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肉努力了很久 才让人类愿意吃

 alayavijnana 2017-06-28

近日,中国宣布向美国开放牛肉市场,时隔14年之后,美国牛肉将再次登上中国人的餐桌。消息传来,美国业界为此兴奋不已,因为他们迎来的的,将是中国超过四千亿元规模的牛肉市场。

而牛肉,能够成为人的美食佳肴,其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历史上,人类用了数百年的时间,突破了宗教禁忌,推翻了封建陋习,甚至克服了大自然的困难,才终于将牛肉摆到了餐桌上。历史上的牛肉不仅为吃货们提供着营养,甚至决定了某些国家的命运。

| 扶桑牛肉的百年兴衰 |

日本的神户牛肉、松坂牛肉、近江牛肉,这些享誉世界的极品牛肉,即便你没吃过,想必你也听说过。

以日本的神户牛肉为例,作为日本特产,神户牛肉常常出现在招待国宾的宴会上。

▲日本神户牛肉是世界顶级牛肉,拥有极佳的口感。

相传,NBA超级巨星科比·布莱恩特的名字正来源于神户牛肉。1978年,科比的老爸在费城的一家餐馆点了一份神户牛排(Kobe beef),他被这种牛肉的美味深深折服,于是将自己即将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科比(Kobe)。

▲传奇巨星科比·布莱恩特的名字正取自神户牛肉(Kobe beef)。

不仅是科比的老爸,世界上无数品尝过神户牛肉的食客,都被神户牛肉的口感征服。然而,神户牛肉的历史并不长,它能够进入人们的餐桌,源于日本百年前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明治维新。

在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由于受佛教影响,幕府将军颁发《生物怜惜之令》,禁止食用牛肉等肉类,以至于在日本没有公开的屠宰场,人们要吃到牛肉只能偷偷宰杀自家牲畜,或者去黑市购买。日本开国之后,来到日本的外国人往往苦于在日本无法得到肉食。

▲产自兵库县神户市的和牛——神户牛

1865年,一群英国人在大费周章之后,终于在关西地区(后来的兵库县神户市)买到了一些当地的和牛牛肉。英国人对这种牛肉大为赞赏,并在日本开了第一家牛肉店,专门招待外国人和本地富人。从此以后,日本神户牛肉开始享誉世界。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学习西方人宰食牛肉,上图为当时鼓励学习美国人吃牛肉的宣传画。

日本人在那之前是不吃牛肉的,一来官府曾发布禁令,二来牛常年在田间粪头劳作,被爱干净的日本人当作不洁之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西方人吃肉的习惯也开始影响日本人。社会的新观念认为,西方人之所以长得人高马大,正是得益于吃肉的饮食习惯,而且牛耐力十足,吃牛肉可以增强人的体力与耐力。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流行牛肉火锅

1872年,第一家日本人开设的肉店“鸟兽卖入商社”开业,牛肉这才正大光明地走进日本人的厨房。经历了这段“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历史之后,神户牛肉越来越受欢迎,今天已经成为日本人的骄傲。

现在,能够达到神户牛肉品质要求的牛,每年只有3000头左右,而这些牛只能产出大约4000公斤牛肉。市面上的神户牛肉价格达到2000元人民币一斤。

| 澳洲牛肉产业的“意外”诞生 |

牛肉产业是澳洲支柱性产业之一,从事牛肉生产加工的业者超过13.5万人,全澳大利亚有74%的牛肉出口至全球100多个市场,肉牛产业占澳洲农场类农业活动近六成,2017年澳大利亚拥有肉牛数量达2740万头。

人所不知的是,澳大利亚如此庞大的牛肉产业,却发端于200多年前的一场“意外”。

▲纪念澳大利亚第一批居民的油画,他们带来了澳洲的第一批牛。

1788年1月,第一批英国殖民者乘船来到澳大利亚,船上携带了一批被当作口粮的英国牛,船一靠岸,许多牛逃脱了。数年间,这些牛在澳大利亚这片草场茂盛又无天敌的土地上迅速繁衍。当地殖民者认为,澳大利亚适合养牛。

▲悉尼· 基德曼爵士

当年澳大利亚人丁稀少,内陆尚未开发,因此对牛肉的需求并不旺盛。1850年代风靡澳洲的淘金热却间接催生了牛肉产业的发展。那时,澳大利亚最大的地主悉尼· 基德曼(Sidney Kidman)爵士独具慧眼,买下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农场土地用来养牛。经过多年培育,基德曼爵士的牛群极具规模,他本人也因此大发横财,其家族在澳大利亚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当年从殖民者船上逃走的小牛,意外成就了澳大利亚的牛肉产业的辉煌。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澳大利亚已经和美国、巴西并称为世界三大牛肉生产国。

| 潘帕斯雄鹰“成也牛肉 败也牛肉” |

看到今日阿根廷的落寞,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在一百年前,阿根廷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裕国家。当时在欧洲的许多城市,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这样比喻: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100年前,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南美的巴黎”。

1908年,阿根廷成为世界第七经济大国,人均收入与德国比肩,居拉美之首。阿根廷因此被誉为“南美洲的美国”、“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它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做“南美洲的巴黎”。而当年奠定阿根廷繁荣的,正是——牛肉。

1536年,一位叫佩德罗·第门多萨的人在一个叫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方建立了小型定居点,这就是阿根廷的开端。

开始时,西班牙殖民者并不注意这块土地,因为这里不像秘鲁、智利有那么多的白银,直到他们发现这里很适合养牛。和澳大利亚一样,阿根廷地广人稀、而且没有牲畜的天敌。数百年间,畜牧业快速发展,阿根廷经济随之繁荣,来此定居的欧洲人也在增加。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天然的牧场。

1830年阿根廷建国以后,畜牧业成为了经济的支柱。短短几十年间,牛肉出口给阿根廷带来巨大财富,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世界前列,阿根廷人天真地认为,只要抱住牛肉产业这条大腿,国家就会一直繁荣下去。

▲阿根廷人把国家发展寄托在牛肉产业上。

这种不思进取的做法最终害了阿根廷人,阿根廷接连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良机,没有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虽然20世纪初期阿根廷的工业产值看似可观,但工业生产却完全为牛肉产业服务。一战前夕,阿根廷的GDP是美国的一半,但这已然是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了。

▲ 阿根廷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良机。

上帝没有永远眷顾阿根廷,从20世界3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席卷阿根廷,阿根廷人为自己“把鸡蛋全都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发展模式付出了惨重代价,面对着美国、澳大利亚等牛肉出口大国的竞争,在全世界牛肉价格下降的冲击下,阿根廷经济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衰退。

▲如今的阿根廷债台高筑,吃下了当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恶果。

1960年,联合国将阿根廷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名单上除名,时至今日,阿根廷都没有从经济低迷的阴影中走出来。

真可谓,成也牛肉,败也牛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