抽象得到现实世界(现实宇宙)的“形”,是科学理论的根本和关键。参见《物质概念的数学科学化方法》【点击底栏“阅读原文”跳转,或长按下面链接,选择复制,再粘贴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页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EzNDY5OQ==&mid=404284058&idx=1&sn=9faf9c418450ae5d0dba34c9ef263e4d

形而上学的“形”是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纯思辨(凭空想象)得来的“形”。例如,欧几里得几何中的直线(线段)图形是从任一点到另任一点用尺规作图构作出来的“形”。这种“形”是由没有大小、没有部分的孤立“点”构作出来的概念,孤立“点”是不存在的和不能为人们感知的概念,因而它没有实践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在根本上它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实在的概念和不能为人们所认识的概念。


《辞海》中的有关解释如下:

思辨哲学 试图从概念中推出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维构造出来的一般法则的哲学。亦特指费希特、谢林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黑格尔曾把他所讲授的逻辑学课程称为“思辨哲学”。他们在对思辨的辩证研究中猜测到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些规律。

(xíng) ①形象;形体。如:无形;形影不离。《易·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引申为情状。《孟子·梁惠王上》:“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②形状;外貌。如:方形;马蹄形。《苟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③形势;地势。《国策· 秦策三》:“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史记·秦本纪》:“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④显露;表现。如:喜形于色;形诸笔墨。《汉书·伍被传):“明者见于未形。”⑤对照 如:相形见绌。《淮南子·齐俗》:“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矣。”⑥通“型”。铸造器物用的筷子。《左传·昭公十二年)“形民之力”杜预注:“言国之用民,当随其力任,如金冶之器,随器而制形。”⑦通“铏”。盛羹的瓦器。《史记·秦始皇本纪》:“啜土形”《李斯列传》作“啜土铏”,⑧通“刑”。刑罚。《苟子·成相):“众人戒之,谗夫弃之,形是诘。”

形而上  与“形而下”相对。形而上,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 形而下,指有形的或已成形体的东西。《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唐李鼎祥《周易集解》引唐崔憬言:“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认为形而上为用、为道,形而下为形质、为体、为器,形而上不离形而下。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系辞上》提出,形而上为无体无形者,形而下为有质有形者。南宋朱蕉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清戴震提出另一解释:“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把未成形质的看作“形而上”,而把已成形质的看作“形而下”。

形而上学   哲学名词。其涵义有: (1) 从黑格尔开始,被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 世纪后半期到18 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2) 在哲学史上,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如德国雅斯贝斯在其《哲学》第3卷中提出,形而上学是关于自在存在,即超越存在的理论。现代有的唯心主义还常用“形而上学”来指责唯物主义。② 书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希腊语为tameta taphysica (拉丁语metaphysica) ,意即“在物理学之后”,故亦称《物理学后诸篇》。来由据说是: 公元前1世纪安德罗尼柯把亚里士多德论“作为是的是”或“是本身”的著作,亦即论事物的本性或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的著作共14卷集为一册,放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后,故名。译作《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亚里士多德在这些论著中,阐述了他对哲学的《形而上学》中文版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看法,分析与批判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等。该书为西方哲学奠基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