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说

 方远图书馆 2017-06-24
  君子是《论语》中比较核心的一个概念,看《论语》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就是什么是君子?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过完整地阐释,但只要认真地看过《论语》,从只言片语中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论语》中对君子有很多描述,不妨罗列出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贞而不谅”。

  对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君子是: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喻于义,文质彬彬,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怀德、怀刑,坦荡荡,贞而不谅,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不忧、不惑、不惧,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上面这些话什么意思呢?虽然能力有限,也试着解释一下。君子就是: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君子说话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是谨慎的意思,可不是于教授说的“木讷”),先做后说,明白大义,文质彬彬,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经常思考着道德和法制,心胸宽广,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不忧、不惑、不惧,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君子形象是很丰满的,它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但也绝非是一个没有担忧和恐惧的傻瓜好人加上伟大、高尚、好处事,再另外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白痴君子。

  在孔子的心目中君子既是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也是为了最高原则可以变通、可以使用策略的人。在宪问第36章写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的是,有个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反问道:“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从这里看出孔子是反对“好处事”的,而在宪问篇的第46章孔子将他爱憎分明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写道,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什么意思呢?说的是鲁国有个人,叫原壤,是孔子的旧友,他的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看到他后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看看,一个个性耿介爱憎分明的倔老头就这么跃然纸上,难道我们的教授没看到?还是认为这不是君子之行?

  孔子是反对僵化保守的斤斤计较节操和信用的,在卫灵公篇第36章说“君子贞而不谅”,告诉我们君子要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孔子在子路篇与子贡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对这一问题的阐述《论语》中的观点是很鲜明的,在宪问篇第18章写道,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翻译一下就是,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学习《论语》不应该摘章引句的去学,那样只能断章取义。比如在颜渊篇中,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对孔子这一关于君子得回答就得联系得去看。这一篇中先后有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在下一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是,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把这几章联系在一起就可以明白孔子为什么那样回答司马牛了。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结合司马牛问君子的上下几章就会看出,孔子的回答是有针对性,只针对司马牛一个人,或者说司马牛所代表的一类人,而不是于教授所说的没有担忧和恐惧的现代智障傻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