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关系心理学:深度的自我表露

 学思乐之 2017-06-23

越是亲密的关系,我们对彼此的了解越深刻。换而言之,关系的渐渐深入伴随着的是我们渐进式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又名“自我暴露”,指的是自己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重要信息,如个人信息、持有的价值观、情感、创伤经历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深度的自我表露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感到非常苦恼:感觉身边的人都不了解自己,自己却如一个午夜电台情感主持人一般,倾尽自己所能地倾听别人、宽慰别人。可他们深知,自己不是天使,一味地施与他人关怀是无法填补自己同样需要温暖的内心的。于是,尝试着去探索他们的生活,发现,其实,并不是他人不想关心他们,只是他人并不知道他们需要关心,因为,他们习惯用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习惯关起自己的心门去与人相处。且不论他们为何不愿与身边的人分享哪怕一点点自己的感受经历,仅仅是关系建立的本身,就是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朋友一方面的自我表露(倾诉),自己却对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关系并不会向前迈进,当然,也不会有期望中的被理解的情况出现。因而,这类人,并不是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而是他们根本不打算让别人走进自己,主动将他人拒绝于门外。
人际关系心理学:深度的自我表露

可见,关系的推进是需要双方共同的自我表露的,或许是饭后分享一下最近的乐事,或许是电话里抱怨一下上司的严苛,又或许是深夜时分倾诉自己的伤痛……关于自我暴露,是需要有度的。约哈里窗格模型启示我们,自我暴露有四个层次,层次呈逐渐深入的趋势:第一层次是自己的态度,比如,对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个人持厌恶态度;第二层次是我们的兴趣爱好;第三层次是我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如我们近期与朋友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第四层次,最为深刻,是我们的个人隐私,比如某些秘密,某些伤痛的回忆。自我暴露要适当,不能在关系伊始便分享自己的伤痛这么隐秘的内容,这样的自我表露会让对方非常错愕,并且对方也会感受到压力;当然,也不能太少的表露,这会让关系变成一个人的独角戏。

深入的自我表露,除了上述的四个层次外,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表现:

一,更多的谈论自己的事,而不是别人的事。在泛泛之交的好友中,我们交谈的内容更多是“他……”、“她……”、“某某事……”,话题缠绕在外界他人、事物上。而越是深入,沟通的内容更多的则是“我……”,也就是更多的自己的信息。

二,交谈的内容更多涉及个人情感,认知性的信息(事件的描述)会更少。情感是较少被心理防御包裹的内容,更接近于人最为本质的内在,易于被理解和感知。而描述性的信息则往往经过意识的加工,或被歪曲,或部分失真,都不是最为准确而深刻的内容。

三,沟通中更多是说此时此刻的感受,较少谈论过去或者将来。此时此刻的感受信息,是最为纯粹直接的,较少被潜意识包装过的,是最真实的个人的反应;而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或多或少都是经过了个人意识的加工,或是美化、或是悲观化。
人际关系心理学:深度的自我表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