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作文与“八股”及其它

 江山携手 2017-06-29

学生作文与“八股”及其它

福建泰宁  江玉辉

 

觉得眼下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取材局限,写人写事的作文,开篇结尾似乎都有固定模式,可以相互套用,便直觉地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在写“八股”作文,没有创新,没有打开思路,没有打破局限。

什么是“八股”作文呢?我自己也模糊不清,只隐隐约约觉得这类的作文思路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互相套用。比如写事的作文,开头可以用回忆的方式:“在我的记忆的星空里,无数的往事像天空中的星星,不停地闪烁,其中有一颗最亮的星星,那就是我×××的一件事。”写结尾,可以这样:“多少年过去了,许多事情都忘记了,只有这件事一直记得,它时时提醒我……”

写人的作文,开头总是介绍外貌,介绍一个特点,眼睛总不离“炯炯有神”,眉毛总是“浓黑的”牙齿总是“洁白的”,特点总是“乐于助人”的,结尾总是抒发自己的敬佩之情,仰慕之情。于是老师们总是惊呼,惊呼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模”。我想,这应该就是现代学生的“八股”作文吧。

但到底什么是“八股文”呢?既然诉责学生的作文为“八股”作文,总得弄清楚“八股文”是一样什么东西,心中才有数啊。

“八股文”到底是怎样的文章,我们都没有见过,只是在读书时,常听老师说起不好的作文都是“八股文”,也跟着乍呼“八股文”啊“八股文”。再加上毛泽东的一篇课文《反对党八股》,更是呼声如潮,应者如云。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里,列数了八股文章的“八大罪状”: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毛泽东说得当然也很有道理,但怎样的文章才算是八股文章呢?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有谁看到了是个啥样?“八股”又是怎样的一个含义?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八股”的意思,又怎么能任意诉责学生的作文为“八股”作文呢?而且,既然“八股文”能做为明清五百年来的科举考试的规范典文,难道就没有它的可取之处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搜索了资料,才渐渐掀开迷雾。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

从上可以看出,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格式要求严格,文章讲究华美,对于一种文体的要求与追求,这本身并不会错啊,像古代的作律诗与填词,要求比这还更高,为什么清末民初会如此反对八股文,而不反对诗词,反而把诗词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呢?我想,问题就出在它对内容的局限上。八股文要求题目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这就大大地限制了人的思想,将国人的思想牢牢地限制朱熹儒学的《四书章句集注》里,以便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因为内容的单一局限,即使是才子学士,当题不对文时,也不得不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装腔作势,无病呻吟,更不必说一般文人。于是八股之症,便人人深恶痛绝。

认识了八股之症,再回过头看学生的作文,觉得与八股若即若离,说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本身就是小学生学写作文的通病,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儿走路不稳是一样的道理,哪有还没学会走倒先会跑的道理呢?至于套用开头、结尾的格式,哪个学生写作不是从模仿开始的,有几人能无师自通?

既然学生的文章不是八股文章,那为什么学生有“这篇像作文”、“这篇不像作文”的感觉呢?难道学生的作文还有标志吗?

想想,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是强调范文引路,于是作文千人一面;总是强调开头要套题,写事的作文怎样怎样开始,写人的作文怎样怎样开始,于是一个作文开头“放之四海皆标准”;总是强调结尾要首尾照应,写人的作文,一定要赞美其品格特点;写事的作文,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写去游玩的,一定还要写回来,不然,老师肯定要批:“去了难道就不要回来?”,好像作文中没有写回来的句子,,同学们就真的回不来一样。

无疑,这些开头结尾的作文模式,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快速地引导学生掌握一类作文的入门写法,是有好处的。可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每当遇到写作文时,总是这样的教导,学生们则认为只有这样的写法,才像作文。

学生会认为有章可循的文章才是作文,自然是老师长期“指导”的结果。老师们为什么会这样的认为,开头应该怎样,结尾应该怎样,首尾呼应,结构才是完整。这些无疑是写作的真谛,但“条条大道通罗马”,为什么师生们会抱着这些“技巧”不放呢?我想,可能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

中国的传统文学,小说也好,故事也好,戏剧也好,总是讲究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在文学故事里,就是一种首尾呼应式,前面出现的人物,都必须在结尾处有个交代,以免留着悬疑,因此,中国的文学故事,都喜欢这种直白的首尾呼应式结尾。另外,朴素的社会道德总是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因此,在学生作文中,好人终有好报,恶人必有恶心报,成了一种模式,做了坏事,不管自己是否真心认识到,先认错一番再说,老师肯定喜欢的;对做好事的人,不管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一定要违心地向他学习,这是必须的。更有甚者,这里做错事,那里写作文认错,发誓改正,那边生活中又做错事。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圈子里打转,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八股。

看过好莱坞巨片的人都知道,没有一部影片有完美的结局,临到结尾,解决了一个冲突,又有一个新冲突开始,留给观众的是无尽的悬念。这样的影片更有吸引力,它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只有短暂的完善,没有永远的结束。文章讲究“虎头、熊腰、豹尾”,也讲究“余音绕梁”,讲究完美,也提倡悬念。

反对八股,其实就是反对限制。人放开才有活力,文章放开才有魅力。学生作文应该丢掉模式化的开头结尾,丢掉结构完整的首尾呼应,让悬念旁逸,让想像横生。

贴一篇学生作文,以示“放开”之魅力。

 

 

寻找钱包

作者  江 凯

 

今天,春光灿烂,阳光明媚,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随着妈妈去泰宁复诊。说是复诊,其实就是去玩。

因为兴奋,一向怕车的我居然有点爱闻那车中"诱人的香味"了,当然也就没有吐,安全到达目的。

一路上,我像只快乐的小鹿,拉着妈妈,蹦蹦跳跳。

来到医院,我跟着妈妈东奔西跑,终于复诊完了。

回来时,我来到路边的小摊前,看着那一包包豆奶正躺在柜台上,向我招手呢。我的手慢慢地向口袋里摸去,正当我摸到了口袋时,我就吓了一跳。真是"不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我的钱包不见了。

"妈妈,我的钱包掉了。"我立马向妈妈汇报了实情。

妈妈一听,大惊失色,马上让我去找。

我匆匆忙忙地回到医院,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左瞧瞧,右看看。

正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妈妈来了,她忙问我找到没有,我只得哭丧着脸摇摇头。

妈妈看了,也低沉着声音说:"去车上看看吧。"

而我对车上有钱包是毫无希望的,因为我在医院曾经摸过口袋了,那时钱包还在。这下我只希望在医院中有位病人或医生手中正抓着我的钱包。可是没有,我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来到路上,沉闷闷的气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更要命的是妈妈还在后面骂个不停。在我心里只有一句话:"妈妈,我求求你别骂了。我好烦哪!你再骂也骂不回钱包来。"可是我不敢,这只会使妈妈的话更多。天上的太阳好像也明白我的心情,悄悄地躲进云层里去了。

来到车边,我看到原来我坐的座位上已经有一位女士了,便更加的失望了。妈妈把门打开,突然,我的眼前一亮,我的绿色钱包正躺在车门底下……

 

(题目取得不是很好,太平淡。原用“虚惊一场”,泄露了底,也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