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2集

 jc2p 2017-06-23

【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白话当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反对道立智瑶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超越常人的优点和一项缺点。五项优点分别是:高大帅气,精通骑射,多才多艺,能写善辩,坚毅果敢。然而,他还有项缺点就是不仁。如果他用这五项优点去欺凌别人而行不仁义之事,又有谁能与他和睦相处呢?如果真的是要立智瑶为继承人的话,智氏家族一定会灭亡。”智宣子拒绝了智果的建议。智果为了避祸,去太史处登记脱离智氏家族,改为辅氏。

 

【姚论】以事后的发展来看,智瑶继位后果然弄得国破家亡,印证了智果当初的预言,因此世人多赞其远见卓识。但在姚尧看来,智果的这番言论存在许多漏洞。

 

智果认为智瑶不能继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仁”。那么,什么叫作“仁”呢?这是个内涵极其宽泛的道德概念。实事求是地说,历来有为之君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不仁”的事。因此,智宣子本人是否真的把“不仁”看成缺点都很难说,或许他心里正在嘲笑智果的书呆子气。

 

从智果归纳的五项优点来看,基本属于个人魅力的范畴,这或许也是智宣子喜欢智瑶的原因所在。可这五项优点中除强毅果敢外,基本上都不属于作为优秀领导者的必备素质。通过智瑶日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发现他的缺点是很多的,比如骄傲自负,比如心胸狭窄,比如贪图小利,比如有错不改,比如刚愎自用,比如缺乏城府,这些都是身为领导者的大忌,可为什么智果却都不提呢?身为一个反对智瑶的人,为何智果说优点可以列举出五个,说缺点却只说一个模模糊糊的“不仁”呢?这岂非严重的不符合比例原则?如果我是智宣子,我甚至会因此而更加支持智瑶,因为他优点是如此之多,缺点却根本无足轻重。

 

不仅如此,智果认为智宵比智瑶更适合做继承人,却丝毫没有分析智宵的优缺点,有你这样做推荐的吗?我们合理推测,大概智瑶的优点就是智宵的缺点,智瑶的缺点就是智宵的优点。也就是说,智宵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长相也不行,口才也不行,性格也不行,那他有什么行的呢?他品德比较好,他有“仁”。在智宣子看来,这不就是个没用的滥好人吗?怎么可能把江山社稷交给这样的继承人?他甚至会怀疑,智果是不是就想找个比较好糊弄的领导,这样以后混日子能更舒服些?

 

由此可见,智果虽然预料到智氏日后的命运,但他对智宣子的这番劝谏在文辞和逻辑上是非常糟糕的。智果并没有真正做到把话说清楚、讲明白,他仅用“不仁”二字就试图否决智宣子欣赏器重的爱子,其分量显然是不够的。严格来说,智果并没有完全尽到良臣的责任。

 

【原文】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 ;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白话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在确定继承人时,也不知道立哪个好,就把一段训诫的言辞刻在竹简上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他们:“谨记在心!”三年后,赵简子再次问起竹简之事。伯鲁已经完全不记得竹简上的话,让他把竹简拿出来,也已经找不到了。反观无恤竟然能对竹简上的话背诵如流,让他去把竹简找出,他当即就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非常贤德,立他为继承人。

 

姚论司马光将智宣子和赵简子立储之事并列于此,用意是为后面的德才之辩埋下伏笔,因为赵简子是立德而兴国,而智宣子是立才而亡家。不过,正如前面的智氏一样,这里的赵氏也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段训诫放在三年后再问,显然它并不具有太强的时效性,多半是修身齐家的格言之类。可以想象,这段训诫应该是合乎情理的,但也不至于石破天惊。因此,在平常没有特别提醒的情况下,赵伯鲁时隔三年后记不起来,这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错误。仅因父亲曾交代过一句“好好记住”,就要在三年之内反复背诵,相信正常家庭都不会如此,毕竟父亲三年内可能还会交待很多其它事情。当然,把父亲郑重赐予的竹简给弄丢,这事确实是不对的,但终究也不会造成什么重大损失。所以,我们只能说赵伯鲁不够认真谨慎,但这个不够认真谨慎也仍在常情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并不能上纲上线就说他品德不好。反观赵无恤,其做法则显得非常不合情理。时至今日,让我们每天贴身携带一本纸质书都会觉得不适应,更何况是沉重的竹简?将已经背诵如流的沉重之物在袖中放置三年之久,这又岂是正常人所为?只能有两种可能:第一,赵无恤深谙父亲的性格和心思,知道他喜欢在细节考察人品,赐予竹简必有深意,所以赵无恤宁可忍受着不适也要每天携带竹简。第二,赵无恤为了争得储君之位,在父亲身边安插了眼线,知道父亲打算近日将考察此事。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足以证明赵无恤心思缜密,但都不能证明他的品德有多高尚。

 

 

【原文】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白话赵简子派尹铎去镇守晋阳(今山西太原)。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晋阳发展成可靠的保障之地”赵简子回答道当然是作为保障。于是尹铎就任后立刻减轻赋税。赵简子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真正最可靠的退路就是晋阳。你不要轻视尹铎地位不高,也不要害怕晋阳路途太远,一定要以那里为归宿。

 

姚论人生总是顺境与逆境相交替,在逆境中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固然不易,在顺境中谦虚谨慎、未雨绸缪则要更难。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无论眼下如何顺风顺水,都要懂得居安思危,为自己留有退路,以便能从容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无妄之灾。既然是准备退路,就不要对利益太过锱铢必较。争夺利益本身并没有错,但那应该是在前线上争,在安排退路时就不能只想着利益,而应该以安全保障为优先考量。

 

【原文】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①,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白话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即智瑶)继位掌权,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在蓝台设宴。席间,智伯先是戏弄了韩康子,接着又侮辱了他的家相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后,劝谏智伯说:“主公您不对灾难做出预防准备,那么灾难就一定会到来的!”智伯回答道:“有没有灾难那得取决于我。我不去给别人制造灾难,那世界上哪里又会有灾难呢?”智国道:“话不是这样讲的。《夏书》上说:‘一个人如果经常犯错,那么他所招来的怨恨又岂会都表现在明处?不能因为它没有表现出来就不加以提防。’君子能够在小事情上认真谨慎,所以就不会有大的灾患。现在主公出席一场宴会就羞辱了人家的主君和家相,又不加以防备,说‘他们不敢兴风作浪’,这种做法恐怕是不行的吧!蚊子、蚂蚁、蜜蜂和蝎子这样的虫子都能害人,更何况是主君和家相呢?”智瑶听不进去。

 

姚注

ruì,小蚊。chài,蛇、蝎类毒虫。

 

【姚论】智伯说“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其实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毕竟他在晋国四大家族中实力超强,只有他主动进攻别人的份,而不会有谁敢来招惹他。可是,当他对三大家族轮番发难后,就应该想到对方有可能反击了。能否居安思危,这是赵氏所以兴,而智氏所以亡的根本原因。

 

 

【原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①,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白话智瑶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打算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性情刚愎,如果不给,一定出兵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土地后会形成思维惯性,接着又会向别人索要。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必定会对别人动武,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免于眼前的祸患而后等待事态的发展变化了。”韩康子说:“有道理于是,韩康子派使者献上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智伯。

 

姚注

①愎,音bì。固执,任性。

②狃,音niǔ狃于,有“习惯,拘泥,因袭”之意,如:狃于习俗,狃于常礼,狃于成见。

 

【姚论】段规对于智瑶好利而愎”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其日后的败亡也都源于这四个字。再次让我们感到叹息的是,作为外人的段规都能看得如此清楚的事情,为什么智果在劝智宣子不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却总是说不到关键点子上呢?


 

【原文】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白话智伯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本来也不打算给,他的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他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前来索要,当然不给了。”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索要他人领土,这必定会引起各大家族的恐惧。我们如果给了他土地,就会使得智伯骄纵。智伯因骄纵而轻敌,我们这些被敲诈的家族则因恐惧而亲善,以亲善团结的军队来对付骄纵轻敌的智伯,可以预料,智氏的命运已经不会太长了。《周书》上说:‘将要灭亡一个人之前,先帮助他一下;要夺取一个人的利益时,先给他一点好处。’主公不如先给智伯土地,让他骄傲自大,这样我们就可以结交盟友以共同对付智氏,又何必现在单独成为智氏的靶子呢?”魏桓子说:“有道理。”于是也把一个万户人家的城邑献给了智伯。

 

【姚论】段规劝韩康子献地给智伯,目的是为了转移祸水。任章劝魏桓子献地给智伯,目的是为了结友骄敌,以期能合众人之力打败智伯,其谋略之深远又胜过段规一筹。智伯想要扩张领土本没有错,四大家族谁不是靠持续扩张做大的。可是此前的扩张之所以成功,在于联合多数以吞并少数,如六卿中的智、韩、赵、魏四家联合吞并范氏和中行氏。现在智伯完全可以照此办理,与韩、赵、魏中的两家亲善而吞并其中一家,如此必能统一整个晋国,乃至最终取而代之。但是智伯的做法,却是以少数得罪多数,硬生生地逼着所有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又是何等的“大不智”?如此缺乏远虑之人,智果却只说智瑶不仁,岂不可笑?

 

 

【原文】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白话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土地,赵襄子不给。智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逃出晋国首府新田(今山西侯马),左右我应该投奔哪里去呢?随从回答道“长子今山西长子距离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人民刚刚竭尽全力修筑好城墙,现在又要他们卖命守城,谁会愿意和我们一起生死与共呢?”随从又说:“邯郸今河北邯郸仓库充实。”赵襄子说:“仓库充实是因为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现在又让人民上战场送命,谁会愿意和我们一起生死与共呢?还是投奔晋阳吧,那里是我们赵家的老根据地,尹铎对待当地人民又很宽厚,人民一定愿意与我们和衷共济。”于是赵襄子投奔晋阳

 

【原文】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白话智伯率领三家联军围攻晋阳,而后引汾水灌城水面距离城头仅差三版的距离。百姓家的炉灶因水淹而崩塌,满地都是鱼和青蛙,但人民仍然没有背叛之意。智伯乘车巡视水势时,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到今天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让人亡国的。”听到这话后,魏桓子用手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轻踩了一下魏桓子,二人心照不宣,因为汾水也可以用来灌安邑今山西夏县,魏氏家族的根据地,绛水也可以用来灌平阳(今山西临汾,韩氏家族的根据地)。

 

【姚注】

①三版:高二尺为一版,三版即为六尺。

②御者,驾车。骖乘,音cān chéng,护卫。古时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骖乘居右。智伯乘车时以魏桓子为御者,以韩康子为骖乘,显然有居高临下,视其为臣属之意。 



【原文】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白话智氏的谋臣絺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伯问:“你怎么知道?”絺疵回答道:“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来推断的。我们会同韩魏两家的军队来进攻赵国,一旦赵国灭亡,接下来必定就轮到韩魏了。这次我们和韩魏约定,灭赵后三家瓜分其领土,现在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要被洪水彻底淹没,城内百姓杀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居然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是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将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二人说:“这是奸臣在为赵氏游说,希望主公您对我们两家疑心而松懈了对赵家的进攻。否则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能到手的赵家领土不要,却去做那种危险而又不可能成功的事吗?”待到二人出去,絺疵走进来质问智伯:“主公您怎么能把我昨天的话告诉韩康子和魏桓子?”智伯问:“你又是怎么知道?”絺疵回答说:“我发现他们见到我时凝视了一下,然后匆忙离去,显然他们这是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伯仍然不肯悔改,于是絺疵为避祸而请求出使齐国。

 

【姚注】

絺疵chī cī。

quān,悔改。

 

姚论作为谋臣,韩康子手下有善识人的段规,魏桓子手下有善远虑的任章,而智伯手下有善明察的絺疵相较于智果的含糊,絺疵是切实尽到自己责任的,他无愧于智氏的社稷之臣。可惜的是,智伯固执己见,死不认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亡。通过智伯和絺疵的对话,我们再次感叹段规对于智伯“好利而愎”的判断是何其精准,也再次奇怪,智伯刚愎自用的缺点这么明显,为什么智果当初就没有和智宣子提出来呢?孔子在《论语》中对“仁”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解释,如“爱人”,如“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如“克己复礼为仁”,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无论如何,“不仁”和刚愎自用、知错不改总扯不上边吧?

 

【原文】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①

 

白话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二人道“我们心里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担心事情还没办好而谋划泄露,那就马上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谋划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又会有什么纰漏呢”于是与张孟谈密谋,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当夜,赵襄子派人杀死智伯军的守堤官吏,而后决堤反过来水灌智伯军。智伯军因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家从两翼夹击,赵襄子则率士兵正面进攻,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又将智氏家族尽数屠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姚注

①辅果,即智果,前因谏智宣子勿立智瑶不从而改姓辅。

 

 

【原文】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白话臣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灭亡,在于他的才能胜过了品德。才能与品德,这是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楚,一概称之为贤明,这就是他们经常看错人的原因。所谓才,指的就是聪慧、明察、坚强、刚毅;所谓德,指的就是公正、率直、中庸、平和。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产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是如果不矫正弯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以射入坚物。棠溪产的铜器,是天下最精利的,可是如果不经过熔铸锻造,不磨砺出锋刃,就不能用来作为兵器攻击强敌。所以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选拔人才的策略,在于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那么与其任用小人,不如任用愚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君子会把才干用在行善上,而小人会把才干用在作恶上。把才干用于行善,则处处皆善;把才干用于作恶,则无恶不作。愚人尽管也想作恶,但由于智计不够,力量不足,就好像刚出生的小狗扑过来咬人,人很容易就能制服它。可是小人既有足够的智计来做坏事,又有足够的力量把坏事做得很大,这就是如虎添翼,危害性岂非很大?德行,是令人敬重的;而才能是令人喜爱的。人们对于喜爱的东西,总是容易亲近;而对于敬重的东西,总是容易疏远。所以,察选者经常会被人才的才干所蒙蔽而忽视了他的品德。自古以来,国家里的乱臣,家族中的败子,大多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又岂止是智伯一人?因此,国家领导人在选拔人才时能够审视德与才的不同,懂得怎样区分先后轻重,就不用担心看错人了。

 

【姚注】

①不矫揉,不羽括:矫,使曲者变直;揉,使直者变曲。羽在箭尾配上羽毛。一枝箭分为箭头、箭杆和箭羽三部分,箭头用于杀伤,箭羽用于提高飞行中的稳定性。

不镕范,不砥砺镕范,熔铸的模具;砥砺磨刀石。

 

姚论司马光通过智伯的败亡引出一段德才之辩的宏论,遗憾的是,司马光试图厘清德才之差异,却带来了更大的混乱和漏洞。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

 

首先,司马光认为智伯的败亡是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这显然是没有搞清楚,才是分很多种的。智瑶真的是“才有余”吗?从智果所谓“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来看,好像是这样的。可我们有必要细究,智瑶所具备的都是什么才。美鬓长大,说的其实是长相;强毅果敢,说的其实是性格。射御足力,指的是武才,伎艺毕给,指的是艺才,巧文辩惠,指的是文才和口才。由此观之,智瑶的确是很有才。以他的武才,可以成为军事家;以他的艺才,可以成为艺术家;以他的文才,可以成为文学家;以他的口才,可以成为外交家。可惜的是,智瑶具备这才那才,就是不具备作为领袖的君才,却被安排到领袖的位置上。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而善将将”,这便是指刘邦的文才、武才、口才、艺才等虽不一定出众,但君才却是凤毛麟角,故能统御具备文才、武才、口才、艺才之士为其所用。因此,智瑶如果被安排在别的行业或职位上,或许是“才有余”的,但作为领袖,他完全不是“才有余”,而是严重的“才不足”。

 

其次,司马光认为世人不能辨别才与德的差异,一概称之为贤明,所以经常看错人。为此,司马光对才与德分别给出四个字的定义。可是,这个定义不给还好,一给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混乱。

 

司马光说聪察强毅之谓才”,显然,聪和察可以称为才,而强和毅明显是更接近于德。更何况,智伯羞辱了韩氏的君相,又问韩魏两家索要了领土,却不知对两家采取防备措施,这哪里算是聪慧了?絺疵已经将韩魏两家必反的原因分析得如此清楚透彻,智伯却一点都听不进去,这哪里算是明察了?既然智伯既不会聪慧,也不明察,那司马光又怎么能得出智伯“才有余”的结论呢?至于司马光说“正直中和之谓德”固然是讲得通,但这也未必不属于才的范畴。智伯恃强凌弱羞辱韩氏君相,这固然是道德上的不“正直”,亦可理解为才能上的不智,毕竟对方仍具有相当的实力。智伯无故索要领土,不成功就出兵攻打,这固然是道德上的不“中和”,亦可理解为才能上的不武。征讨扩张这本身无所谓对错,但聪明的领袖都知道,每次出兵都必须要有个合理的政治口号,这样的军队就是正义之师,才更容易打胜仗。可见,德与才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司马光强行一分为二,反而容易引发混乱。

 

再次,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套公式看似简单便捷,实则漏洞百出。举例来说,韩信是秦汉之际最伟大的战略家,然而在他成名之前,却是个四处惹人讨厌的问题青年。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说法,韩信并没有什么好的出身(始为布衣),家里贫穷又没什么好的品德操行(贫无行),既不能被推选为小官吏(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经商谋生(不能治生商贾),整天到人家家里蹭饭吃(常从人寄食饮),大家都很讨厌他(人多厌之者)。混饭时被南昌亭长驱逐,感谢漂母赠饭时被抢白,走在街上又被淮阴市井羞辱。显然,韩信虽不能说是道德败坏,但也很难称其品行有多高洁。尤其是和他那不世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相比,韩信无疑是“才胜德”的。要按司马光的说法,韩信可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了。那么,刘邦任用韩信为大将军,之后百战百胜、席卷天下,这是用对了呢,还是用错了?

 

同样是在刘邦账下,谋士陈平最初投奔的是魏王魏咎,在项羽东渡黄河破釜沉舟时投靠项羽,最后才在在魏无知的引荐下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对陈平非常器重,这也引来周勃、灌婴等一班沛县旧臣的嫉妒,纷纷在刘邦面前进谗言,说据传言陈平曾有盗嫂受金的不端行为,是个品行不佳之人,不能委以重任。于是刘邦开始怀疑陈平,遂将引荐者魏无知召来责问。魏无知回答道:“微臣所推荐的,是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品行。我们假设现在有个人,他的品行有如尾生、孝己那样端正,可是对战争的胜负却毫无帮助,陛下又哪有时间去用这种人呢?楚汉双方正在激烈对峙,我举荐的是善于出谋划策的奇才,只需要考虑他的谋略是否对于国家有用即可。至于他过去是否曾经跟嫂子私通,是否接受过其他将领的钱财,这种事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魏无知的这番言论,正是对司马光所谓“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有力驳斥。司马光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但是作为曾盗嫂受金,明显是才胜于德的“小人”陈平,自始至终都在用心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屡立奇功。即使是在刘邦死后,陈平还竭尽全力维护刘家社稷,平定诸吕之乱,辅佐汉文帝登基。难道司马光能说,刘邦任用陈平是用错了吗?陈平这个“小人”给刘邦作了什么恶,又为了什么害?

 

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既有正直光明的一面,也都有自私阴暗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真正英明的领袖,除了细究下属的私人品德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文化,使得有才者能人尽其才,而又不至于违法乱纪。毕竟,才能是容易体现的,而品德是难以衡量的。按照司马光的这套取人之术,则国家政治必定会陷入无休止的互相夸耀和攻讦之中。一个政治人物,粉饰自己的德行总是比彰显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对于政敌,则无论其多么有才能,你也总是能够找到他道德上的瑕疵而将其击倒。司马光自己所身处的大宋王朝,不正是在这种无休止的新旧党争中走向灭亡的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