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480期:颈部冬眠瘤

 zskyteacher 2017-06-28

颈部冬眠瘤

【临床资料】

女,43岁。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颈部肿物3个月,初为花生米大小,无压痛,曾到当地卫生院治疗(具体不详),肿物未见消散,现病灶约鸡蛋大小,无发热,无耳鸣,颈部活动无受限。专科检查:右胸锁乳突肌上缘肌层深部触及囊性包块,约3cm×3.5cm×3.5cm,边缘欠清,无压痛,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图1颈部冬眠瘤

A.CT平扫;B~C.横轴位T1WI、T2WI平扫;D~冠位T2WI压脂;E~横轴位T1WI增强扫描;F. HE×100
【影像学表现】

颈部CT平扫(图1A)示:右侧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深面见条状不规则低密度灶,沿肌间隙走行,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40HU,约4cm×2cm×6cm。颈部MR T1WI图1B)示:右侧斜方肌深面见类似肌肉信号肿物,T2WI图1C)示肿物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内见多个前后走向索条状稍低信号,T2WI加脂抑制序列(图1D)肿物信号无降低,病灶边清,上部形态欠规则,并沿右侧胸锁乳突肌深部间隙向前上生长,伸入右侧腮腺深部间隙,相应腮腺及胸锁乳突肌受压,病灶约4.5cm×2cm×6cm,增强T1WI(图1E)示病灶较均匀明显强化。

【手术及病理】

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质中,边界清,包膜完整,部分进入颌颈沟,约4.5cm×3.5cm×3.0cm,切面呈淡黄色,切除送病检。镜下见增生的纤维组织中见多数带状或灶性分布的泡沫样细胞,细胞圆形,胞浆丰富、嗜酸性,见空泡样结构,核圆形、居中,可见核仁,核分裂罕见;间质黏液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S-100(+)、NF(-/+)、HHF35(-)。病理诊断:右颈部冬眠瘤,黏液样亚型(图1F)。

【分析与讨论】

冬眠瘤(Hibernoma)是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由Merkel于1906年首先报道,因其内含棕色脂肪组织,也称棕色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20~50岁,无性别差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手术切除不易复发。棕色脂肪多见于冬眠动物及少数非冬眠动物,人类胎儿自5个月起便可见有棕色脂肪,分布在颈部、腋窝和肩胛区。新生儿出生后8周起逐渐减少至消失。因此,肿瘤好发于颈肩部、腋窝,也可见于大腿、胸壁、背部、腹股沟区、纵隔、髂腰肌旁和腹膜后,偶见于正常没有棕色脂肪的部位。

从影像学角度将冬眠瘤分为脂肪瘤样冬眠瘤和非脂肪瘤样冬眠瘤,两者瘤体均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形态可不规则,多沿肌间隙生长,脂肪瘤样冬眠瘤CT和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上瘤体密度类似皮下脂肪或略高于皮下脂肪,其内常见点条状血管结构,增强扫描见中度弥漫性强化,其内血管强化,细线状分隔及包膜可见强化;MRI上信号类似皮下脂肪,压脂序列瘤体信号相对皮下脂肪呈不完全脂肪抑制性降低,可见瘤体内血管结构,增强扫描肿块均匀或轻度不均匀强化,线状分隔及包膜可见强化。非脂肪瘤样冬眠瘤影像诊断困难,CT上呈软组织密度,MRI上瘤体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余特征与脂肪瘤样冬眠瘤相似。本例为非脂肪瘤样冬眠瘤,CT呈软组织密度,MRI呈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清晰,沿肌肉间隙生长,MR上强化明显且均匀,其内可见血管结构。

鉴别诊断需与脂肪瘤、脂肪肉瘤、神经鞘瘤等鉴别。脂肪瘤CT值为-40~-120HU,磁共振压脂扫描与无压脂扫描对比信号减低,具有特征性,易于鉴别。脂肪肉瘤依所含成分不同一般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密度和/或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神经鞘瘤CT表现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可变性或囊变,磁共振T2WI序列可见肿瘤中心低信号周围环绕高信号的靶征,为两者鉴别点。

冬眠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当肿瘤达到一定程度大小可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出现临床症状,一般主张手术切除,该瘤PET上呈FDG高代谢改变,容易误为恶性肿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