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谭(15)

 山佳国学谭 2017-06-24

141人生伸曲都是为了利——《孟子》谭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 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孟子接着说:如果我不等到诸侯以礼召唤。就自己上门去,是为了什么呢?况且,所谓弯曲着一尺长,伸展开来八尺长的说法,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伸曲。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伸曲,就是弯曲着八尺长,伸展开一尺,那也是有利益的啊,难道也可以吗?孟子的仁政绝不为利所驱使,人生伸曲都是为了利,为了“仁”决不能委曲求全。

142曲身迎合或是以屈求伸都不能正人——《孟子》谭 

“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接着举例说:王良关于驾车一事说:我按规范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为他驾车,他却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说: 不失驾车的规范驰骋,箭一放出就中的。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请您让我辞去这个差事。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即便合作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于。如果我现在却曲身自己的道义,去迎合那些诸侯,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况且,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曲身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经典名句,曲身迎合或是以屈求伸,都不能正人。

143顺从为妇之道是社会地位决定的——《孟子》谭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在回答纵横家景春时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本分,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正道,是妾妇之道。顺从为妇之道是社会地位决定的,是生产力决定的,如果从也是一种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高低之分,至于千年以来的曲解利用,则另当别论。

144大丈夫应生活在民众中办大事——《孟子》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接着说:至于大丈夫,则应该生活在天下广大的民众之中,立于天下正理的位置上,行在天下大道上。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正道。大丈夫应生活在民众中,知晓天下正理,行天下正道,办大事。

145孟子最著名的经典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孟子》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接着说: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最著名的经典名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

146古今中外天下父母之心——《孟子》谭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男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他找一个好的妻室,女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便希望给好找一个好的婆家。父母这样的心情,人人都有。古今中外天下父母之心。

147正与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孟子》谭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接着说: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绍,就自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甚至翻墙过壁去私会,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会上的鄙视。孟子的如此形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总的是正与邪的区别。

148鞭笞千年为官之弊——《孟子》谭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孟子由男女之事转为正题说道: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不走正道,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不经过正当的途径去做官,与男女之间钻洞扒缝的行为是一样的。孟子的好一个“恶不由其道”!鞭笞千年为官之弊。由此想到后来的俗话:既想当表子,又要立牌坊。

149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谭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 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彭更问道:跟在身后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不是太过分了吗?孟子说:如果不按其道行事,就是一篮子饭也不能够接受;如果按其道行事,就是像舜那样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过分。——你说这过分吗?孟子的义利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道义。

150对脑力劳动者的轻视是愚蠢——《孟子》谭 

彭更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彭更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觉得,读书人不劳动无事可做而白吃饭,是不对的。对此,在下想起了当年对脑力劳动者的轻视,与当下对体力劳动者的轻视;当年是无知,而当下是无义;无知是愚蠢的,无义是缺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