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本书共读下的主题创意写作

 吕瑞芮图书馆 2017-06-24


【转自创意写作吧】




整本书里的写作元素开发

——高年级师生共读下的主题创写

丁素芬

亲爱的伙伴们:


感谢您在6月6日,这个美好的良辰吉日,相约网络,与我一起,共度一个小时的读写时光。这里是“作文聊天吧”,今晚我就是想和你们——一群热爱读写、真爱教育的朋友们聊聊天。那么,今晚的聚焦点是什么呢?请原谅我是一个善变的人。今晚的主题《整本书里的写作元素开发——高年级师生共读下的主题创写》,是我的第三稿。原定的话题文字稿请主持人彭老师结束时发到群里,与大家共享。


为什么要抛开原来的话题,转向谈整本书共读的主题创写呢?前几日,“祖庆说”里发了一篇文章《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相信各位已经关注了。对于课外阅读的形式,我持中立态度,我采用的是共读 自由阅读的形式。每月至少共读一本书。而事实上,学生人均每周读一本书,共读之外,有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因此,共读与自由阅读并不矛盾,两者相互补充,和谐共生。最近,我也正在读关于阅读的专业书。在实践与专业阅读中,我对“共读”的话题又多了一些思考。



1
第一板块:价值追问



首先,我们来阅读一个观点。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仔细分析,非常有意思,我们来看。



这四个层次让我对共读过程中教师的“导”产生了新的思考。在课外阅读空前丰富、纷杂的当下,我们穿行于图书的四海八荒,常常苦于阅读的无序,于是,盲从、随意、放任。真阅读与伪阅读,让课外阅读的常态呈现两极。


我们需要不断假设,如果没有教师“导”的因素,学生自由阅读,会达到哪一个层次?进一步想,这个层次不可能一刀切,一定存在个人差异。那么,又带出一个新的问题,阅读的差异资源如何利用、优化?教师在共读中把学生从哪里带到哪里去?带着这些思考,我和各位伙伴交流的第一个问题是:对高年级整本书共读的价值追问。


“为什么读那么多书,作文还写不好呢?”这的确是一个特别现实特别普遍的问题,是众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是自然分离着的。虽说,输入与输出,不是立竿见影的转化。但是,整本书阅读,可以帮上写作什么忙呢?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个价值追问。这几年我都在高年级教学,我常常想一个问题:高段与中低段整本书阅读最大的差异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对作者创作的关注度。对于这一点,我很钦佩高子阳老师。他能在课外阅读中最大尺度地渗透创意写作,每一次都让人意想不到,每一次都很好玩。歌德的那句话虽不断被引用,但我还是想再说一次:“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有两次,我读到非常精细的课外阅读指导类的文章,发给子阳老师看,他说了同样一句话:“他们关注还是内容!”我再回过去阅读,觉得高老师说得确实有道理。高年级的共读,如果一直在内容层面打转,就仍然停留在一二层次的浅阅读。教师的“导”没有实质的意义,相反,可能变成了干扰和折腾。


因此,本学期,我开展的整本书共读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初印象——读懂的——读不懂的——深化印象——主题创写。主题创写不是独立的一个板块,而是穿插、镶嵌在整个共读活动当中的。主题不是老师一个人制定的,而是在“初印象”之后,师生逐渐议定出来的。整体的主题设计出来之后,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给这些主题标上难度系数,自主选择,挑战不同形式的表达。



1
第二板块:跟着名家学写作


1.为什么共读名家读本?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得住时代阅读,一代一代不会忘却,定格在我们记忆的时空坐标里的东西。周一贯先生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名家经典就应当成为儿童阅读最理想的“文学初乳”,精神成长的“开口奶”。因为那毕竟是已经被证明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


我在高年段选择了五位作家的读本:萧红、鲁迅、沈从文、汪曾祺、朱自清。



在共读中,孩子们发现,其实,名家的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让人敬而远之。名家的童年故事和当下儿童的童年是可以沟通的,而且毫无障碍。无论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还是巴金和鸡的故事,或是汪曾祺笔下的那些虫,那些花……今天,在儿童阅读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遇之下,有一种文字,可以散去浮气,那就是名家经典。


童年阅读,需要经典浸润。童年写作,就是简单的记录。阅读中,孩子又会发现,名家的童年记录纯粹而真实。写,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人,都可以写。“一个人十四岁之前发生的事,足够后面几十年所写。”是的,童年有太多可以记录的东西。跟着名家学写作,记录童年,是一件多么有品质、有意义的事情。


2.《小学生萧红读本》主题创写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学完这一课,我着学生链接萧红读本,打开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两周浸泡式阅读,从读内容转向读形式的阶段。通过讨论,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第二阶段的读写单:



这六个阅读主题指向有一定的层次,寻找小城四季、呼兰河的人物谱、小城故事指向对书的内容的提取、梳理和发现,渗透写的元素,但这种写是看得见的迁移,是物的写作。自由的撒欢,是带有一种情感主题的仿写作,有看得见的物,也有看不见的情绪、情感的任性宣泄。创意“读者剧场”,这个核心词是“创”,书中是无形可仿的,需要借助学过的其他剧本创作或是从网上搜找学习资源,是最具原创价值的一次创写。“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其实是一封书信,致作者萧红的一封信。这个设计非常适合高年段整本书阅读,但同时也是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写信的难度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提取、摘录信息,它是集背景、内容、感受、认识、情感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写作。


(1)寻找小城四季


因为我做的课题是“四季读写”方向的,拿到一本书,总会自然地捕捉到相关的内容。


萧红读本里面,有看得见的四季,也有看不到的四季,需要细读,借助对自然的经验认知辨识。同学的四季分类当然不会一样,这个时候,孩子们比较喜欢寻找、发现,哪怕是珠丝马迹,也不放过,是非常好玩的阅读体验。这里说一说“绘”。“绘”特别带有写意色彩,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命承接,一切皆可绘。这里的“绘”是超越单学科意义的。文和艺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专注地绘自己眼中的、心中的四季。学科融通了,“作品”的意识更强了。



(2)呼兰河的人物谱、不一样的小城故事


对于人物树和人物描绘,故事串和感言,孩子们完成很轻松。课间,常看到有的同学喜欢画这样的导图,有一些爱好者会围观,模仿学习。孩子在阅读中留下了这些词串,用自创的图式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这个思维的过程看不见,但生长看得见。



(3)自由地撒欢


我们在书中寻找任性、自由篇,同学们主要聚焦于两处,一个是《风撒欢了》,还有一处是《祖父·园子·我》那一组文。《我是外婆的小尾巴》《我和弟弟的另一个世界》《世界颠倒了》《雪雀跃了》等文章,从形态的自由到内在的欢喜,都表现出来了,远远超出我的预料。风和雨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很多同学写《雨撒欢了》,有仿的味道,也有自己的味道。



(4)创意“读者剧场”


读者剧剧场源于戏剧教学,是一种删繁就简的动态式阅读。因为我所在的工作室研究专题是“剧课程”,这是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批文的一个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我也有幸听到台湾陈仁富教授的现场讲学与示范指导。这种带有“玩”的味道的合作创编和读演,同学们都特别有兴趣。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表演者。对学生钟爱的篇目,我们尝试走进读者剧场。在孩子的阅读世界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蜻蜓会说话了,倭瓜会伸懒腰了,太阳会喃喃自语了……自由在园子里蔓延,在园子外生长。


(5)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读一本书,要读序言后记,这本书的前言中,有一封祖庆老师致萧红的一封信。读完整本书,同学们再回读这封信,有了更深的体会。读着读着,也有话要说,拿起笔,把阅读的感受化作一封信,用文字与作者萧红对话,表达情感。




总结以上的做法,师生共读《小学生萧红读本》,我的关键词是“整合”,这个整合主要体现在:1.课内文本与课外读本的勾连、整合,2.跨学科的整合3.书本与自然的整合融通。关于名家经典书籍的阅读推进,我也是刚刚开始认真思考。针对高年段的学生,我努力想体现一种比较开放的、多样的阅读打开方式。


四月,我有幸在杭州听到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名家读本阅读课。课堂分为三大板块(略),祖庆老师和孩子们在萧红的文字里行走,以独特的“见字如面”贯穿,学生与萧红隔空对话,让我们在读写结合上脑洞大开。在老师的引领下,初夏来临,我和学生聆听夏天,跟着作家萧红学写作。从园子里的夏天,到萧红读本里的夏天,再到我们生活中的夏天,孩子们可感、可触、可仿,写出来的文章的确有了作家的味道。



我很喜欢李政涛教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要努一让一两个作家的人格、文字深深扎进孩子的心里,与他们的生命同在。”名家文本阅读的路上,我们一起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


1
第三板块:跟着“百班千人”创意读写



与百班千人结缘,是我和学生的幸运。虽然才参加了三期,我们还是百千的新成员。我们从优秀的导师、同行的伙伴那里,收获到共读的热情、丰富的策略。高年级第七期共读的书目是《烂泥怪》,我们班有幸获得了集体特等奖。我以这本书为例,聊聊我们班在百千共读中的主题创写。


首先,来看一张规划表,同样有六个创写主题,我选择其中的三个主题简单聊一聊:



1.悬疑里的关键事件


这是一本悬疑小说。书中哪些情节点算得上是关键事件,这些事件组成了小说的叙事弧线。对照阅读的四个层次,这个过程是一二层次的结合,在系统化略读中捕捉主要关键事件,勾画出整本书的情节线。当然,每个孩子的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的弧线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2.以假乱真


这个环节挺有意思的。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这本小说的录目非常有悬疑感,每个题目都值得追踪情节。在众多的故事中,每位同学挑选两三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故事,跟踪人物,揣摩心理,勾画心理曲线,批注、追问细节。在这个基础上,寻找整本书的情节空隙,叠加一个故事,镶嵌在整本书里,以假乱真,看谁写的故事最贴近原著的风格和情节发展。


3.对话一千个读者


一本书的前言,除了传统意义的内容价值之外,还可以有什么价值呢?我在整本书的阅读中作了尝试。之前萧红读本中的“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致萧红的信),实际上就是前言的仿写。而这部小说,原作的前言是《穿越成长的迷雾》,包含内容的概述与小说主题的升华。学生在反复阅读、研究前言之后,开始寻找自己的创写视角。来看看孩子们是怎么写的呢。


     


     关注”读写狮“,与26位世界华语地区卓越导师一起,创意读写

结 束 语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因为会思考,所以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带着学生,在共读中思考、创写,在自由阅读中转化、再创造。同时,我们不要忘了自己。我们的阅读应该是童书 专业阅读,我们的写作应该是童文 专业写作。


借用前几天我自己文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栽培”这个词。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爱学生,就要栽培学生。而共读,就是栽培,为了一生的姿态。



我愿意,和我的学生,和亲爱的你们,一起修行,抒写读写人生。


我的分享就要到这里,感谢各位耐心的聆听!谢谢大家!


转自”创意写作吧“,感谢编辑琳琳老师。编者忘记标注原创,委托我标注。



创意写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