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阴阳藏象论之二——厥阴风木藏象的镜鉴

 醒真 2017-06-20

在《肺阴阳藏象论之一》中,作为探索肺藏象理论的铺垫,试分析一些藏象学说、气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试述中医学乃至古典哲学所论的本体和应象,自然之道而至必然之术,并以厥阴风木藏象为实例,呈现了《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的原文原貌。《肺阴阳藏象论》全文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肺的藏象,而且认为目前的肺藏象理论有待“改进”,所以在论证过程中选择其他藏象立论;又因本文论及肺中厥阴气化,所以更倾向选择厥阴风木藏象立论。

 

    而秦汉以降,闲云潭影,斗转星移,宏论灼见,层见叠出,不竭如江海,大大拓展、完备了藏象理论。本文试勾勒出厥阴风木藏象理论全景之轮廓,以此实例作为发皇古义之镜鉴、融会新知之蓝图。


1.自然之道

就肝木之应象而言,《黄帝内经》中经典的论述有多处,堪为范例。《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讲:“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更具描述性和形象性的是《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所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九》:“肝者,罴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历代医家不断进取,肝藏象学说日益充实,重要内容有几个方面:

 

一是《素问》的五行理论体系。即“肝木”应于不同“界”、“范围”的“象”,这是藏象学说的基础。如应在五行为木,应在阳为少阳,应在阴为厥阴,应在五脏为肝,应在外邪为风,应在五时为春,应在五方为东,应在五色为青,应在五味为酸,应在五志为怒,应在发病为“惊骇”,应在病位“春气在头”等极多。诸多应象,本体为厥阴风木之气,临证所见凡有以上征象者,从厥阴风木而论治。

 

二是中医学对肝本身“生理”“病理”状态以及相应功能的描述。抽象的方面比如肝为刚脏,有易躁急而刚者易折之象;又比如“罴极之本”,张景岳、张隐庵等医家解作劳倦、疲乏、衰少之象。大的方面比如“肝藏血”的理论以及肝血为妇人先天、肾精肝血同源等一系列学术探索,成为后世一些学派的理论基础。小的方面,比如“将军之官”之象,思虑谋略应在肝气。再比如朱丹溪对男子排精的功能认识,认为“疏泄”是肝气的应象,当从肝论治;封藏是肾气的应象,当从肾论治。

 

“病理”的状态更是医家论述的主体,肝木之气在不同病候的表现更为复杂。郁结之象如“肝雍,两胠满”(《素问·大奇论第四十八》);“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灵枢·五邪第二十》);“太过病在外”“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胠胁满”(《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至于肝阳之变,怫郁、郁而化热、上逆动风等证象,是同一气象的不同表现,后世对此也探索极多。

 

三是中医学对“肝之外”五运六气、三阴三阳抽象的理论推演。针对五行,推出木曰曲直之象,甲木有发越之变,乙木冤曲之变;针对三阴三阳,有少阳主生升、少阳主枢、厥阴阴阳错杂等。六气从化推演,更是博大精深的理论。

 

四是中医关于“体”的认识,即脏腑经络所在的位置主病理论。这是直接而简单的理论部分,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相同。比如两胁、阴器、顶等从肝木论治。

 

2.必然之术

    于是针对以上这些肝藏象的自然之理,历代医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发展出很多论治肝气之法。虽谓妙手偶得,也是其来有自,即自然之道、自然之理下的必然之法、必然之术。理法中,针对刚脏易折,乙木冤曲,怫郁之变,必然有疏肝、和肝之法;针对郁结化热,气从温化,必然有清肝、泻肝之法;针对逆上、动风之变,必然有平肝、镇肝之法。组方中,针对肝藏血而罴极,故调肝当佐以和血;肝气循阴器,故泻肝常从前阴开决等。

 

    《易经》曰:“天玄而地黄”。肺之象,如接天莲叶,本于枝木,根于黄泉。下一次,将继续我们解清藏象理论的求索之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