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382期:胆源性肝脓肿

 zskyteacher 2017-06-28


胆源性肝脓肿

【临床资料】

女性,54岁。反复上腹痛伴发热9年,再发5天。B型超声:肝左叶占位,肝管结石。

图1胆源性肝脓肿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B.CT平扫见肝内胆管高密度结石呈铸型,左叶内侧段类圆形均匀低密度灶;

C.D.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不均匀强化,边缘肝实质见高灌注状态;

E.门脉期病灶呈蜂房状间隔强化,边缘不完整环状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密度;

F.平衡期病灶内间隔及边缘与肝实质呈等密度

【最后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炎;肝左叶脓肿(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肝脓肿(abscess of liver)是在化胺性细菌作用下发生的肝组织局限性化胺性炎症。发病年龄以50?70岁男性多见。主要感染途径有细菌经血液(门静脉、肝动脉)进入肝脏,或由胆管炎症直接蔓延。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液化坏死,形成脓腔,可以是单房或多房,脓肿直径可在数毫米到十几厘米。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外围肝组织可有水肿,慢性肝脓肿邻近肝实质水肿较轻。

1.临床表现:

1)症状:

(1)一般症状:腹胀、纳差、恶心、呕吐、乏力和消痩,部分患者可有黄疸。

(2)肝区痛:为持续性钝痛、胀痛。

(3)发热:多为弛张热,发热前有寒战。

2)体征:肝脏肿大。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并发症:脓肿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可继发膈下脓肿、脓胸、肺脓肿。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计数增高,>10x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可有血红蛋白降低。

3.B型超声:肝脏内低回声或无回声液性暗区,脓肿壁呈强回声。可见“环中环征”和“彗星尾征”。

4.X线表现:

腹部立位平片: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右侧胸腔积液;少数患者可见肝内或膈下液平。

5.CT表现:

1)CT平扫:

(1)肝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占位,中心液化坏死区CT值略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少数病灶内可见气体。

(2)病灶边缘多数不清,或部分边缘清晰。

(3)90%的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环征”或“靶征”,1?3环不定,可完整或不完整。自外向内分别代表水肿、纤维肉芽组织、炎性坏死组织。

2)增强扫描:可见肝脓肿的强化特征。

(1)中心液化区无增强,灶内未坏死的肝组织有强化。

(2)环形带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3)多个小脓肿聚合或单一大脓腔趋向,即“成簇征”或“集合征”。多房脓肿可显示有增强效应的间隔。

3)不典型肝脓肿:肝脓肿早期,炎性组织未液化或小部分液化,密度近似于软组织,易与肿瘤混淆。

4)并发症:膈下脓肿、脓胸、脾脓肿等。

6.MRI表现:典型脓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且见强化的脓肿壁形成。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女性,54岁。反复上腹痛伴发热9年,再发5天,符合肝胆管结石合并感染表现。

2.B型超声提示肝左叶占位,肝管结石。

3.CT表现:

1)CT平扫:肝内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占位,部分边缘清晰,密度相对均匀,病灶内未见气体密度;肝内胆管结石,远端肝管扩张。

2)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形带及灶内间隔有强化,但密度低于肝实质密度,中心多房状液化区无增强。

综合上述临床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伴发热病史9年,肝内胆管有多发性结石伴胆管感染,肝左叶多房 性病灶应考虑肝脓肿,感染源是胆管炎症直接蔓延所致。

鉴别诊断:

1.肝细胞癌:CT增强动脉期有强化,门脉期大多数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呈低密度,表现为“快进快出”特点;且常有乙肝病史,CT上有肝硬化表现;AFP常增高,鉴别相对容易。

2.肝胆管囊腺癌:多呈多房性,囊内可见分隔和软组织壁结节,20%的病例有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门脉期减退;而脓肿没有壁结节,本病灶呈蜂窝状强化有助于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