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drew P. Morrison 译者:黄志慧 羞耻是应该被看作对表现癖/夸大(或者其他的内驱力表现)的防御呢?还是最好理解为一种情感呢? Freud (1895, 1896, 1900, 1905)在这点上是比较模糊的。他认为羞耻是对展现生殖器愿望的压抑,以及对其他性冲动和性变态表现的压抑,认为羞耻具有社会适应意义,指引性能量离开自体,并指向对种族繁衍必须的任务上。 Lowenfeld (1976)关于羞耻在保护社会道德中的潜在功能,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弗洛伊德同时也认为羞耻是“客体”焦虑和社交焦虑的结果,反应了对他人拒绝和不认可的恐惧。
因此,羞耻可以看作是一种防御,一种压抑暴露愿望/内驱力的反应机制。有趣的是,Kohut关于羞耻的观点(见第5章)在很多方面都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似。 Kohut (1971, 1972) 认为羞耻是对他所谓的“垂直分裂”的反应,在“垂直分裂”中,本我处于被过度的夸大压垮的危险中。因此,羞耻预防了被夸大的压垮,这样羞耻就提供了一个防御功能。Levin (1967, 1971)同样也认为,如果羞耻的作用不是保护自体,那么羞耻就是一个信号,通过预期的羞耻焦虑,提醒自我注意未来的羞耻的危险。
尽管,很明显,即使把它当做修正行为、压抑愿望和隐瞒的信号羞耻也是一种痛苦的情感。正如之前所说,Tomkins (1962-63)认为羞耻是一种基本的情感,并会引起它自己一系列的面部表情(见第4章)。许多作者(比如,Piers, 1953;Lynd, 1958; Lewis, 1971; Thrane, 1979) 已经强调了羞耻与内疚之间的关系。我在其他地方已经表明过(Morrison, 1983,1984a, b)羞耻是自恋中心的一种痛苦的情感,羞耻在自恋中的作用,就像内疚在神经症中的作用一样。
这些观点矛盾吗? 或者羞耻同时可以看成是一种痛苦的情感?看作是一种来自潜在的夸大和暴露的危险信号?以及对这些(和其他)现象和内驱力衍生物的防御?我将在第2、7、8章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在结构(冲突-防御)心理学背景下,羞耻可以被完全理解吗?还是必须在一个更宽泛的自体及其缺陷的心理学背景下? 这里便出现了争议,自体心理学是否真的在冲突理论中加入了新的东西,还是只是“换汤不换药”。 的确,羞耻的早期讨论都来自经典自我心理学角度。Piers (1953) 定义羞耻为对自我和理想自我间矛盾的反应,表示没有达到理想自我的目标。对这种矛盾的一种解释是,这是自体和身体某部分与他人的消极比较,这种比较引起了自卑感;这种观点与阿德勒的“器官自卑”之间的联系是很明显的。 Feldman (1962)假定内驱力是“注意的中心”(p. 382); 这个观点与弗洛伊德关于夸大的想法类似。因此,Feldman提出将外部现实看作是引起羞耻反应的本我内驱力冲突的源泉。正如之前提到的,甚至Kohut (1971) 一开始也从冲突模型的角度来理解羞耻,尽管,羞耻并没有被认为是自我没有满足原始理想自我需求的结果,而是被看作是对没有被中和的夸大淹没的自我反应,理想自我充当预防夸大的管理员和保护人。 Wurmser (1981)也认为表现(暴露)内驱力是,他强调的隐藏羞耻的防御性需要(一种反应机制)与病人不爱的羞耻反应之间的关系。Annie Reich(1960)注意到了从夸大到一无是处和抑郁的情感波动,将羞耻和自恋联系起来, 这种更替反应了确诊的自恋患者自尊的大幅度的波动。 Reich认为这些患者用来稳定自尊的客体,引起了对自体及他人理想化和嘲笑的波动。
很明显,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关于羞耻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于结构模型中,但是,我认为,他们的眼界(见识)限制了这些理论框架。对羞耻的一个不同的、更宽泛的理解起源于 Erikson (1950)对独立自主、羞耻和怀疑的详细描述。Lynd(1958)将羞耻和寻求认同联系到一起, Lewis (1971)更进一步主张羞耻反映了整个自体的情感。 因此,考虑到认同和自体是羞耻体验的核心成分,我相信精神分析的重点从结构冲突转移到了自恋问题。的确,对于自恋冲突与内驱力之间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团体内部,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Morrison, 1986a),但是,对于自恋的套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自体”的一些结构是必须的。本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羞耻在自恋现象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烦躁不安的情感。如果这样的话,在内驱力-防御(冲突)理论框架下,羞耻能被很好的解释吗?还是需要分别关注自体及自体的变化?
Kohut (1966)为自恋引入了独立的发展线概念,但是,甚至在1971年,他依然试图在冲突-内驱力理论范围内工作。 然而,在他关于自恋暴怒的文章中(Kohut,1972),他抛弃了内驱力的概念,认为暴怒是自恋受伤的一种反应。我已经意识到, Kohut独特地从过度的夸大和移情失败的角度来理解羞耻,拉近了关系失败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将自我理想(或理想自我)概念并入羞耻和自体心理学中,这个挑战将贯穿本书。然而,我将尽可能展现最近一些关于羞耻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包含了自恋、认同和自体的观点。(比如,Thrane, 1979; Broucek,1982; Kinston, 1983; Morrison, 1983)。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评估在羞耻和自恋的整合中竞争框架的价值:一个冲突-内驱力理论或者涵盖了自体及其变化的理论。另外,我们必须探讨这些理论是互相排斥的,还是可以整合到一起。然后,我们对羞耻的讨论,得出了今天精神分析面临的一个最有趣的核心问题是:内心冲突和自体-缺陷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自《Shame》翻译稿,《Shame》中文版预计将于2018年出版,敬请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