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贯穿始终的二豆》

 野之老 2017-06-24
小说就是小说,是原著,是用来供大众读的。而电视剧则就是电视剧,是原著在银屏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供电视机前男女老少及社会各界受众们看的!所以,无论如何这原著都是不可能直接原封不动地就被搬上银屏,那是必须要经过编剧再重新地编排一番的。而这一改编过程,我们就叫其为“再创作”……

至于“再创作”的最高境界,我个人认为就是既要忠于原著而且又要高于原著。关键这个度却又是极难把握的!特别是当原著已是一座丰碑、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巍然耸立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再创作”若稍微有点偏差,那简直就是对原著的辱没与糟践!社会舆论是不允许的,广大受众也是会骂死你的……

然而,电视剧《白鹿原》的编剧则显然是效果极好地把握住了那个“再创作”之“度”,从而也使得《白鹿原》原著凤凰涅槃地浴火重生了一次。关于《白鹿原》电视剧的好评当然各种各样的都有了,但我在这儿却只想从电视剧里所塑造的一位“小人物”说起;其实这一“小人物”真就是电视剧所塑造的,因为原著里根本就没有这一角色……

这个“小人物”名叫“二豆”,电视剧开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却憨厚朴实。打眼一看便知这是位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智障或“傻子”,用陕西农村话说那就是个“瓜子娃”。电视剧的第一个镜头:野外千沟万壑的荒凉土塬,二豆坐在那土坎上,仰着头、咧着嘴、露着两排黑而又脏的大门牙,用着纯正的关中土话唱道:“吃饱咧,喝涨咧,跟皇上他大一样咧……”这时,画外音叫了一声“二豆”,二豆停止唱声回头一应,遂像是被无形的一脚踢下了土坎!而当二豆躲出镜头之时,镜头之内,白鹿原的故事也便就此开始了……

此后的白鹿原上,凡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及聚集的时候,就必会有二豆!他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根破木棍,并不停地在其指间旋转着、翻滚着。与之相伴的是二豆或傻笑、或蹦跳、或坐在墙角手舞足蹈……间或,二豆的嘴里也会难得地说出一句话来,但那却只是重复了一遍画面上中心人物的原话而已。比如“欢迎欢迎”、“回来咧”、“好着呢”等等这些简单的字句及迎接“大人物”归来的话语。然而,我们的这位二豆,只有在一个地方才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老实”、都要“清醒”、都要严肃,那就是在祖宗的祠堂里!也只有在那个地方、在那种环境下,我们这位可爱的二豆才会表情严肃而又庄严;该跪时就埋头点地地长跪,该磕头时则撅起屁股双手扶地地恭敬磕头……

剧情当然也是有头有尾、首尾呼应的了!通篇下来,电视剧也正是在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二豆那悠扬的“秦腔”声中结束的。只不过,故事那长达五十余年的岁月跨度,把我们的二豆,由一个“瓜子娃”变成了一个似乎也“饱经沧桑”,并蓄有一大把乱胡子的“瓜老汉”了……

应该说,电视剧里“二豆”的身上并没有丝毫的戏份,似乎也完全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更况且,原著中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一人物呢。但我在此却偏要为编剧所塑造的这位“二豆”点赞,同时也为编剧点赞呢!我个人认为,“二豆”绝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人物,“二豆”绝对是这部戏的画龙点睛之笔!表面上看,二豆只是编剧所设计的一个人物暗线;但实际上,我感觉编剧是想在这里借着“二豆”引进来一类人来————一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思想上已经麻木到了近乎是“傻子”的劳苦农民……

最后,我又想在此借剧中那位德高望重的“朱先生”之一句话,来表达一番我看完此剧的内心感受:“自古以来,眼最明、心最亮的就是百姓;他们着凭良心做人做事,公道自在他们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