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说|汉代酒事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6-25

Qiwu · 器晤 

 总165 题   



 


漫  话

那个无酒不成礼乐的时代


 

酒是在历史中酿成的美妙滋味,醇香,浓郁,绵远。

 

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生动的酒事,它们有时构成了历史的重要篇章,在这样的篇章中总是散发着美酒的滋味。美酒流过历史,美酒也创造历史,历史也许可以看作是酿造美酒的大窖池。

 

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为“天之美禄”,说酒是上苍的恩赐。我们现在就由汉画来粗略一观,看看汉代人在酒香里留下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

 

酒的酿造方法古今有些不同,所得的酒在品质上也有明显区别。西汉代的酒,酒精含量较低,成酒不易久存,容易酸败。因为酒中水份较高,酒味并不浓烈,所以能饮者多至石余而不醉。

 

到东汉之时,酿成了度数稍高的醇酒,酒人们的海量渐有下降。西汉时一斛米出酒三斛余,而东汉是一斛米出一斛酒,酒质有很大提高。这时还可能掌握了蒸馏技术,酿出了高度酒。

 

考古发掘到的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墓室中摆有30多口高达70厘米的大陶酒缸,缸外用红色书有“黍上尊酒十五石”、“甘醪十五石”、“黍酒十一石”、“稻酒十一石”等,估计当时这些大缸总共盛酒达五千多公斤,这还不包括其他铜壶内的酒。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铜壶


《史记·五宗世家》说刘胜“为人乐酒好肉”,应当说是实事求是的评价。河北望都东汉墓绘有壁画“羊酒”图,将羊与酒壶绘在一起,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

 

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


山东诸城前凉台村就发现有这样一方画像石,石工以阴线刻的手法,集酿造、庖宰、烹饪活动于一石,描绘了一个庞大而忙碌的庖厨场面。这是一幅精彩的汉代庖厨鸟瞰图,表现了43位厨人的劳作,包括汲水、蒸煮、过滤、酿造、杀牲、切肉、斫鱼、制脯、备宴等内容。

 

画面下方是酿酒活动,有一人跪着似在捣曲块,一人正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拌饭。又有两人在滤酒,一人用勺盛酒。下面有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似乎散发着浓浓的酒香。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中,出土一批画像石,其中就有酿酒场景画面。在一石的上方刻画着一张大条案,案上置七个大酒瓮,案下有许多酒樽酒壶,看样子产酒量还不少。

 

河北密县汉墓出土画像石线描图


上述汉画表现的可能都是家酿场景,家酿在古代是一种传统。

 

汉代人普遍嗜酒,所以酒的需求量很大,无论皇室、显贵、富商,都有自设的作坊制曲酿酒,另外也有不少自酿自卖的小手工业作坊。—些作坊的规模发展很快,不少作坊主因此而成巨富,有的甚至“富比千乘之家”,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事实。

 

在有的汉画上,我们还看到市肆酿酒场景,四川成都出土的一方画像砖上,表现市面上有酒肆,画面上有当垆酿酒者,还有挑担沽酒者。

 

四川成都汉墓出土酒肆画像砖


从汉画上看,当时的酿酒是以陶瓮作酿具,发酵后用压榨方法取酒。当然,汉代酿酒工艺的一些具体细节,在汉画上也不可能描绘得非常全面细致,至少我们还没有见到窖池的画面。从后来的《齐民要术》所载酿酒法看,即使南北朝时也还没有采用窖池方法发酵,依然用的是汉代的瓮酿之法。

 

汉代酒的命名,已经有了一些固定的法则。一般酒多以原料命名,如稻酒、黍酒、秫酒、米酒、葡萄酒、甘蔗酒等。另外还有一些添加配料的酒,如椒酒、柏酒、桂酒、兰英酒、菊酒等。质量上乘的酒,往往要以酿造季节和酒的色味命名,如春醴、春酒、冬酸、秋酿、黄酒、白酒、金浆醪、甘酒、香酒等。汉时的名酒也有以产地命名的,如宜城醪、苍梧清、中山冬酿、酃绿、酂白、白薄等。

 

这些酒名不仅见于古籍的记述,而且见于出土的竹简和酒器上。这样的一些酒名命名规范,一直沿用到当今。我们现在的五粮春和剑南春等,命名习惯应当与古老的传统有些联系。

 

从《汉书·食货志》读到,汉代用酒量很大,其中有一句话说是“有礼之会,无酒不行”,没有酒就无法待客,不能办筵席。有了许多的美酒,又有了许多的饮酒机会,许多的人也就加入到酒人的行列,成为酒徒与醉鬼。

 

有意思的是,汉代人并不以“酒徒”一名为耻,自称酒徒者不乏其人。如有以“酒狂”自诩的司隶校尉盖宽饶(《汉书·盖宽饶传》),还有自称“高阳酒徒”的郦食其(《汉书·郦食其传》)。开国皇帝刘邦也曾是个酒色之徒,常常醉卧酒店中(《史记·高祖本纪》)。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曾因醉卧途中,被人称为“醉龙”(《龙城录》)。还有被曹操杀害的孔子二十世孙孔融,也是十分爱酒,常叹“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英雄记钞》)酒杯不空,在那时似乎是人生的一个大理想。

 

汉代人饮食侈靡,民间动不动就大摆酒筵,“殽旅重叠,燔炙满案,炰鳖脍鲤”。虽并无什么庆典,往往也大量杀牲,或聚食高堂,或游食野外。街上满是肉铺饭馆,到处都有酒肆,豪富们“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左思《蜀都赋》),“穷海之错,极陆之毛”(张协《七命》),过着天堂般的生活。

 

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从上至下,莫不如是。帝王公侯祭祀、庆功、巡视、待宾、礼臣,都是聚宴的机会。各地的大小官吏、世族豪强、富商大贾也常常大摆酒筵,迎来送往,媚上骄下,宴请宾客和宗亲子弟。

 

正因为官越大,食越美,酒越醇,所以封侯与鼎食成为一些士人进取的目标。《后汉书·梁统传》就说:“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在这些贵族们死后,他们的墓中绘着酒宴壁画,画面上有酒有食,象征着冥世的富贵。

 

山东嘉祥宋山的一方画像石,刻画的是一幅烹饪场景,在画面的右上方,还表现了一个小小的宴饮场景。见两个人衣冠楚楚,面对面跪立在食案前,他们捋着袖子,舞着小刀,正待切鱼。要吃上鱼,还要动刀子,一定是吃的生鱼。旁边还有酒樽、酒勺和酒杯,二人是在边饮边吃,而且双手不断比划着,似乎还在高谈阔论著什么。食案、鱼、刀、酒樽、酒勺和酒杯,这是一幅难得的饮酒食生鱼图。

 

山东嘉祥出土汉画像石拓本


汉代的诗赋对于当时的宴饮场面也有生动描写,如左思的《蜀都赋》,描述成都豪富们的生活时这样写道:“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槅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羽爵执竟,丝竹乃发;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于促柱,歌江上之飉厉;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这是说的成都,成都人的酒食传统,一定是那时就开始形成了。

 

其他如汉时所传《古歌》说:“上金殿,著玉樽。延贵客,入金门。入金门,上金堂。东厨具肴膳,樵中烹猪羊。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朱火飏烟雾,博山吐微香。清樽发朱颜,四座乐且康。今日乐相乐,延年寿千霜。”这些诗赋都是画像石最好的注解。

 

王侯们宴饮,自然不像平常人吃完喝完了事,照例还须乐舞助兴,体现出一种贵族风度。在出土的汉代许多画像砖和画像石上,以及墓室壁画上,都描绘着一些规模很大的宴饮场景,其中乐舞百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山东沂水出土的一方画像石,中部刻绘着对饮的主宾,他们高举着酒杯,互相祝酒。面前摆着圆形食案,案中有杯盘和筷子。主人身后还立着掌扇的仆人,在一旁小心侍候。画像石两侧刻绘的便是乐舞百戏场景,使宴会显得隆重而热烈。

 

山东沂水出土汉画像石拓本


在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宴饮观舞画像砖,模印人物虽不多,内容却很丰富。画面中心是樽、盂、杯、勺等饮食用具,主人坐于铺地席上,欣赏着丰富多彩的乐舞百戏。画面中的百戏男子都是赤膊上场,与山东所见大异其趣。


 四川成都汉墓出土宴饮观舞画像砖


当然也有一些画像砖石上的宴饮场面没有观舞赏乐的画面,也许是读书人一般的聚会,重在谈经研学,所以不必要安排那些俳优来干扰,只是酒不能少,他们的身旁都放有酒具。

 

四川成都汉墓出土宴饮画像砖拓本


最盛大的宴饮场面,是在河南密县打虎亭的一方画像石上见到的。

 

筵宴有一些传统礼仪,其中备宴就有许多讲究,画像石对备宴的过程也多有描绘。河北密县打虎亭一号墓,东耳室北壁和西壁的画像石中都见有备宴图。

 

北壁的一幅场面很大,画面上方是一大型长案,案上摆满了杯盘碗盏,四位厨娘在案旁劳作,分别用筷子和勺子往杯盘里分装馔品。地上有放满餐具的大盆,还有八个叠放在一起的三足食案。画面下方是一铺地长席,席上也摆满了成排的杯盘碗盏,也有几位厨人在一旁整理肴馔。

 

河北密县汉墓北壁画像石局部


西壁的一幅场面较小,画面上有案有席,案上席上和地上放满了各种餐具和酒具,有一人在那里指手画脚,应是一个安排筵宴的总管。指挥备宴铺设的人在汉代称为“尚席”,后来宫廷中的“掌食”官和“掌筵”官,即是属于这一类。画面有上下两列与宴者,都是席地而坐,一面饮酒,一面欣赏着乐舞。

 

如何饮酒,汉时也有一些特别的章程。如荆州刺史刘表,为了充分享受杯中趣,特制三爵,大爵名“伯雅”,次曰“仲雅”,小爵称“季雅”,分别容酒七、六、五升。设宴时,所有宾客都要以饮醉为度。筵席上还准备了大铁针,如发现有人醉倒,就用这铁针扎他,检验到底是真醉还是佯醉(《史典论》)。

 

这是劝酒一法,其实汉代酒宴上还专设有酒吏,职掌是监督客人饮酒。

 

据《汉书·高五王传》说,齐悼惠王次子刘章,是个刚烈汉子,办事认真果敢。有一次他侍筵宫中,吕后令他为酒吏,他对吕后说:“臣为将门之后,请允许以军法行酒”,吕后未加思索便同意了。

 

所谓以军法行酒,也就是要说一不二。酒酣之时,吕后宗族有一人因醉逃酒,悄悄遛出宴会大殿。刘章赶紧追出,拔出长剑斩杀了那人。他回来向吕后报告,说有人逃酒,我按军法行事,割下了他的头。吕后和左右听了,大惊失色,但因已许刘章按军法行酒,一时也无法怪罪于他,一次隆重的筵宴就这样不欢而散。刘章此举,固然有宫廷内争为背景,但酒筵上酒吏职掌之重,确实也能看出些名目来。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备宴画像石拓本


刘章这种对醉人也不轻饶的酒吏,历史上并不止有一个。《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说:孙皓每与群臣宴会,“无不咸令沈醉”,每个人都要饮醉,这倒是不多见的事。为此酒筵上还特别指派了负责督察的黄门郎十人,名之曰“司过之吏”,也就是酒吏。这十人不能喝酒,终日侍立,仔细观察赴宴群臣的言行。散筵之后,十人都向孙皓报告他们看到的情形,“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又要让你酩酊大醉,醉后又不许胡语失态,也太荒唐了。

 

早年孙权也有过类似荒唐的举动,《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说,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命宫人以湖水洒群臣,命群臣酣饮至醉,而且要醉倒水中才能放下杯子。玩这样的花样,恐怕得多设几个监酒者才行。

 

酒的作用,在汉时也有极夸张的说法。汉武帝学秦始皇蓬莱求仙,曾有饮露餐玉之举,也同样受尽方士的欺骗。花费的钱财十倍于秦始皇,依然是仙人未见,仙药未得。神仙家们又抬出一个西王母,说西方昆仑山居住的她也拥有不死之药。这药是昆仑山上的不死之树捣炼而成,可惜的是昆仑不死药也得不到。

 

神仙家们又说南方有美酒,饮之也可不死,也可成仙。汉武帝遣人带领童男童女数十人去寻找,果然弄到一些酒回到长安。仙酒摆到大殿上,被站在一旁的东方朔抢先喝了个精光。武帝大怒,要杀了东方朔,恢谐滑稽的他却不慌不忙地说:“如果这果真是仙酒,杀为臣也不会死,我已是仙人了。如果并不灵验,一下就把我杀死了,要这样的酒又有什么用呢?”武帝听了,一笑了之(《博物志》)。后世有人说东方朔饮的当是龟蛇酒,天酿而成,当是一种附会。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朝廷和地方政府常有禁酒的命令,有时闹得婚姻喜庆也不许饮酒。

 

如《汉书·宣帝本纪》所记:“五凤二年秋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聚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一度是婚嫁都不让饮酒,够苛刻的。汉代律法曾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不许聚众饮酒。

 

“群饮酒”的机会有时得靠高高在上的皇帝赐给,这在古代叫做“天下大酺”。大酺为天下臣民共饮喜庆之酒,当然是那皇帝自己遇到了高兴的事,要臣民与他同乐。

 

大酺始于战国,汉以后屡屡有之。天下大酺少者一日,多则可到七日,天天饮酒作乐而不算犯禁。凡皇上立皇后、太子,乃至皇子满月、太子纳妃或遇祥瑞等等,都有令天下大酺的可能,这就要看皇帝是不是真的乐不可支,否则也不一定颁下大酺令。

 

汉代的酒器,多为漆器,高雅而尊贵。

 

战国至两汉之际流行使用漆器。制漆原料为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生漆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功能。漆器多以木为胎,也有麻布做的夹纻胎,精致轻巧。漆器有铜器所不有的绚丽色彩,铜器能作的器形,漆器也都能作出。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漆器有700余件之多,既有小巧的漆匕,也有直径53厘米的大盘和高58厘米的大壶。漆器工艺并不比铜器工艺轻简。


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漆器


据《盐铁论·散不足篇》记载,一只漆杯要花用百个工日,一具屏风则需万人之功,说的就是漆工艺之难,所以一只漆杯的价值超过铜杯的十倍有余。漆器上既有行云流水式的精美彩绘,也有隐隐约约的针刺锥画,更珍贵的则有金玉嵌饰,装饰华丽,造型优雅。

 

漆器虽不如铜器那样经久耐用,但其华美轻巧中却透射出一种高雅的秀逸之气,摆脱了铜器所造成的庄重威严的环境气氛。因此,一些铜器工匠们甚至乐意模仿漆器工艺,造出许多仿漆器的铜质器具。

 

汉代酒器中最常用的是樽、卮、杓、耳杯,多为漆器。樽和卮为盛酒器,杓为挹酒器,耳杯为饮酒器。在许多汉画宴饮图中,对樽、杓和耳杯的样式与用法都有表现。

 

汉画将汉代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从一幅幅酒事图上,我们了解到当时酿酒与饮酒活动的一些细节,也似乎闻到了两千年前美酒阵阵醇香的滋味。



援引图片分别出自

  • 傅惜华等编:《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1950、1951年

  • 顾森:《中国汉画图典》,浙江摄影出版社,1997年

  •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委会:《中国画像石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等,2000年

  • 有的见于其他著录,未一一作注


  

原  刊

《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4期

  


 -您的转发分享- 

就是对我们的赞赏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