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家三乐”:这样的人生才叫有追求

 胜武工作室 2017-06-22

“居家三乐”:这样的人生才叫有追求

腾讯儒学弓难张2017-06-22 10:28


文/弓难张

一乐:闺门融合,上下和平,内外情

全家融洽、上下和睦、内外情真,这是居家第一乐。儒家传统文化里,“齐家”是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很重要的一环。

“居家三乐”:这样才叫人生有追求

“家和万事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父母慈爱晚辈,子女孝顺老人,夫妻感情深厚,子女正直上进,如此家庭肯定其乐融融,即使面临意外灾难,也能靠家人上下同心克服之。否则的话,如果家庭失和,兄弟阋墙,则这个家族的衰败计日可数矣。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帝名重华,父亲是个盲人,母亲死得早,父亲又娶一女并生个儿子叫象。舜帝的父亲顽虐,后母嚣张,弟弟倨傲,他们三个都不喜欢舜,都想杀舜。然而无论这三人想尽任何杀招,舜帝就是不死。而且,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也许是吉人自有天相,舜帝有上帝保护而不死。最终舜帝以自己的“孝”感动了父及后母与弟,达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的家和效果,舜帝也成为上古时期的有德之君。

“居家三乐”:这样才叫人生有追求

一乐:闺门融合,上下和平,内外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乐:室有余财,可济贫乏

家里有多余的财力,可以救济贫乏,以备缓急之用。乐善好施,助人于危难之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家里首先要有“余财”是前提,否则的话,别人借钱急用,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帮但帮不上忙,也是很痛苦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丰衣足食乃第一要务。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追求富裕的生活是人之天性,没有问题,孔圣人亦赞成求财富裕,耻于贫贱。但人不可成为财富的奴隶,为了追求财富而贪欲无限,有些人甚至做出违法犯罪之事,就彻底背离初衷了。一旦家有余财了,则要乐善好施,积极帮助一些处在困难中的人士,雪中送炭、救死扶伤,善莫大焉。千万不可学葛朗台那样的守财奴,要为自己和子孙积德。

“居家三乐”:这样才叫人生有追求

二乐:室有余财,可济贫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乐:客至即饮,略其丰俭,终日欣然

客人来了就宴饮而不计丰盛还是节俭,天天开心。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外地或本地多日不见的朋友来了,自然开心,大家欢聚一堂,或喝茶,或喝酒,畅谈相思别离之情,共话美好愿景,确是人生一大美事。但中国人好所谓“面子”,兜里没有也要硬撑,酒要喝好喝多,不醉不休,菜肴也要大鱼大肉高档的,酒店要上星级的,如此迎来送往,折腾一番下来,既铺张浪费,又劳民伤财伤身。

《史记·汲郑列传》记载:居无何,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汉发车二万乘。县官无钱,从民貰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

不光老百姓,连皇帝都好面子搞豪华铺张,为了迎接投降的匈奴,展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汉武帝甚至为此要将不积极备马的长安令斩首,大臣汲黯据理力争,他的理由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天下骚动,疲敝中国以事夷狄。”汉武帝自知理屈而无言以对。

其实,待客之道,无论丰俭,只要主人尽心尽力,客人开心,如书圣王羲之所言“夫人之相遇,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此时,物质上的所谓“高低贵贱”又何足道哉!

“居家三乐”:这样才叫人生有追求

三乐:客至即饮,略其丰俭,终日欣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宋的赵令畤名气一般,但他在《侯鲭录》里向苏轼谈的“居家三乐”理念,东坡以为然,今人亦可享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