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作文原创 文章作者:官正华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一、现象: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2015年5月,温州市瓯海区举行了作文教学大赛,14节参赛课呈现了当下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部分思考和困惑。笔者作为评委参与了赛课的全过程,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每节课都涉及到了习作点评,不管是低段学生还是高段学生,站起来点评同学作文的优劣时,表达方式惊人的统一: “我觉得他写得特别好,因为他用上了比喻句。” “我觉得人物外貌的顺序写得很清楚。” “他这里用了心理描写的写法,很生动。” 学生的点评好像都在点子上,又感觉有点儿不对劲。隐隐不安牵引着笔者重点关注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回答之间的联系,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逻辑关系: 三节人教版二下第五组《写熟悉的动物》作文指导课着重进行写作顺序的指导:先写外形(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再写身体和四肢,最后写尾巴; 三节人教版五下第七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文指导课分别指导了人物特点要写出鲜明特点; 两节人教版四下第六组《走进乡村》作文指导课重点进行了观察顺序的指导。 统观作文赛课,多数参赛团队把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了写作技巧上,从而作文的评价也拘泥于作文的技巧。其实我们平时训练也是如此,时间长了,学生熟悉了教师的作文教学套路,当老师问“这篇作文好在哪里”时,那些烂熟于心的评价语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于是,笔者回到自己任教的班级,随机抽查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物?”孩子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再问:“如何写好一篇游记?”孩子应声答:“要按照方位顺序来写。”学生如是回答,听者冷汗淋淋。看似我们的作文指导已经深入学生骨髓了,里面埋藏着的信息却在告诉笔者: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机械化、模式化了。多数学生对作文的技巧了如指掌,可是真正需要他们提笔写作,有多少孩子能写出语通句顺、表达准确的文章? 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二、思考:孩子们写作的困难点在哪里 笔者试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写好作文的技巧,为什么不能写出好作文?问题出在哪儿? 这样空想很难得到答案,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把写一篇作文当作是做一道菜,如何能够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当然厨师需要知道烧制这道菜的技巧:放几克油、小火还是大火、烧到几成熟、佐料要放多少……这样就能烧出美味佳肴吗?我们忘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食材,厨师再高超的厨艺,也无法施展技能。学生了解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的重要,也掌握了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等写法,可是真正写作时,却只能眉头紧锁,无从下笔,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写什么。 技巧了然于心,不等于能写出好作文。这个道理其实很多教师都明白,可是落实到作文指导课,我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笔者认为: 第一,教师认为写作技巧很重要; 第二,教师不了解除了写作技巧以外,作文指导课还能有什么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不反对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好的写作技巧,学生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所以根据学段不同,应该教会学生应有的写作技巧,如第一学段要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第二学段要了解段落的形式,第三学段要指导怎样布局谋篇。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太大的难点,因为除了写作课,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会进行大量的相关训练。从赛课和调研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技能储备是比较完善的。 那么,小学生写作的难点在哪里? 笔者认为,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眼界狭窄,思维能力不够完善,所以总感觉无话可写,无事可写,不知不觉中,对写作产生了一种惧怕的心理。每每写作时,总是抄、搬、编、改,应付了事。如果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哪怕是把这些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自己的想法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来,想必也是十分动人的。这也是很多人提倡的“我手写我心”吧! 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技巧指导的同时,要重视写作内容的指导,方能有效提高其写作能力。 三、路径:寻找写作内容训练策略 我们平时都是告诉学生,要想写出好作文,先要学会观察生活。怎么观察?当然是用眼睛仔细看,认真看。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的话,我们只运用了观察能力的五分之一。 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感官器官主要有五个,老祖宗们归纳为“五感”,就是形、声、闻、味、触,即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们可以从“五感”训练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视觉训练 例:你真的了解落叶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片落叶,让他们观察落叶的细节并进行描写。要求:写清楚你看到的叶子。 学生习作片段: 这一片树叶是枯树叶,前半段深褐色,后半段还带着点绿色。黄褐色的叶脉比较浅,对称向两边发散,越靠近叶的边缘,就越细,颜色也越淡。它尾端破了,裂开一个三四厘米宽的口子,中间有一些黑点,可能是虫子留下的卵,也可能是灰尘粘在上面了。叶面还有白色的像沙子一样小的东西,轻轻一吹,白色的小东西就不见了。 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只缘平时未留心”。一片树叶,学生就可以写一两百字的小短文。这样细节描摹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实际解决了写作内容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试想我们从身边的一片树叶、一棵小草、一朵小花练习写作,可以写多少内容?需注意的是,我们给每位同学的物件,可以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只手套,最好是比较破旧,有许多痕迹在上面的,然后仔细描写它,做观察练习。 对于教师来说,视觉训练是最熟悉的训练,我们也常常让学生注意事物的细节,只是没有明确指导写作要细致到怎样的程度。 (二)听觉训练 耳朵和眼睛感受事物的特性很不相同。眼睛看东西有范围的限制,耳朵则是四面八方的声音都听得到。各种事物在眼睛看来各自独立,各自占有空间,但声音常会混在一起令人难以辨别。眼睛若要不看,垂下眼皮就好了,若要不听,可就没有那样容易——虽然如此,我们却常常对很多声音“听而不闻”。一是因为视觉吸引了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以致没有留神它的声音,例如下雪,我们总是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却很少注意到“簌簌”的落雪声。二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某种声音的存在,例如冰箱的马达声、街上的汽车声等等,所以可以充耳不闻。 一个听觉灵敏的人常常可以听到或比较快地辨别某种声音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可以进行训练的。 例:谁的耳朵最灵敏? 初阶要求(分享听觉经验):老师可以问学生,有谁认为自己的听觉很灵敏?可以举出一些实例来证明。 学生习作: 我的耳朵很厉害,我家住的地方离大街有一段距离,可是我可以分辨出急驶而过的是小汽车、公共汽车还是运货的车。我晚上该睡觉的时候却在看故事书,每当妈妈轻轻的脚步声在房间外传过来时,我就知道了,赶快乖乖地装睡。 每天傍晚我听到我家楼下传来一声低沉的“砰”的汽车关门的声音,我就知道爸爸回来了。 中阶要求(描述听到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地听周围的声音三分钟,然后记下所听到的所有声音。 学生习作片段: 我们闭上眼睛,在三分钟内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三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听到了很多声音:有桌椅轻微挪动的声音、有同学故意打呼噜的声音、吸鼻涕的声音、想忍住却又忍不住的笑声,我还听到同桌手表的嘀嗒声、我自己的衣服摩擦声和清晰的呼吸声,我又听到了远处汽车的马达声和喇叭声、小孩子哇啦哇啦的嬉闹声……不过,大家在说的时候,一个同学最多也只能说出五六种声音,五个同学加起来才说了十四种声音,其实,刚才听到的声音不知道有多少种,看来我们的听觉还不是很好。 这样描述听到的声音,是不是就感觉生动具体得多?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进行练习: 高阶要求(声音联想):老师可选择一两种声音,让小朋友联想。比如,听到远处的汽车喇叭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习作片段: 听到远处的汽车喇叭声,我想可能堵车了,司机着急按喇叭。 听到远处的汽车喇叭声,我想到,城内不是禁止鸣喇叭吗?为什么还有喇叭声? 听到远处的汽车喇叭声,我联想到开车的家伙想装酷,用喇叭声引人注意。 以声音为内容的写作训练,如果能把听、描述、想象三者结合起来训练,相信学生对声音的描写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嗅觉训练 嗅觉是写作当中最难写的,因为有时候我们闻到了味道却写不出来,需要进行一些游戏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嗅觉。 例:你喜欢这些水果吗? 要求:把水果放在不透明的容器内,让学生透过缝隙闻这种水果,写出闻到的水果。 学生习作片段: 榴莲,一定是榴莲,那种臭中带甜、甜中带香、香中含臭的感觉,让我口水直流。可有些人却不喜欢,老师刚刚把袋子打开,几个男生就已经跑到教室后边去了。 这是什么呢?一丝丝淡淡的清香,隐隐约约飘过来。我用力吸了几口,想抓住它,它却消失了。是草莓吗?不像。是芒果?好像也不是。 我们再看看具体到文章可以怎么教会学生运用: 表姐一回家,就表现得很不自然,东张西望。突然,她大叫起来:“啊!老……鼠……”然后,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势跳上沙发。姑姑走出厨房:“大白天的,哪来的老鼠?”“那……”表姐用手指指着墙角,姑姑定睛一看,果真有一路的老鼠屎,但老鼠却没见着。“一定有老鼠,”表姐说:“我闻到了,沙发底下,嗯……对,老鼠的腥味还特别浓,肯定是有两只,而且它们正在吃牛奶味的饼干!”于 是,姑姑挪开沙发,只见两只拳头大小的老鼠跑了出来,其中一只还叼着饼干碎片。姑姑冲上去,挥动几下扫把就把俩 老鼠送去见阎王了。 短文中的表姐神奇的嗅觉让人拍案叫绝,她仅仅是对嗅觉简单的描述:“老鼠的腥味还特别浓”“它们正在吃牛奶味的饼干”,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立刻浮现在眼前,如此生动有趣。这就是嗅觉描写的魅力。 (四)味觉训练 味觉和视觉一样,是比较好写的内容,因为只要是入口的食物,基本都有一些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味道,重要的是我们要引领学生去发现。 例:你在吃什么? 要求:尝尝酸甜苦辣咸的各种食物,把吃的感觉写下来。 学生习作片段: 水煮鱼好辣!刚刚入口时,还只是感觉鱼片的嫩滑,非常好吃。咀嚼几下后,辣味就开始从舌尖传递到舌根,紧接着冲向鼻子,最后化作眼泪和鼻涕。赶紧一口把鱼片咽到肚子里,谁知那种火烧的感觉从喉咙口一直延伸到胃,我只 好张大嘴巴呼吸,感觉随时都要喷出火来。 还没开始喝,苦苦的中药味就直呛鼻子。我闭住呼吸,张嘴喝了一大口,一股臭水沟的味道在牙齿、舌根间回荡。我要吐了。 所有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在嘴里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引导学生从写好这五种味道开始,逐渐开始进行公园的花香、雨后的泥土、午后的阳光,甚至是臭烘烘的厕所的描写,学生学会的就不仅仅是几种味道,而是在感受人生百味。 (五)触觉训练 例:你知道自己在摸什么吗? 要求:闭上眼睛,精神松弛下来,然后把你所触摸到的物体感觉,用三句话写下来。 学生习作片段: 我抚摸着刚刚洗过不久的头发,感觉到了发丝传递出的干净、清爽的讯息。我的手继续往下移动,额头饱满而光滑。不好,手指在第一时间发现了敌情,鼻子正中央,好像长出了一颗硬硬的小痘痘。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只是调动眼睛进行观察,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观察、写作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不同凡响。上文中的学生仅仅是摸了一下自己的头部,细细感受发丝、皮肤的讯息,“干净、清爽”“饱满而光滑”“硬硬的小痘痘”这些在作文中鲜见的小细节展示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他们的感官太迟钝了,不能发现、挖掘身边的写作素材。对付迟钝的感官,像对付生锈的刀一样,要使劲去磨它,愈磨愈锋利。我们可以用“五感”训练法,从写作内容出发,让学生在具体内容要求之下进行观察训练,提高写作能力。这样的片段写作有“短、平、快”的特点,一节课就可以训练3~4个这样的片段。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相信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细节内容的描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