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古中国的宗教

 太阳当空照917 2017-06-30

 七、古中国的宗教

  帝令雨足年。

  今二月帝不令雨。

  ——摘自《殷虚书契前编》

  周公朝至于洛,……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摘自《尚书.召诰》

  1.社会历史范围

  19872月,考古学家在中国云南元谋地区挖掘出古人类牙齿化石 41 枚,距今约 250万年,被命名为" 东方人".19271966 年,人们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中多次挖掘出古人类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生产工具等,史称" 中国猿人" " 北京猿人" ,距今 50 万年。

  约公元前 21 世纪中原地区的居民率先进入阶级社会。由此开始,相继建立了夏、商、西周 3个王朝,并形成了前后相继又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其中,夏王朝的材料缺乏且零乱,从夏王朝开始到公元前 770年西周灭亡、东周开始,这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东周王朝衰微,诸侯国纷争的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476年)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221年)是封建社会开始。中国古代宗教主要讲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的宗教,旁及春秋时代的宗教思想和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类考古学家发现的" 中国猿人" 属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山顶洞人、河套人属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华夏民族最早是从黄河流域中游一带发展起来的,有人称之为" 黄河文化".相传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是华夏族始祖,实际上他可能是生活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人物,另一位首领人物叫炎帝,中国人往往以" 炎黄子孙" 自称。与炎黄部落联盟互相争斗的另两个强大部落联盟是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他们主要居住地是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其首领人物太昊、少昊、蚩尤、伏羲、女娲等,在传说中也被尊为" 圣人" " " ,有的成了神话中的神。其中女娲,相传曾经" 补天" 使人生活于天地之间,而且人也是由她" 抟黄土为人" ,实则是" 人类之母" 的地母神形象。这些神话传说见诸于文字记载的著作大都是东周以后之人所作,但其历史的渊源可追溯到西周以前或上古时代,大概夏、商、西周三王朝流行着和创造着这些神话传说。

  中国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有尧、舜、禹的传说。这三位人物是同一个部落联盟中不同氏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首领人物,也是与神相联系的" 圣人".他们之间以" 禅让制" 的形式依次被推举为联盟的领导人,到禹时已经具有发号施令的" 国王" 特征。禹死之后,其子启继位,建立夏王朝,形成世袭王权的" 家天下" ,中国正式跨入奴隶制社会。

  2.夏代的宗教

  夏王朝是中国文明史以来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关于它的具体情况还知之不多,有关记载经考证都为夏之后人所写,我们只能根据这些记载和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材料论述这个朝代的宗教。从夏王朝之后的商王朝浓厚的宗教气氛来说,该王朝一定有引发后人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如天有意志,可降吉凶祸福于人,以及祭祀和占卜。因为所有文化都有继承性,宗教文化也不可能例外,夏商西周三王朝的宗教文化是依次承继和依次改造制作的。

  (1)天是百神之长

  夏的开国国王叫启,启的父亲是禹,禹因治水有功当了黄河中游一个叫黄帝部落联盟的首领。实际上从禹开始已经大大加强了" " 的权力,为启建立专制的奴隶制国家奠定了基础。

  夏代崇信天命。他们讲的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天,是作为" 百神之长" 的天。即是说天不仅是天神的总称,而且是众神之首的神。当时,禹和启都以" 天命与之" 的代天行命身份征伐不服从管理的氏族部落。在禹的时期有一个叫有苗的氏族部落反对禹,禹召集其他氏族部落的人,说要率领他们对有苗" 用天之罚" ;启称王的时候遭到了有扈氏部落的反对,启要征伐,说自己下的" 剿绝其命" 来自天,他不过是实现了天的意志(" 惟恭行天之罪")。

  禹和启的意思是他们征伐别人是天命使之,别人受到惩处是天的意思,自己的行为是奉天命而行之。西周时期有人在总结夏王朝得失时说" 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以上引文均见《尚书》" 甘誓" " 立政" 篇)即是说夏王朝之所以统治数百年之久是因为他们遵循天之命令,之所以后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讲德。据夏王朝以后的古文献记载,禹时就" 致孝乎鬼神" (《论语》);启时对有扈氏部落的征伐是" 用命尝于祖" (《尚书》);夏人祭黄帝、颛顼、鲧、禹,认为这些人物是他们的祖先(《礼记》);相传颛顼是位" 依鬼神" 搞祭祀的人物(《史记》)。

  这些记载可能有后人的附会,但大体反映出夏代是多神多鬼,敬拜祖先、信奉" " 意,以" " 为百神之长,国王是" " 在人间的代表,王命即天命。

  (2)事鬼神、造神物、祭祖先

  据《尚书》、《史记》等有关的古籍记载,夏王朝有祭鬼神、搞占卜等活动。《史记》说"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孔甲是夏王朝的第 13 位国王,"好方鬼神" 之术肯定不是始于孔甲;桀为夏王朝最后一个暴虐的国王,相传有位叫终古的太史令(史官、巫官)曾向桀" 出其图法" (已失传,可能是占卜或观象的图解)求桀改弦更张,不要再施暴政,否则按图所表示的夏将亡,桀不听,终古投奔商汤。夏有占卜,考古挖掘出一些文物说明夏代大概主要的是骨卜,多为动物骨。据《礼记.檀弓上》说:" 夏后氏尚黑,大事歙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 这里讲的崇尚什么颜色,大事与戎事(即国中主要活动和战争)用什么东西是讨吉利之事,当属巫术之类。

  夏代有特殊的墓葬方式。据《礼记》记载,在夏之前的有虞氏部落以瓦棺埋葬死者,之后的商代人是用棺槨,夏以堲周的方式处理尸身。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种方式的具体情况,可能是在尸身周围置放器物的一种埋葬方式,但这说明他们可能有了来世观念。如果联系到夏的鬼的观念,这种方式也是事鬼魂。

  夏王朝处于青铜时代,曾经铸神鼎。据《左传.宣公 3年》记载:夏强大时曾" 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之神祇."该鼎相传为神器,后为商周推崇,夏也许只把它看作权力的象征,但联系到国王以" 天命与之" 自居,他们造的鼎应有神圣之意。

  夏代祭祖先,夏族对禹、鲧(禹之父亲),以及上推到颛顼,再推及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说颛顼是黄帝之孙,名高阳氏,是传说中的人物)

  等四位人物,进行祭祀。他们自认是颛顼后代,在祭鲧时要到郊外作郊祭,在祭禹时在家内作家祭,对颛顼和黄帝大概是郊祭,可能规模大一些。

  这些记载虽然出于后人,但基本线索是可信的,其记载中的祭祀、墓葬及其它也不会都是后人编造的。

  3.商代的宗教

  商原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氏族部落,祖先契曾助禹治水,后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县),在夏王朝末年逐渐强大,到了汤为国王时期,汤出兵灭夏,建立了一个以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庞大王国。它的文字为甲骨文。因商的第 19 位王盘庚把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在盘庚以前有 4次迁都,这是第 5次)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又称" 殷商时代".商的宗教观念是把至高无上的天称为" " " 上帝" ,把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同时又奉行祖先神,崇拜祖先十分虔诚。他们遇事往往以占卜的形式求告" " 和祖先的意志,具有二元神崇拜的倾向。

  (1)神权政权合一

  商代的宗教组织与国家政权合而为一,不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强大的僧侣集团。它有三个层次分明的方面:第一个层次是国王本人,他拥有行政的和宗教的绝对权力。首先,他把自己的祖先推到" 天帝" 身旁,说自己的政权是" 天帝"给的。《诗经.商颂》说,"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这即为古中国人讲的"君权神授" ,国王自然就是神的人间代表;其次,他把自己的行为推到" 天命"神意,说违犯者就有灾难。国王盘庚告诫反对他迁都的臣民,说上天降灾难,先王不敢恋旧都,现在不降大灾,非迁都不可,谁反对迁都就要受惩罚。第二个层次是由国王任命的职掌宗教事务的官吏,称太史、史官、祝官。他们首先是官,不同于僧侣,其次又行祭祀、占卜,干着僧侣们的事情,所以虽可解释一些现象,但并没有最后决定权。国王是通过他们管理宗教事务,传达神意即国王之意。第三个层次是民间的卜者、巫者、祝者,在国家政权里没有地位。甲骨文里" "为一个跪在祭坛前面的字形," " 一般指行法术、巫术能够为人消灾解难之人。殷商时期" " 可能指在政权中有官职的祭司,主要是祈祷、占卜," " 可能指没有官职而行法术、巫术之人,不过他们都是通神意,知征兆的人,而且一人既是祝者又是巫者的情况也会存在。当时,商代国王不仅听别人传达神意,而且自己也搞占卜,他对" " " " 有生杀之权。政权中的宗教官吏服务于国王,自己并没有一个独立活动的庙宇场所,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特殊权力的集团。

  (2)家庙、祭祀及人祭

  商代只有家族庙和临时性的神坛,可能没有专门供奉神灵的庙宇。祭祀可分为天地祭和祖先亡灵祭,主要是祭天祭祖先。在家庙中,内设祖先和死者亡灵的牌位,可能还没有画像或塑像,祖先与" 天帝" 相联,祭祖先和祭天相联。" " 可能为主宰神或神的总称,大概这是个较模糊的观念,不设神像。祭祀有一定日期、程序,遇事也可以随时祭,求祖先和" 上天" 的保佑。大概在固定日期里十分隆重,可惜这方面的史料欠缺。祭祀时,祭祖宗是在家庙中进行,祭天是在城外进行,后者叫郊祀。郊祀是在野外选一块地方,设置高台,在这神坛上祭天。祭祀分等级,郊祀可能是王一类人物的专利。商王、大臣、诸侯们在祭祀时,由" " 负责具体事务,自己祷告" " 和祖先的佑助,奴隶们没有自己的家庙,一般百姓大概是自己在家内祭。祭品有植物类、动物类和活人。我们至今还不知他们祭祀的具体形式,只知他们曾以活人祭天、神灵、祖先和死者亡灵。

  人祭的形式在商代以前就应该存在,因为在上古时代有许多地区的原始民族都有此风俗,不可能源于商代。在商以后,两周也有人祭,秦汉以后才逐渐消失。商代的人祭有两种情况:

  一是人牲。在祭祀时杀死一个或几个活人,以此供奉神灵和祖先,求告神助。开始的对象可能是战俘,后来也有奴隶和其他人。杀死战俘可能主要是在战争的起始与结束,以此表示自己的能力和神灵佑助;杀死奴隶表示祈求主人财富增加,可能是在奴隶制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在商代的卜辞中,以活人为祭品与以牛羊豕等牲畜为祭品的记载基本一样,当时奴隶与战俘同牲畜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是人殉。在埋藏死者时以活人作为随葬物品的葬礼形式。主人的尸身以棺槨安置在墓穴里,作为随葬品的活人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有的跪形,有的站立守卫形。人殉的对象大都是同主人有过联系的人物,做仆役的奴隶及妻妾、侍卫亲信、陪臣等等,男女老少都有。已发现的商代王陵、王族与大臣的墓穴和贵族的坟墓,都有人数不等的活人随葬,有的王陵多达 300 -400 人。据统计,殷虚侯家庄 1001 号墓殉人总数达 400人,武官村大墓群的南侧发现主人旁边有200 个祭祀坑,共有 1200 具尸骨,都是几个主人墓的随葬物。

  以活人作为随葬品不仅是权势的象征,而且也是宗教意识的表现。他们认为人死以后仍会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主人死后仍要享用奴仆。殉人过程有一定规定程序,殷虚侯家庄的王陵是,陵寝门旁或门前开几个小坑,埋人守卫,卫者均站像,有戈、盾、狗等随葬物置放;墓内厢房后面有长方坑,殉人的数目较多,大都被砍头,有牛羊兽作为随葬物,杂埋其间;正房之前为四列葬坑,有儿童和觚爵车舆等,五列葬坑有 20 人骨架,两人跪顶鼎、献等 8种器具,5 人有刀、戈等器具。这样,商代的人殉墓就给死者准备了一个供应有序,使用有物,征伐有人的另一个世界。

  (3)占卜

  殷高时代盛行占卜,遇事以占卜问吉凶,国中大事情,如战争的征伐,都城的迁移,自然界的变化,灾害和丰收,颁布法令等等,无不进行占卜。

  商代流行以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并记载占卜的结果,史称甲骨文。不过,甲骨文还记载国家的政事、自然界的变化等,但主要是记占卜的结果,故甲骨文又称为卜辞,它是中国现在知道的最早文字。商代末期已经出现铜器铭文,但主要是甲骨文。

  占卜的方式是取乌龟的骨壳或动物的胛骨,弄干净后在上面凿几个凹糟,之后用火烧烤,龟甲或骨块上出现裂痕,根据颜色和长短不一的裂纹来判断吉凶。这个风俗可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里就出现了,到了商代就达到了全盛时期,商灭亡后甲骨占逐渐衰微。商代把进行这个工作的人称为" 卜人" ,具有宗教专业性质。卜人的职责有三:一是讯问占人所问何事;二是主持占卜仪式;三是解释占卜的结果并负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的缘由和结果。由于占卜的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当时可能是有主卜者,还有副卜者,为几位卜者共同完成;若是国王占卜,还有朝庭史官记录整个占卜过程。

  商代除用龟甲兽骨占以外,还用蓍草占,商亡后,蓍草占渐代替了甲骨占,在商代主要是甲骨占,特别是王室,可能在民间还是流行蓍草占。

  占卜实际上是一种宗教行为、巫术活动。首先他们认为甲骨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寄托着神灵的意志,此时商代人是把龟甲兽骨看作神秘之物;其次是" 卜者" ,被人视为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他们有超人的能力,可向问卜者传达神意," 卜者" " 巫者" 为一类人物;最后是以卜者的解释定吉凶祸福,信奉神明的" 预兆".

  4.西周的宗教

  西周源于陕甘地区渭河中游的一个氏族部落,在商代是一个地区性王国。在商朝末年,他开始强大,先是周文王在尊商旗号下讨伐周边小国,后是周武王举兵灭商,在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周王朝。

  公元前 771年周平王被迫迁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以后的历史为东周,以前为西周。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东周是列国争霸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

  西周的宗教承袭商代,同时又对商代的宗教进行了改造,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 " 的看法。他们都认为" " 是有意志的,有人格的,以" " 为最高主宰," 天命不可违" ,但周王朝认为要"以德配天" " " 也是天的要求,天只帮助有德之人。

  (1)天命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西周权力结构的特点,宗室是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西周统一全国以后,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家族成员和外姓有功之人,这些人建立藩国邑地,称为诸侯国。受封之诸侯国有 71 个,其中,国王亲属占 53 个。国王为各诸侯的" 共主" ,各诸侯国听命于周王。周王的王室为大宗,诸侯王的王室为小宗,而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又为大宗,受诸侯王分封的诸庶子又有自己的更小封土,又是小宗。按周朝的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他的宗室即是大宗,庶子不能继承王位,称之为士,其宗室是小宗。每个宗室内部是以长子为主干的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分属这个宗室的庶人、奴隶受其奴役,没有血缘关系,同姓宗室之间有旁系的血缘关系。周王朝就是通过这种宗法制度进行统治的。

  周朝的宗法制度是天命宗法制度。首先,周朝的国王以" " 之子自居,臣属以" 天子" 称之,王权是受命于天。周代的文献材料多次讲到" 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大孟鼎铭文》)等类似的思想,把周文王、周武王看作有德之王,所以打败了商纣王,这是天命使之。按此说法,周王就成了受天之托主宰人间一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下出。" (《论语.季氏》)周王作为" 天子" ,当然就有权分封诸侯;其次,国王家族的始祖相传是弃,姬姓,与谷神稷为同一个人,又从弃推到传说中的黄帝之曾孙帝喾,也是位神异人物,并创造了姜嫄践巨人迹生弃的神话。这样就把国王家族成员神圣化;第三,西周王朝制《周礼》(相传为周公所作),这是一部刑律,保障了周朝以天命自居的上下尊卑的宗法规定。

  (2)宗庙制度

  宗庙指各宗室供祖宗之庙,西周王朝可能只有宗庙而没有神庙,宗庙制度指建庙和祭祀的一系列制度。

  有两种人没有宗庙,一是奴隶,二是庶人。庶人可能指" 持手而食" 的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完成主人分给的小块田地的劳动,用以养家糊口,向主人交纳贡物,而主人可随时收回田地。西周的庶人无姓,只在采邑里有相对永久性的住处,按照规定不能有宗庙。在西周,能建宗庙的人只有士以上的人,庶人、工匠等都没有资格建宗庙,但有自己家庭的墓地,强于奴隶。

  宗庙的大小多少在西周都有严格的规定。据《礼记.王制》说,"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昭指周昭王、穆指周穆王,这个规定肯定是周穆王死后的规定,说明宗庙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祭祖的方式都有严格等级限制。宗庙一方面是敬拜祖宗的恩泽,另一方面也有祈求祖宗保佑自己不要丢掉地盘的意思。他们之所以分为等级,完全是为显示各自的地位高下,体现尊卑有序。

  西周的宗庙制度是把" 敬天" 和祭祖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周王朝开创者周文王是位受天命的人物,半人半神,为" 大宗" 之庙必供奉的对象;其次,祖宗亡灵皆有神性能保佑宗室兴旺。所以,祭祖中包含着敬天,谨遵祖命即是谨遵天命。

  (3)祭祀制度

  向祖宗和神灵表示敬拜,祈祷他们去灾降福,让社稷永远牢固,这是祭祀的基本目的。西周是多神教,山川河流有山神、河神、农作物有谷神稷,天上有"四方神" " 五方神" ,地上有土地神,地下有冥神,以及游荡于人间和山林的鬼怪。除此以外,还有祖先的亡灵,至于亡灵是神是鬼,他们并不深究,周王室的先祖亡灵一是文王、二是武王,依次排到父辈亡灵;还有" 圣人" ,周朝的圣人是指传说中的如黄帝一类的人物,是半神半人的性质,多与祖先相联系的。这些方面都要求祭祀,每种祭祀都有特定的要求和程序,从而形成祭祀制度。

  西周的祭祀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祭祖先,第二类是祭社稷,第三类是祭天地。其中,周王室的祖先指从文王以来的历代国王的亡灵,诸侯王室和士大夫的祖先指自己的父辈、祖辈之灵;天地既指笼统的人格化的天与地,又指从自然物中抽象出来的具体神,如山川河流等诸神;社稷是指国家、江山的保护神。关于社稷的情况至今还没有弄得太清楚,一说" " 是土地神,即保护一方平安的神灵;" " 是周人的始祖弃,弃号为" 后稷" ,相传为谷神、农业神,按这种看法应该是两尊神,西周人应是以这两尊神为保护神。

  作为统一的农业国,这个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一说社稷是国家概念的另一种表示,不具有神的意思,周王朝的保护神就是祖先神和有意志的天,除祖先与天地之神外没有一个或两个社稷神。这两种看法还有待于考查。西周时期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社稷庙,他们是向" " 和祖先祈求社稷永固,地点是在宗庙中和郊外举行仪式," 社主" 可能不是指那一位天神,而是指土地神社。

  西周的祭祀方式和内容有极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礼记.曲礼》记载:"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偏。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偏。大夫祭五祀,岁偏。士祭其先。" 《礼记》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不过自东周以来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路诸侯国已经不遵守周礼的约束,《礼记》中的有祭祀内容的规定应是西周时的规定。其中的" 四方" 为东南西北四方神,西周时尊四方神," 五方神" 可能是后来的,每方皆有" " 有佐神," " 为神的头;" 五祀" 为门、户、井、灶、中霤等五位神。相传其规定" " 这个阶层的人在一年终了只祭祖先," 大夫" 阶层为五祀," 诸侯" 阶层不能祭天地只能祭社稷," 天子" 职掌祭天地的专有权,在这里等级森严,不可逾越一步。东周刚开始,诸侯国鲁国的国王曾祭天地,后人指出这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是" 非礼".《荀子.礼论》说到他以前的祭礼制度时,认为是" 郊止乎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 这个看法与《礼记》相同,证明西周人的祭祀是严格等级的,以人的尊卑确定能祭那一方神,形成尊卑有序的祭祀制度。

  西周的祭祀形式与商一样也分为两种,一种郊祀,即在城市郊外选或建造一土丘,名为" 祀天寰丘" ,来祭天祭地。大概祭" 四方神" " 五方神" " ")以及山川河流等自然神都是采取此种方法;一种为家祭。对于" " 以上等级的人在宗庙中祭,对有家室的庶人在家内祭。家祭又分两种,一种是祖先的亡灵,家庙是祭祖先的场所,一种是家庭神,即户神、井神、灶神、中霤神等,在家内祭。

  祭祀的日期既是固定的又是不固定的。固定指一年之内有几个固定日期,如一年终结十二月末等日子是必须举行的;不固定是指遇重大事情,如新国王登基、迁移新都城、战事等皆要祭神祭祖先。西周时代每一年有三大节日:(1)春社,进行" 祈谷" 祭祀,求丰收;(2)秋社,庆丰收,向神和祖先" 报功" ;(3)蜡月祭,每年十二月末,欢庆过去了的一年,衷心祈求来年为丰收之年。春秋时代的人氏子贡说这一天" 一国之人皆若狂" ,大概春社、秋社和腊月是举国上下的节日,也是从" 天子" " " 祭天地、祭祖先和祭各种神祇的固定日期。相传在这三大节日里庶人可以吃到一点酒肉,人们集中在固定地方,酒肉及其它食品均分给每个在社之人,先祭神和祖先,然后尽情喝酒吃肉,经常是大醉而归家,所以有举国皆狂的情形。

  祭祀过程中可能没有专门化的祈祷文,但一定有祭者发自心愿的祷告,对于国王来说这种祷告也是向臣民和诸侯们的告诫。西周的青铜铭文有许多这种性质的告诫文。周成王在向洛邑迁都的前夕,先到天子的宗庙里进行" 福祭" ,然后把家族后生们召集到宗庙里,告诫他们必须建立新的功劳,效忠于他,才能继续有自己的宗庙,等成王的" 诰训" 结束后,又给予赏赐。

  祭祀的供品除植物类和动物类外,西周也有人祭,但已不如商代盛行,大概这个时期已经用杀死牛羊等活的动物替代,但商代人殉的遗俗仍然存在,只是此时以活人祭祀死者亡灵的形式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规模也不如商代。西周人用活牲畜祭祀,其数目之多是非常惊人的。据《尚书.周书》说,用了 504头大牲畜祭" " 和谷神稷,用了 2701 头小牲羊豕祭百神。这个数字是否确实,现在还无从考查验证,但即使打了折扣也十分惊人。文献材料未发现西周时代以战俘或奴隶等活人作为祭祀的供品,但在西周的墓葬遗址里发现有以活人为随葬品的零星材料,如河南濬县辛村的西周墓有一御夫,两手背缚、俯身,置于马车旁边;另一墓也有一人,身份不明,屈肢,与犬同葬一起,可能是牧犬人,大概这是让死者继续使用他们。

  (4)占卜与《易经》

  西周承袭了商代的占卜术,遇事问卜,卜有卜者和卜辞,所不同的是商代占卜主要用龟甲兽骨,也用蓍草,西周的占卜主要用蓍草,也有用骨块的,大概殷商与西周之际,有一段是二者并用时代,后以蓍草占卜得以普及。西周的占卜术及其内容主要表现在《易经》这部著作里。

  《易经》即《周易》。现在流传的《周易》一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叫做《易经》;一部分是由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组成的《易传》,是解说" " 的文字。研究者认为在汉王朝以前" " " " 是各自分开的,并且他们都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应是历代逐渐编辑而成,其中" " 是西周以后,而" " 大约编于殷周之际或稍后,基本上反映了西周以来的占卜宗教观念,通常又称《周易》。

  《易经》是一部占筮用书。相传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伏羲氏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西周王朝奠基人周文王重卦,由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辞,为" 三圣秘籍".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是" 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伏羲时代是传说中渔猎时代,当时即使有占卜之术也是极简单的,不可能作八卦;周文王时代人们极迷信占筮之术,并且已经积累了占卜之术的经验,所以此时有人(包括周文王、周公在内)

  汇集整理为书是有可能的。

  《易经》中的" " 是简易、变易的意思;" " 指占卜未来的吉凶祸福方式;卦象指卦的图象;卦名指卦的名称;卦辞指整个卦象的解说;每一卦的象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父,爻辞是爻的解说。它的两个最基本图形,一为长道"-" ,称之阳爻;一为两短道" ——" ,称之阴爻。这两个符号的来源及其意思,研究者还不十分清楚,一说为男姓的性器官和女性的性器官的象征,来源于生殖崇拜。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自然现象与自然力量的象征。有一点应该肯定,这两种符号及其所用的蓍草棍都被认为是神奇的东西,都同宗教性质的崇拜相联系。

  由"-" " ——" 组成八种基本图形,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八卦。这八种图形依次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其中乾卦为天,坤卦为地,是父母,其它六卦为" 六子" ,是乾坤二卦重合变形而成的。流传下来的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其内部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也许是后人的附会,也许西周时代的人就是这样看,还有待考证。

  《易经》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迭演变而成的。如乾卦为■、坤卦为■、屯卦为■等卦象。每卦为六爻,一爻叫初爻,依次叫二、三、四、五、六,第六爻叫上六。因"-" 属阳," ——" 属阴,根据各卦的不同情况一爻又称初六、初九,六爻又称上六、上九。卦辞大体讲此卦在总体上是吉是凶是利,爻辞大体讲应该如何采取避凶求吉。其中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概括以及历史事件,含有变易的思想,特别是物极必反的观念十分突出。在爻辞中,无论这个卦是吉还是不吉,适合所问之事还是不适合,其爻辞总有多方考虑,这一爻可能不利,另一爻就会给人以希望,让人注意什么事情,所以卦辞和爻辞实际上又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以乾卦■为例。卦辞为" 元亨,利贞" ,即此卦为元始亨通,利于问卜。爻辞中,第一爻(" 初九")为" 潜龙勿用" ,即神奇动物" " 处于潜伏期,不可采取行动;第二爻(" 九二"" " 出现在田野上,有利于去见高位之人,即见官陈述自己的意见;第三爻(" 九三")君子经常是白天勤勉工作,晚上警惕,虽然有危险之事,但对自己不会有灾害降临;第四爻(" 九四"" " 跳到深水里,表示没有灾害;第五爻(" 九五"" " 飞跃上天,表示迟一点去见位高之人,会有好处;第六爻(" 上九"" " 飞到极高,表示物极必反,不要做什么过头之事,否则会有凶;" 用九" 为群" " 盘在一起,不见其首,表示吉。该卦的卦辞是说占到此卦说明人在这个时候有利于作占卜的事情,基本上属于吉卦(因占卜的动作在时间上有吉有凶,有时候不利于搞占卜之事);该卦的爻辞以神奇动物" " 的表现说明人干事情的程度,让人不要把事情作过分。其它的卦也大致如此。

  关于《易经》历来有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和争论。有人强调它的物极必反思想和由一到二、由二到一的推演方式,有人强调它的天命神学观念。就《易经》的思想来说,它的信念是:其一,相信由蓍草按一定顺序摆出的卦象含有" 天命"的预示(即神的预示),这是信奉在人事之外有主宰者,人不能违背只能遵守;其二,相信人事的变化会影响到" " (即神)降吉凶祸福,这是信奉人事天道相互感应学说;其三,相信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是" " 意(即神意)的结果,这是信奉神秘的必然性;其四,不仅给蓍草赋予灵性,而且把各种自然现象也赋予神性。因此,《易经》一书虽有生活经验的提炼,如物极必反的思想,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占筮之书。

  (5)五行说与《洪范》

  " 五行"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是说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构成万物。" 五行说"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推断起来应该源于西周时期并是西周神学思想的一部分。西周末年有位太史官叫史伯(一说就是伯阳父),他在论述五行说时,第一把" " 搬了出来,认为"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西周末代之王不知" " 是以金木水火土" 杂以成百物" ,只知听好邪幼稚之人的意见,"" 要夺取智慧,西周不能不灭亡;第二把" 先王" 搬了出来,认为先王知" 杂以成百物" 的道理,建成" 九纪" 德性、百官的统属、定出品位等,所以才有广大的土地与和谐的生活。这两点,一是不否认" " 的意志性,二是不否认祖先之德,与西周开始的" 以德配天" 宗教观念基本一致,区别只是把" 五行" 的关系看作天的要求和祖先们的行为准则。史伯曾在西周灭亡以后同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讨论西周为什么灭亡,他是从" 五行" 的变化征兆说起的,讲的是以自然现象感应人事,以人事感应自然现象,宣传相互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

  把" 五行说" 纳入宗教神学范围突出表现在《洪范》这部著作里。《洪范》与《易经》一样,其中也有合理的思想,如关于水、火、木、金、土相互作用的看法,但基本上属神学著作,有一整套神学理论体系。《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史记.周本纪》说,它是周武王同商朝遗老讨论天道和人事关系的一部书。按传统之说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今人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里采用传统一说。

  《洪范》的特点是把天命、自然界变化与人事结合起来。据它说,社会秩序是天安排的,违背天意就会引起天的震怒,而天的意愿通过自然物的变化表现出来,所以自然的变化预示人事的变化。" " 把洪范九畴赐给了禹,使世界有了秩序," 九畴" 即九种天道和人道的行为秩序。第一项为" 五行" ,即水、火、木、金、土的物质形态的秩序,它们各有顺序性的作用和变化,如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草、土爰稼穑,人不可违背;之后的五项为人事,讲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再后三项为事感应,即" 穑疑" 是讲占筮," 庶征" 是讲君主是否有德对自然界变化的影响," 五福" 是讲人的福气和六种灾难的威胁。这样,《洪范》就建构了一整套天道与人事相统一的神学理论体系。

  《洪范》的占验吉凶祸福的思想是西周宗教理论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的" 五行说" 被后人抽出来论述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相互作用形成万物,为万物之本,这是无神论思想,但这是《洪范》作者所没有想到的。

  (6)《诗经》的天命论思想

  约公元前 6世纪以前诗歌总集《诗经》的神学思想较为特殊。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周易》、《尚书》对人间之上的" 上帝" " " 十分敬拜,唯恐违背帝、天的意志,可是《诗经》里不仅有对暴君、贵族的控诉,而且有对帝、天的怨恨。如《小雅.节南山》说," 昊天不庸" (即" 老天爷不公平")、" 昊天不惠" (即" 天不仁慈")、" 弗躬弗亲" (即" 啥事你都不动手")、" 不吊昊天" (即" 不做好事的天")等。对" " 的不恭、不敬,甚至于批评和指责,散见于《诗经.小雅》。经研究,对天的怨恨是殷商百姓口气,对天的歌颂赞美是贵族们的口气,《诗经》的作者群有贵族,也有百姓,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作品。它承认天是有意志的、有主宰力量的,是既可司恶又可司善的,自然现象的变化是天意的征兆,天道管着人道,人道影响着天意。不过,它强调天命" 靡常" ,应该以德配天命,这是它的突出特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为民间流行的乐调、" " 为西周朝廷之音," " 为宗庙祭祀的乐调。从总体上来说,它体现了西周人对祖先、意志" " 的歌颂,以及天人之间互相感应的思想。

  5.夏、商、西周的天命宗教

  (1)天命宗教的特点和演化

  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宗教是天命宗教。它始于夏王朝天为" 百神之主" ,经殷商" 天命与之" ,到西周" 以德配天" ,形成具有特色的天命论宗教。

  夏代文献资料待考证,商代出土了甲骨文,称之为殷虚文字,是极简单的卜辞;周王朝有金文,有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初到春秋末期(约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6世纪)之间的社会状况;古代夏商西周史料汇编里有一部《书经》,成书年代不详,其中有后人的,但基本上是商周的思想。

  从这些著作里可以看出天命思想是一条主线,它仿佛是一根骨架支撑着人们的血和肉,当时王朝的兴衰、战争的起因和结局、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无不从天命界说。

  夏、商、周的天命宗教中的" 天命" 与古埃及、古希腊的神意虽在实质上相同,但在形式上有很大差异。后者的" " 有一个拟人的形象,如希腊的宙斯是个有眼耳鼻头身、长发浓须、威严慈祥、手执神杖端坐王座和多妻多子女的人物,而古中国的" " 是浑沌的、模糊的,只说" " 是有意志,可赏罚于人,但没有创造出一个像宙斯那样的人物。

  古中国的" " 是和" " 联在一起,合称为" 天帝" " 上帝".商代《卜辞》中," " 的字形为一个大的头形与一个鞍形,鞍形可能象征大地,头形在上可能象征大地之上的天,说明它宇盖四方;帝在《卜辞》中字形像花蒂,表示辐射四方。二字相合为天帝,这在殷虚甲骨文已经出现,殷商经常以帝、上帝命令如何如何表示意志" " ,不描述天的具体形象。西周时期经常直呼天、上天,说上天的天命天意如何如何。夏代的文献多出于周代,是直呼天。

  天命宗教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天有意志、有选择,能降祸福,它在地之上,管着地上的万物,即" 天命不可违" ,人要谨遵天命、天道;第二,天让国王管理人事,国王的位置和权力是" 天与之" ,是天在人间的代表,违王命即是违天命;第三,国王家族的祖先出自天,商王族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周王族说" 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所以拜祖先即是拜天,敬天祭祖是相统一的;第四,天无形无像,但它是至上神,能够洞察一切、规定一切、主宰万物,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道服从天道。这些特点有一个历史过程。商代上承夏代。

  夏代的统治者说:" 有夏服(受)天命" (《尚书.召诰》)。商灭夏,商王朝的解释是因为"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西周灭商,西周的解释是"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尚书.周书.召诰》)。可见,夏商西周皆从天命去寻找统治的根据。周朝时代的《诗经》多少反映出了一些被压迫者的心愿,他们对天的施惠不均发生怨恨,但也不否认有意志的天命存在。它在讲到西周王朝时说:"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大雅.下武》)意思是周王朝的福禄来自天命,四方诸侯都来祝贺,愿我王的国家千万代,不断出现贤良的辅佐!至于对天的怨恨,是认为" " 有私心而不公平(" 昊天不平"),有不仁慈而给百姓降灾难(" 昊天不惠"),仍然承认人间的灾难也是天命之使然。

  自夏至西周其主导思想虽然都是天命宗教,但西周王朝在总结商王朝灭亡的教训基础上又给天命宗教注入新的内容。西周开国大思想家周公(姬旦,即周公旦,文王之子,约死于公元前 1095 年,生年不详)说:周朝是受了天的使命替代商朝的,因为" 天命靡常" ,天并不是总保佑商王朝。他告诉商朝的俘虏和投降的贵族们" 非我小国,敢戈殷命,惟天不界" (《书经.多士》)。意思是天不佑助你殷王朝," 天所不与" ,我周王朝作为一个小国才推翻了你们。在周公看来," 天惟时求民主" (《书经.多方》),"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左传.泰誓》)。这就是说天是关怀下民,为民作主,天命是可变的。又说"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书经.周书》)," 天命不于常" (《书经.康诰》)。意思是" " 没有亲疏,并不常住在一个地方,天命只给有德行的人以佑护,因此应该" 敬德保民"." " ,在商代甲骨文里已经出现,大致是指道德的含义,当然是指统治者的道德准则。

  周代讲的" " 除了道德的含义外(即统治者的行为准则),还认为" "" " 之所" ".《尚书.康诰》说"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闻于上帝,帝休。" 《毛公鼎铭文》说" 丕显文武,黄天弘氒(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 这里的意思有三:其一,周朝开国先王朝" 明德" ,这是上帝(即" ")知道的;其二," 黄天" (即" 天帝" " 上帝"

  发扬" " 并把德配给周文王、武王;其三,周王的" 有德" " 天与之" ,即是天命。自周公开始,西周的思想家把" 天命" 和人的行为" " 联起来,既赋予" " 宗教意义,即" 天命与之" ,又赋予" 天命" 道德意义,即天有道德的品性。这就叫" 以德受命" " 以德配天" ,使天命有了拟人的道德属性,让人以德" 享天之命".西周的" 以德配天" 的理论从西周初年到末年逐渐演化为"人道" " 天道" " 天人合一" 的观念,这是夏商以来天命宗教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它对后来的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法律诸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夏、商、西周的神祇

  以天命为主导的天命宗教是主神多神教。不过夏、商、西周的宗教信仰中都把祖先亡灵放在保护神的位置加以敬拜,所以他们的天命主神多神教是敬天祭祖相统一的多神教。

  " " 为主神、至高神,他至尊、至大,有主宰一切的能力,这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基本观念。商代的甲骨文、西周时代的青铜铭文都记载着他们所敬拜的主要神灵是天,而不是其他自然体神灵。今人有的研究者说,古文献《尚书》、《诗经》等著作中讲的" 丕显大神" " 明德" 是对太阳神的尊称或颂扬之词,是" 一元的日神信仰" ,这恐怕有待商榷。如果是从字面讲" 丕显" 是指大而显耀光辉," 明明德" 是指" 光明之德" ,但要说就是指太阳神恐怕不确。因为周代的《诗经》是把天、皇天、皇父与太阳、月亮等自然体分开的,后者是指天中的一个具体的自然体。《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说,在十月初一辛卯时辰月亮把太阳吞下去了,所以这一年是凶年,这一方面说明周朝人已经知道了月食这一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太阳神看作是唯一至高神。从《尚书》的" 丕显" 一词前后文来看很难说是太阳神,而" 明德" 是指光大道德之意,也不会是太阳神的尊称,应是指天命之德。

  天命宗教是多神论而不是一神论,它是从上古中国多神教神话传说中演变来的。在多神中尊" " (帝、上帝、天帝等)为最高神,以天命为至高命令,是夏、商、西周统一王朝发展的必然产物。

  古中国的神祇大致有四类:第一类为最高的天神类。其中至高神是" " ,所以称为" ".他有意志和道德属性,具有人格,但夏商西周时代他不是一个有性别、有五官、有年龄的神的形象。《诗经》里以" 昊天" " 上天" " "等,《尚书》里是以" 上帝" " 天帝" " " 等称呼他。其他的大天神有:西王母。神话书《山海经》(成书年代不详,是最早的神话书)的形象为虎齿、豹尾、蓬乱头发插着一支玉胜的人形,是执掌瘟疫和刑罚的神。《穆天子传》(成书年代不详)的形象为彬彬有礼、脉脉多情,曾同西周穆天子相会的女性神。书中说西王母神住在著名的昆仑山,此山为" 百神所在" ,有各种奇珍异物。今人有人考证昆仑山即山东省泰山,根据先秦文献,传说中的黄帝(相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实则是夏代以前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曾在泰山会鬼神(《韩非子.十过》)、休息居住(《庄子.至乐篇》)。

  据研究者所说,泰山既是神住的也是鬼住的地方,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神秘的昆仑山在西汉以后逐渐西迁,而在先秦人心目中是在天地正中。具体的山当然不能西移东迁,这只能是传说中的山。泰山为中国中原一带的大山,有可能昆仑山不是指现在的昆仑山,而是泰山。西王母女神是泰山诸神鬼的主神,先秦文献关于她的神话渊源于夏商周的神话传说,当是西周以前的一位大天神。

  五帝。相传为西周思想家周公所作的《周礼.天官.大宰》有" 祀五帝" 之说。殷商甲骨文有四方神之说。《礼记》是西汉人编辑的书,反映秦汉之际的思想,但其神话性质的传说应早于秦汉,可追朔到商周。根据《礼记.月令》和其它西汉以前的文献," 五帝" 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这些人物皆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氏族部落首领,在这里是作为天神出现的,由人间人物变为天神必经过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其中有夏商周三个朝代宗教观念的演变。这五尊天神各管东、南、中、西、北" 五方" ,称之" 五方神" ,主春、夏、长夏、秋、冬五时。" 五帝" 各有配神,依次为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经考证其中有的是远古氏族部落的首领,有的是氏族部落的图腾,在神话里这" 五佐神" 是各司其职,如勾芒神主生死寿命,等等。

  大概商代只有" 四帝" ,即白、青、黄、赤帝,后到西周演变为" 五帝" ,并与" 四帝" 说同时流行,直到西汉初年才确定为" 五帝" 为天上之" ".女娲。为女神,人头蛇身,相传她有三大功劳,一为用黄土泥巴创造人,二是用五色石补天,三为断鳖足、杀黑龙、止淫水。据说她是伏羲神(" "

  的配偶。今人有人考证说她是月神,同嫦娥为一尊神。不过,让这位功劳显赫的女祸神同向西王母要不死药的嫦娥合为一体,即使有根据也是后来的事情,因为嫦娥奔月的神话是西汉以后见诸文字的,并且是和射日的英雄后羿相联系的,后羿相传是尧舜时代的人物,而女娲是和传说中的伏羲氏相联系的,汉代的画像砖上他们是连体交尾,同是人首蛇身,伏羲氏相传是日神的另一称呼。因此,女娲应是上古时代至夏商周时代的一位大神,是" 人类之母" 神。

  从与夏商周相联系的神话传说来说,他们的最高天神的来源有两种情况:一种由远古氏族部落中有影响的人物演变而来,如" 五方神" " 五佐神" ,女娲神也可能属于这一类,还有曾同炎黄二部落联盟交战的蚩尤,虽战败仍被传说为战神;另一种由对天的神秘化、拟人化而演化为至高神" " (亦" 天帝")。神话中," 五帝" 虽位高但不是所有天神的主宰者,而是各据一方;西王母也是一方神;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也不是众神主宰者。可见,这些神都不能与" " 划等号。《尚书》和《诗经》有时直呼" " " 昊天" " 皇天" ,有时以神代天,直呼神,这时神相当于" ".第二类是次等级的,他们也属于天神,但职掌的范围限于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可是同人的生活更为密切。如风神箕伯、雷神雷公、电神电母、雨神屏翳或毕宿、河神河伯、冯夷等,以及蚕神马头娘、土地神等等,都是一些小神。这些神在先秦文献中有所记载,当应看作基本上是西周前后流传的次神。据《韩非子.十过》中讲,"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风伯进扫,雨师洒道" ,看来在神界没有很高的地位。

  第三类是夏、商、西周三王朝的祖先,其始祖们都有神性,夏族为黄帝之孙颛顼,商的家族为黄帝曾孙帝喾,周族为谷神稷;具体的来源大都追溯到女性神的身上,夏禹的母亲是修,修吞月精受孕而生禹,商族是简狄吞玄鸟卵生契,周族是姜嫄践巨人迹而生弃;其开国的国王大都为受天命的半神人物,他们各自也被后人奉为佑助自己的神灵。

  第四类是鬼。古神话和文献中经常是神鬼并提,神鬼曾在神话里作为黄帝的随从游泰山,西王母可能既管神又管鬼。在初期阶段鬼可能属于次一等的神,后来逐渐使神鬼分开,鬼指人的阴魂,并分为善恶,具有神通。按照神话著作《山海经》说法,幽山是关鬼的地方,这里是烛龙神的领地,这尊神合眼为黑暗,睁眼为光明,鬼生活在不见日的北方。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约公元前 340- 278 年)也说这个地方极寒冷,长年积冰。以此说法,这种鬼是被关在受惩罚的地方,不过西周以前讲的鬼大都指具有特殊力量的人物,实际上经常管人间之事。

夏商周三朝代在天命主宰一切的前提下创造出大小神灵鬼怪,虽然在每位大神之下有许多小神,但有许多小神又是受几位大神共同支配的,形成上天诸神共管的神界。在神界里,除无形无像的" " 主宰万物外,其他的神都不是万物的创造神。他们建家庙,在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中未见专为神建神庙,汉初有" 五帝" 全祠。《史记.封禅书》中说,汉高祖曾问" 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 有人回答是" 四帝" ,有白、青、黄、赤帝之祠,汉高祖说他听说有" 五帝" ,于是又加一个黑帝祠,建" 五帝" 全祠。由此推断,可能秦汉之际人们认为天有" 四帝" " 五帝" ,并建立神祠。大约具体神祇的神庙是在西周以后发展起来的,大大晚于祖宗家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