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作业展示:《白鹿原》

 不考上戏不改网 2017-12-13

电影新视界

★★★★★


原野上的人性之花

   ——评电视剧《白鹿原》


电视剧版《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该剧讲述了白嘉轩与身边人半生的爱恨情仇与纠纷,生动展现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铺开白姓与鹿姓这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恩怨纠葛。本剧为所有人带来的是一幅渭河平原在历史变迁中行进的图景,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人民,经历了革命、战争和惊心动魄的画面,在历史的洗礼中完成人性的生动再现,在革命洪流川流不息的大时代中体现小人物的奋斗和转变,从而达到对历史演变书写的目的。


镜头是电影组成的最基本结构,它是构成电视剧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镜头所展现的一切场景,不仅是对环境和人物生存境遇的展示,也是导演意图的所在。剧中为了展现白鹿原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时,多采用大远景的镜头,把白鹿原上苍凉悲壮的悲壮的面貌展示出来。当白嘉轩拒娶新媳妇后,他面对六位亡妻的坟墓满心沉重,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在远景镜头中,站在高山上的白嘉轩异常渺小而无力,亡妻们的坟墓也显得十分起眼,荒芜的枯草与地上稀疏的积雪与阴沉的天空一起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大地的凄清是白嘉轩对妻子们离去的痛苦的外化,也是他与父母压迫与自己内心矛盾斗争的象征,更是这一方土地上老百姓在动荡时代中苦难的表现,而铅灰的沉重天空是历史大环境的象征,暗示小人物难敌时代的进步,正如同画面中天空对土地的压迫,不管愿不愿意,时代永远在前进的路中一点点转变,而底层的百姓只得接受变革,而他们的声音难以被听见,人性之脆弱无助由此体现出来。与本剧宣扬变革的基调不同,剧中多次出现以固定镜头呈现的祠堂。固定镜头本身就会给观众带来郑重、稳定的体验,加之刻意营造的肃穆氛围,和对称式的庄严构图,把封建家庭的压抑氛围渲染到极致,暗示封建礼教对人的身心压迫,在压迫中人们的内心已然麻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已然不再纯洁,因此在强有力的革新中他们是慌乱不安的,他们所代表的数以万计的底层百姓对于自己该何去何从无法选择,从而引发观众的同情,并发出小人物命运的质问,也是导演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文化对小人物影响的探讨。


镜头中出现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共同推进着情节的发展,同时成为了一部电视剧的灵魂。《白鹿原》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人物,他们都是善恶兼存的圆形人物。白嘉轩虽是地主家的少爷,但他内心中“善”的一面所占比重更大,他不愿用几袋粮食换取一个女孩一生的幸福甚至生命,他说:“我媳妇娶回去的,往后这缺德事少干。”在民风尚未完全开放的时代,白嘉轩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他本性中善良的体现,更是即将变革的新时代所需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一种进步的新思想。同样他也是仗义勇为的典型代表。当县政府暴力征收粮食时,整个白鹿原上的农民都只能默默忍受,白嘉轩却带领众人反抗,他的义、勇精神使他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好人,但他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鲜明立体,还在于他在封建思想压迫下无意识的“恶”。尽管白嘉轩有一定的进步新思想,但深受封建礼教的洗脑,让他伤害了田小娥,让他为了一块好地而哄骗鹿子霖,让他把罪恶的大烟引进了白鹿原,他的这些行为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受环境影响下的多面性,在传统与进步之间举棋不定,这也造成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在时代裂变的缝隙中小人物艰难求生,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里迷茫挣扎最后完成对人性的升华。


封建礼教和传统思维都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中被不断分解,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新旧文化的更替,导演的态度是在新的道路上寻找新的发展,但任何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都是人性的作用物,人性的美好与丑恶,无私与欲念,是造成所有悲剧的根源。如剧中朱先生之言,“只要原上的人心不乱,原上就是平安的。”这句话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必要的。


★★★★★


指导老师:小K老师

学生:黄星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