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多彩的儿童生活教学设计[表格式]

 变通致久 2017-07-0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阅读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一篇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一个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还新增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我认为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要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金色的草地》讲述了一位小男孩子无意中发现草地会变颜色,然后开始观察,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并从此和蒲公英成了好朋友的故事。本文语言优美,再现的景色奇特美丽,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教学重点:文章语言美,景色美,文中小男孩“发现”的行为也美。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让学生通过朗读,在读中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通过读课文,与文中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爬天都峰》,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针对课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 frontpage 软件制作了一个相关课件,与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课件中理解,从读课文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情景教学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槐乡的孩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在学习时我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口语训练和练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课时安排:12——14课时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境;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本篇课文是本册课文的首篇课文。本课的生字较多,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字词仍旧是他们的重点。课文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要能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学生处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学习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如何给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本课中讲到了很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些资料,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句段品评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对,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三、分组朗读
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  指名读生字,新词。
2、  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
学生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
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指名交流。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2.第二、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提前了解民族情况。
 
 
 
 
 
 
 
 
 
 
 
 
 
 
 
 
 
 
 
 
 
 
 
 
 
 
 
 
 
教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
 
 
 
 
 
 
 
 
 
巩固生字。
 
 
 
 
熟悉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认真书写生字的能力。
 
 
 
 
 
 
 
 
 
 
 
复习巩固旧知。
 
 
 
 
 
 
 
 
 
 
 
 
 
 
 
 
 
 
通过分段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通过理解课文,对课文的感情诵读,多交流,多想象,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上学校                课上、课下            赞 学校
穿戴不同:绚丽多彩   学习、读课文            这就是
语言不同:成好朋友   那声音真好听!
(窗外十分安静……
跳、摔、做……
赶来看热闹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自己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的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的镜湖小学。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课时计划

课题
2、金色的草地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知识与能力:认识“钓、拢”2个字,会写“耍、装”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蒲公英早晚变化的知识,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变化过程。通过想象,联系生活,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课。这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生活在俄罗斯乡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接着写了“我”(哥哥)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草地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这两幅充满了童真童趣的画面,展示出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
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适合让学生结合文本,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课文,想象体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使学习成为一种情意交融的生命活动。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和有趣的童年生活,课堂上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地会变色的原因以及过程,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说话能力。
 课件
教学过程
句段品评
设计意图
1、读一读,猜一猜:小小绒毛轻又轻,随风飞舞像伞兵,飞到西来飞到东,到处安家忙不停。
2、教师(有条件出示图片或简笔画)介绍:小小的白绒球其实是蒲公英的果实,当绒毛随风张开时,就会带着种子飘向远方。当蒲公英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教师对蒲公英的花、果、种子介绍释疑,为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3、教师领读: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朗读后揭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在这金色的草地上我们还能看到哪些美丽有趣的画面呢?
2、检查:指名读、齐读生字词,把字音读正确。
3、交流: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美丽有趣的画面。(提炼板书:尽情玩耍、草地变色)
 
三、想象体验,享受乐趣
1、兄弟俩在这草地上是怎样玩耍的,自由读通课文第二自然段。
2、默读课文,圈出段落中能表现玩耍快乐的词语。
3、结合所圈词语展开想象,说说你所想象到的快乐的情境。(课文中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可以采用了“读词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吹到脸上、打哈欠”等一个个词语出发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这样化静为动,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4、看着课内插图复述,化静为动。(引导学生用上板书中的词语,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5、想象说话。如果大家来到这片铺满蒲公英的草地,你会与小伙伴们、与兄弟俩一起怎样快乐地玩耍呢?(提示:打滚、踢球、吹飞蒲公英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那份自由自在、充满童真的快乐。)
四、作业:1、抄写生字
2、完成相应的课堂作业本作业。
 
 
 
 
一、问答解说,凸显理趣
1、兄弟俩在这金色的“地毯”上尽情玩耍。有一天,哥哥普里什文发现开满蒲公英花的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草地是怎样变色的?划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3、“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上文读懂问句中的“这”,用自己的话把问题问清楚。
 
5、情境问答。如果你是普里什文,请你把你的发现清楚地说给弟弟谢廖沙听,说清楚草地怎样变色、为什么变色?同桌问答练习后指名上台问答解说。(指导交际性问答,引导想象当时兄弟俩的心情,带着惊喜的语气说话。)
二、扩说诵读,抒发情趣
1、蒲公英成了我们童年里最好的伙伴。“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3、是啊,美丽的蒲公英、金色的草地带给兄弟俩快乐与惊喜。你读着课文,分享着这份快乐,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叹:多么         
三、总结点题,提升情感
1、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一片金色的草地,一个金色的童年!
2、齐读课题。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诵读小诗:
蒲公英(樊发稼)
雪花一样白,
棉絮一样轻——
多好看哪,
一把把
会飞的小伞!
嗳,真可惜:
伞太小了,要不,就可以
带着我,
带着小妹妹,
带着小妹妹的小花篮,
飞呀,飞呀———
飞过宽宽的河,
飞过高高的山,
飞到姥姥家,
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默读课文,圈出段落中能表现玩耍快乐的词语。
 
 
 
结合所圈词语展开想象,说说你所想象到的快乐的情境。
 
(板书: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吹到脸上、打哈欠等)。
 
 
 
 
 
 
 
 
 
 
 
 
 
 
 
 
 
 
 
 
 
 
 
 
 
 
 
 
第二课时
 
 
 
 
 
 
 
 
 
 
2、发现草地变色的规律,按时间顺序说一说。
早晨,             ;中午,            ;傍晚,            
 
4、读读文中写清原因的句子,想办法把原因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从读到说,发现语句表达的规律,并用手势帮助解释)
 
 
 
 
 
 
 
 
 
 
扩说:晚上,我们             ,蒲公英               ;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我们             ,蒲公英              
 
2、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当学生词汇贫乏时,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
 
学习能力离不开 自学。
 
 
 
 
学生自学后又积累了两个词语,此时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遵循玩中学,去中学,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学生学得扎实快乐。
 
 
 
 
 
 
 
 
 
 
 
 
 
 
 
 
 
 
 
 
 
 
 
 
 
 
 
 
进一步体会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在进行扩说练习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诵读小诗: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金色的草地》这个课题本身就能吸引到学生,学生在读了课题后也能提出一些问题。“它为什么是金色的?”“这金色的草地在哪里?”在第一次通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再让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这里的两件事比较明确,所以学生能说出来:一、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二、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并发现了变颜色的原因。在学习变颜色的原因的内容时,除了单纯地朗读外,在个别读的时候,我请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手做动作,加深印象。效果还是不错的。
             

 
课时计划

课题
爬天都峰
 
课时
2
课型
 精读课文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 会认本课“陡、链”等7个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似、发、相”这四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2.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并会用 “一会儿……一会儿……”、“终于”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这篇课文与前两篇相比,语言精炼,内涵深刻,值得咀嚼。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根据三上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能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学生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过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查找天都峰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句段品评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知识迁移,引入新课。
交流黄山奇石,由“金鸡叫天都”引出天都峰。今天我们就陪同一老一小,爬天都峰,出发。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交流检查:
(1)       分段读文正音
 
 
(2)随文识字,重点指导辫与瓣区别
(3)课文主要写了谁干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爬山的过程读一读,看讲了几层意思?
 
 
四、品读感悟
读中体会人物不同时刻心理变化。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
1、开火车认读
2、说识记方法。
3、扩词、选词练习说话。
 
 
二、指导书写。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体会人物语言的不同语气。
 
 
 
四、拓展活动。
在下山的路上,遇到停滞不前的人群,我和老爷爷会怎样介绍爬天都峰的感受?
五、综合性学习
你每天记录课余做的事吗?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和同学交流一下。
 
 
 
 
 
 
 
 
 
 
 
 
 
 
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
 
 
 
 
 
啊,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边读边想,把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2.体会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高,高的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
 
 
 
充分地读两次对话。第二次对话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
 
 
 
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更能唤起学生的任职。
 
 
 
 
 
 
概括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十分重要。
 
 
 
 
品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是学习语文的最大乐趣,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仔细品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练笔:记录你周围同学所做的一些事情,写一写你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3、爬天都峰
爬山前———— 爬山时———上山后
恐惧       坚定信心     战胜天险互相道谢
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明显感到孩子们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给他们充分读的时间,引导他们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并且整节课轻松而效率又高。
             

 
 
 

课题
4、槐乡的孩子
课时
1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本学期学生读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体会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槐树、槐花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写有词语的幻灯片或小黑板;《新华字典》
 
教学过程
句段品评
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自己感到最快乐的事。
2、切人。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好吗?板书课题
 
 
3、教师展示材料,简单介绍槐米。(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蕾可以制作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人中药。槐米:槐树的花蕾称“槐花”或“槐米”)。
二、初读知乐。
自读“提示”,①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②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③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交流收获
 
三、重点赏读——品“乐”
 
 
1.细读品悟。再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 !”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1)“槐乡的孩子真可爱!”
 
 
 
 
 
(2)“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2、赏读品味。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延伸读——增“乐”
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
 
 
 
学生交流。
 
 
 
 
齐读课题。展示资料。
 
交流槐树、槐花的有关资料。
 
 
 
 
 
 
 
 
学生自学批注。
①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②互读。
 
 
 
 
 
 
 
学生自读交流:
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是一个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槐乡的孩子是可爱的。可爱之处有以下几点:(1)他们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不伸手向父母要钱,靠自己的劳动换取学费。(2)他们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有很强的自立精神。(3)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密的微笑进人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压抑之感,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本环节主要是扣紧专题“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快乐;然后,通过带学生到槐乡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引发学生悬念,点击学生情感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
 
按“阅读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围绕“阅读提示”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槐乡孩子们淳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目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进一步丰富阅读感受,深化阅读感悟。
 
 
摘抄喜欢的好词好句。
槐乡的孩子
勤劳、懂事、辛苦、快乐……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地读,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主要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以及“槐乡孩子的勤劳”等,对这些,学生感受最深。但是槐乡孩子的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是我点出来的。总的来说,学生的总结能力相当弱,都只看点而看不到面。在半扶半放的过程中学完了整课。我想,慢慢地,应该完全放手,让他们自由学习略读课文。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从多个侧面反映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这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作文,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即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范围宽广,和课余生活相关的都可写。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2、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调好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建立信心。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余生活。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4、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5、读读认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6、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7、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与习作部分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写清楚。
2、读读认认部分,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不一样。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生活记录本;2、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共同评议。
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第二课时(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的精彩,有的感人,有的令人终身难忘。那么你能把这些趣事说给大家听听吗?前几天我们记录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板书课题),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个别小朋友的记录。出示记事表格。(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谈论自己的记录表格)
2、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
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
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排球训练……
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
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通过教师对课余生活的概括,学生们已有了基本的习作目标意识并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同学们的帮助逐渐能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
(2)小组讨论:请小朋友们结合你自己的记录表格,和同桌说说你的课余生活。(在与同桌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以及说的欲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
3、范文欣赏:我们各自说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读一篇文章别人写的关于课余生活的范文。(范文教师可以另找)
师:我们也要学学刚才的小作者来写写我们的课余生活。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
4、下笔成文:学生进行写作,提写作要求:把话写完整、通顺。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第三课时
1、师:在写这篇作文时应该注意什么,你能发表一下意见吗?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是否紧紧围绕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
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楚;
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通过交流评析对改使学生能更加把话写清楚,而且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好感,为以后的写作打基础。)
2、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3、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4、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5、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6、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7、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8、修改誊写张贴展览
9、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10、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11、课后作业:回家后将你的作文读给父母听。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请同学们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向同桌请教。
2.谁愿意来读一读?请你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生自由练读,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火眼金晴。请你再横着逐行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则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读读认认
1.生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谁来说说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1.小朋友们平时都玩些什么呢?那么,你们知道古代的小孩子玩些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小儿垂钓》。
(教师范读)
2.读了老师的朗读,看了课文的插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
3、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
4.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5.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6.竞赛背诵。给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教学反思:由于农村的孩子没有城里的孩子条件好,他们能做的一些游戏或课外活动,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排球训练……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等等,他们都做不了或没办法实现。所以,在写作这一块,就有一定困难,总觉得他们的生活有点单一,写不出好文章来。
(责任编辑: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