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概述

 太阳当空照917 2017-06-30

一、概述

  1.公元前8 世纪至前3 世纪的世界历史与宗教

  世界古代中期各文明地区普遍进入了铁器时代,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国均先后步入奴隶制社会,或由列国发展为奴隶制的统一王国和帝国,而中国则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在此社会转变时期,作为社会特殊意识形态的宗教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有的宗教受到了批判与改造,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宗教。

  欧洲地区的希腊半岛,从公元前8 世纪开始,陆续建立了200 余个奴隶制城邦国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泛希腊宗教与各城邦的国家宗教,于古典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公元前6 世纪末,在意大利半岛出现了罗马共和国,其宗教信仰初为三主神,后为十二主神的多神教。在西亚地区,公元前7 世纪末叶伊朗高原的米底人和巴比伦人联合灭亡了亚述帝国。公元前6 世纪波斯帝国兴起,取代了米底王国,统一了伊朗高原,又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城、咸海南岸的中亚地区以及埃及,还占领了印度河流域的西部地区。波斯帝国的出现,将希腊以西至古代印度西北部的广大文明地区连成一片,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在宗教方面,它出现了具有向世界宗教发展趋势的琐罗亚斯德教。西亚的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复国后,于公元前5 世纪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信仰唯一神的犹太教。它对后来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具有重大影响。南亚次大陆在公元前6 世纪至公元前4 世纪是从列国时代向统一王国的转变时期,思想界出现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学术争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佛教与耆那教。佛教是最早的世界宗教,在孔雀帝国(约公元前324 ~前187 年)时期臻于鼎盛,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中亚、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至深。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中国,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渐过渡至封建社会,在此社会转变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先秦诸子均提出了各自的宗教观,传统的周代国家宗教受到了批判与冲击。但经过改造后,以" " 为最高神的天神、地祗、人鬼系统的国家宗教,仍得以延续。道家与阴阳家的学说为后世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料。本时期,由于各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不一,所以在宗教发展史上也出现了不平衡性。

  2.宗教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国家宗教的特征

  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3 世纪世界诸文明地区的历史,除中国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外,其它国家均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种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宗教方面具有明显的反映。当时的各奴隶制国家,仅依其政权形式而言,其发展顺序是邦国、王国、帝国。邦国,即城市国家,小国寡民,一城一邦,是国家产生后的最初政权形式。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各城邦之间的争霸,进而产生地区性的王国。此后,伴随奴隶制的发展,交通能力的增强与眼界的扩大,各霸国经过武力征战,建立了本地区或跨地区的奴隶制帝国,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印度的孔雀帝国。由于古代世界各地理区域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在同一时期内,因地区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政权形式并不一致。这种情况反映在宗教领域则表现为多种宗教形式并存,从教义、教制到礼仪均各有特点,对神的观念、类型与彼岸世界的理解亦有所异。这需要我们作认真的比较研究。然而,本时期的宗教也有其共性,即其宗教信仰的主体,除佛教外,均属于国家宗教或民族宗教的发展阶段。其共同点如下。

  第一,国家宗教所崇奉的主神、最高神或唯一神均是本国、本民族的保护神。从宗教信仰上肯定了神与王及王族的血缘关系或者王权神授。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 ~前485 年)自称为" 众王之王" " 按照阿胡拉.马兹达的旨意,我是国王,阿胡拉.马兹达给我的王国".(见《贝希斯敦铭文》)。中国的国王则称为天子。

  第二,国家宗教或民族宗教的神灵具有排他性,仅保护本民族的成员,属于全民的信仰,如希腊、罗马城邦宗教均如此,而且它还禁止其它民族参加,如犹太教的礼仪仅吸收本民族成员参加。印度雅利安人的民族宗教婆罗门教更有严格的规定: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罗或奴隶、贱民如偷听念经将在其耳中灌蜡,偷念经则被割去舌头。国家宗教或民族宗教在本民族中是全民的信仰,亦不向外族传教;在多民族的王国中,国家宗教是统治民族的,并向被统治民族扩散,如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

  第三,国家宗教均出现了以宗教教职为专业的神职人员。他们或参与神庙管理,或主持祭礼和掌握巫术。但在不同地区与国家,其职能与地位有所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在政权高于教权的国家里,他们或担任宗教官员,或由选举产生。其职能为管理神庙,操办祭祀活动以及主持巫术或占卜,但不能担任国家宗教祭祀的主持人,此项职能属于君主。如中国和希腊等国,主祭者为天子或城邦首席官员。他们无宗教特权,仅是掌握宗教方面的知识,一般认为其活动能影响或探知神意。第二种,在政教合一的国家里,教权与政权合为一体,祭司既是宗教贵族,又是掌握政权者,如公元前5 世纪后的犹太国,祭司贵族撒都该人即属此类型。第三种,教权高于政权的国家与前者不同,其宗教贵族为最高等级。如佛教产生以前的古代印度,宗教贵族婆罗门的地位高于国王所属的刹帝利等级,他们不仅垄断宗教特权,而且参与并操纵政治,婆罗门教的《吠陀经》规定:100 岁的刹帝利见到5 岁的婆罗门,应象儿子见到父亲一样,为其让路。

  第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重献祭、礼仪,节日繁多,这是国家宗教或民族宗教的共同特征。重要宗教活动均由君王亲自主持。中国的周天子把祭祀最高神" " 垄断为自己的特权,仅此一项即有三种形式:郊祭,封禅,庙祭。希腊各城邦对主神的祭祀活动均由国王或执政官主持。至于国家发生战争,出现自然怪异现象,水旱灾害等,各国均需举行祭祀,并占卜以探神意,祈福避祸。而每次祭祀必对神祇有所奉献,重要祭祀需有牛、羊燔祭或三牲:牛、羊、猪。当时人们认为奉献祭物之多寡表明信仰虔诚之程度。节日多且冗长亦为国家宗教的特点之一。古希腊各城邦的宗教节日多达300 余个,一般为一天,多者两三天,最长者达7 天。本时期,各民族成员除参加全民的宗教礼仪外,每个家庭还有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以及家庭成员的每件重大事项的祭祀礼仪。以古印度雅利安人的民族宗教为例,他们认为祭祀万能,祭祀活动贯穿人的一生。一个雅利安人从其被受孕怀胎至结婚前,应举行的祭祀多达12种。重献祭礼仪,轻信仰,是国家宗教或民族宗教不同于世界宗教的特征之一。

  下面我们将自西向东,分述本时期的各国的宗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