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西门旧事:酱园、会馆与尼姑庵

 369蓝田书院 2017-06-24

清末小西门外湘江,对面为水陆洲(今橘子洲)


清朝顺治年间,大量的苏州人来长沙开设酱园,号称“苏州帮”,其中就有顺治六年(1649年)董玉和开设的玉和酱园,玉和酱园在当年红极一时,系苏州帮老大。玉和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到清末民初形成庞大的的产业,旗下分号众多,涉及到酱油、醋、酱菜、酱料等调味品,豆腐、香干、腐乳等豆制品,苏酒、糟坊、米号等多个领域,玉和在鼎盛时期招牌十分响亮,凭其印信可以在市面借贷融资,其商誉堪与钱庄比肩。玉和的首店开在小西门正街四十六号,过去主要靠水路运输,小西门既是长沙古城西边的四大城门之一,也是主要的通货码头。小西门往上走就是坡子街,坡子街在清代即为有名的商业老街,茶楼、酒肆、钱庄、药号,零次栉比,商贾繁华。


清末小西门码头


玉和酱园以玉醋驰名,在清代做得很大,规模实力在酱园业堪称翘楚,纵然经历三百六十多年沧桑和“文夕大火”,从其建筑遗址仍可以看出当年的不凡实力。玉和酱园老建筑基本保留了“文夕大火”前的格局,南北贯穿于坡子街和木牌楼,在两头都有铺面,中间是酿醋作坊。临坡子街铺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造成砖混结构建筑,靠木牌楼的这一边,由于城市的变迁,已经不是主要的商业街道,但清代建筑仍然得以保留下来,此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白墙青瓦、雕梁画栋,天心回廊、一应俱全,为典型公馆式建筑风格。


清末小西门城墙鸟瞰


木牌楼附近的很多建筑,保留了许多关于玉和老酱园的历史印记,只可惜在近乎疯狂的拆迁中丢失殆尽。木牌楼的东边是苏州会馆,西边是福临庵,这两处地方都与董玉和有着很多很深的联系。董玉和是苏州会馆的主要创办人,其后人都曾是会馆的核心人物,直到民国,仍然有脉迹可寻。玉和酱园1930年代的老技师郑小亭(原名郑鑫城),少年时就在慈善家沈克刚(系沈玉和后人)开办的苏州会馆金庭学校读书。据郑老先生后人,著名历史学者郑佳明先生回忆,有一位与他父亲同在苏州会馆读书,后来又同在玉和酱园做醋的老技师可能仍然在世,他们都是苏州会馆民国这一段历史的经历者,见证者,但由于线索中断,需要时间作进一步的寻访。由此感到,保护历史文化,真的需要责任感和紧迫感,绝不是一句套话。苏州与长沙,自古渊源深厚,苏州会馆如果能够保护下来,作为加强长沙与苏州文化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实是一件美事,而现在,却成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清末坡子街


在太平老街东边,有一条小巷叫做福临街,通过金线街,东西与太平街相连。清代,福临街是一条麻石街,南北与木牌楼相接,与玉和酱园比邻而居。福临街上,有一座麻石尼姑庙,名曰福临庵,为何在此建一个庙,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据传与顺治皇帝有关。福临是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尊号,我们虽不能确定福临庵是董玉和所修,但由于董氏及其后人与佛教结缘颇深,不难想象此庵与董玉和及其后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到今天,玉和酱园的隔壁仍耸立着一座福临大厦,也许可以作为福临街和福临庵唯一幸存的印记。


民国时期苏州会馆


董玉和家族来长沙开酱园的年月,正是顺治皇帝在江苏苏州大扫荡的年代,几乎可以说他们是逃难来长沙,对顺治是心怀不满的。顺治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尽管改朝换代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顺治为了坐稳江山不得不扫清前朝余党,但普通百姓显然无法接受这一变故带来的苦痛。然而,顺治后来重农亲汉的思想,显示出他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君主,只是此人意志薄弱,受朝政和党争困扰,心灰意冷,以至后来醉心佛道。


民国时的福临街金线街


但是,正是因为顺治,董玉和来了湖南,而且在此生根发芽,有了一番事业和作为,因此,他又要感激顺治,加之顺治也信佛,顺治的身世也是难解之谜(据说顺治出家后到过长沙,下次专题分享),对董玉和来说,常去福临庵,哪怕是建一个福临庵,纪念顺治、崇尚佛道、积德积福…..都是有可能的,它寄托着承载着很多东西。董玉和是一个有胸怀有智慧的人,不执拗不狭隘,所以做得大,走得远,玉和酱园能传承三百多年,与董玉和开创的基业和文化有关,更与他的佛道之缘,与他的福德和福报不无关系。


清末木牌楼(一说西牌楼)


(作者:行者慧缘 长沙玉和醋文化博物馆馆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