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寓四季綴温馨(文学评论)

 高世荣图书馆 2017-06-19

           情寓四季缀温馨

(2017.9.18载《皖南晨刊·书海泛舟》)

            高世荣

苏子农先生新诗集《春蛙三集》,常常让我掩卷沉思。

开篇的《寄存春天》写到:“二月里,我从县城回到故乡,杨柳寸寸吐绿,花朵团团勃发。红花绿叶,当然是乐景,用在这里,无疑衬托了作者温馨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在院里采水浇树,种菜,把这些极为平常的小事铺陈开来,给人以亲切感。读到这里,如果我们仅仅流连文字的技巧趣味,那就不免失之浅薄。其实,作者离开官场,回家养老,没有一些人留念职位的心态,而是有久违家园的归属感。由于作者从这样的心态出发,他的诗就有了灵魂,读来如品清茶。

在这“阳光和煦,鸟儿鸣啼,小河涨水,游鱼嬉戏……”(《春柳》)的一年中极其美好的春季里,作者举目四望,所有的景物立即活跃起来,集中起来,装点了作者的心境,他的心也跟着春暖花开了。

读诗,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文字技巧、情感语境,更要体会作者的生活体验。从诗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亲自劳动,亲自收获,一切都是亲力亲为。由于作者的诗句来之于生活,感化于生活,不吐不快,他的诗总是书之有物,内容丰富。

春季过后,大地温度升高,作者的写诗热情更加高涨。

“告别春天,绿就上升,一直上升到高高的白杨树梢,和那鸟儿一起,倾唱着夏天的心声!”(《蓬勃的绿色》)

作者写作处于自由发挥阶段,笔法流畅:“让我们感动吧,让我们耕耘,雨季过后,热烈并开始了它的征程!”(初夏)。作者就是带着对季节这样的感动,让心情自由地行进在时间的征程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秋天到了。很多文人,都要接受“悲秋”的考验。我读诗,不喜欢一味排斥悲天悯人的诗人。有的人,把诗人是悲秋还是喜秋,看待诗人是否进步的标准,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就艺术而言,强调的是“真善美”。特别要说明的是,写诗有“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只要写得真实生动,丑态十足,意味横生。最著名的闻一多的《死水》,用绚烂的色彩描绘臭水,读来绝无吓人之感,却有意味深长之悟。

当然,在我国的历史长卷中,有多“喜秋”作品,也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因此,我们读苏诗,千万不能误读误判。苏先生也一样,时令进入秋季,遇景而作,其中有“喜秋”的激奋之作,也有“悲秋”的感叹文字。

    《江南秋色》写的是秋季到来的“小院红叶萧萧落”的愁景。而《秋思》中“正红枫叶石佛山”写的又是乐景。

在作者的笔下,秋色首先是多彩的,其次是惜时的,再次是动感的,所以,他的心是温馨的。他在《秋天的芦苇》里对芦苇说:“当秋天一来,你只是平静地朝西风点了点头,便悄然地凝结起一头霜花……”

感情多么深挚。

秋去冬来,诗人浪漫。在作者的笔下,看看他是怎样为季节作结的吧。

“一场大雪,是给一年的总结;一树红梅,是对四季的圈点……”(《雪·梅》)。

片言只语体现修养,一句半词彰显实力。读完全书,惊喜地发现,这一集较前两集有较大突破,本集在保持前两集淳朴、厚实、洗练的语言风格之外,诗句更加圆融,抒情更加通达,心情更加灿烂。


 

                         2012年11月13日作于中港5栋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