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记得自己

 太阳当空照917 2017-07-02

第二章记得自己

1.我们的注意力所在之处

我希望能够觉知到自己,但是以我现在的状态我能了解自己吗?我能 觉知到自己吗7我不能,我太散乱了,我什么都感受不到,但我能够看到 我在沉睡,看到这种沉睡的各种表现。我已经忘记了我存在的意义,我已 经忘记了自己。这时我受到一个冲击,于是我开始清醒,想要觉醒过来。 但是在我还没怎么感受到这个冲击时,我已经被使我沉睡的各种因素所控 制、所阻碍——无休止的联想、让我难以自拔的情绪和无意识的感觉。我 感觉自己又退回到原来那种忘记自己的状态。

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被动,总是被外界的人、事、物牵着鼻子 走。我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做一件事,并且非常清楚我们的目标。但过了 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冲动减弱了,惰性占据了上风。于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 目标,需要用新的东西来让自己重新对生活提起兴趣来。我们内在的工作也 是如此,有着不同的阶段,总是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这一切都受制于相关 的法则。我们必须放弃认为自己可以直线进步的想法。在有的阶段我们工作 的强度会减弱,这时如果我们不想倒退,就必须找到更为活跃的新动力。

我们的内在有一个被动的"",我们只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于是就只 能信任他。但只要我们保持被动的状态,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我们要积极 主动地应对我们的惰性,也就是各种机能的被动运作。如果我们希望改变, 就必须在内在去寻找那个隐藏的新“人”。他不会忘记设定的目标,他的力 量只能源自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意志,但这个力量需要慢慢地增长。我们必 须觉察到一种更为主动的状态,一种更高强度的工作是有可能的。

我需要意识到在常态下我的注意力是聚集于一点的。当我向外界敞开 时,我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就会去关注外界让我感兴趣的东西。我无法控制我 的注意力。如果我的注意力完全被外界吸引,我就会沉睡,认同于外界,迷 失在生活中。那样我所有临在的可能性都会丧失。我迷失了自己,感受不到 自己。我的存在也失去了意义。所以,我首先要学会分开注意力。

我们努力的方向必须保持明确——我们要临在,也就是说,要开始记 得自己。当我能分开注意力时,我就可以临在于两个方向,这样我的临在 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程度。我的注意力投注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而我在中 心的位置。这就是记得自己的方法。我希望让一部分注意力安住在属于更 高层面的觉知上,并在其影响下尝试向外界敞开自己。我必须在注意力上 下工夫,让它保持着与内在更高层面的连接。我尝试去真正地了解我的本 相。我努力保持临在,同时感受着转向更高层面的"我”以及日常生活中 的自我——人性。我希望能觉察到并记得我属于这两个层面。

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注意力在哪里。记得自己时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里9 在生活中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里7我们只有直接接触到内在的混乱,秩序才有 可能产生。我们不是陷于混乱里,我们就是这种混乱的状态。如果我们去观 察自己真实的样子,就会觉察到这种混乱。只有直接的接触才会有马上的行 动。由此,我开始意识到我的注意力在哪里,我的临在就在哪里。

2.入门第一课

在我所有的显化背后,都有着一种渴望,想要了解自己,想要了解自 己的存在以及了解自己是如何存在的。但是在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一 "我”的形象会同时建立起来。我执著于这个形象,因为我认为它就是 我。我会尽力去肯定和保护它。我就是这个形象的奴隶。我很执著于这个 形象,并且被与之相关的各种反应所控制,已经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去了解 自己其他的部分。

以我现在的状态,我意识不到比我层次更高的东西,无论是外在的 还是内在的。也许在理论上可以做到,但实际上却不行。所以我没有可以 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在生活中只能依靠"我喜欢""我不喜欢”来作 为衡量标准。我只顾着自己,被动地去追寻能让我高兴的东西。这种对常 ""的重视会使我变得盲目。它是我开始新生活的最大障碍。了解自己 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改变对自己的看法,这需要我在内在真正地觉察到一些 以前不曽觉察到的东西。为了觉察,我必须先学着去觉察。这就是了解自 己的入门第一课。

我试着去觉察我在认同状态下是什么样子,去体验我在认同时是什么 样子。我需要去了解认同背后那股力量所具有的强大威力,以及它势不可 挡的活动。这种在生活中维系我们的力量不想要我们记得自己。它驱使着 我们去显化,并且拒绝回归内在的活动。

觉察自己在认同状态中的样子就是觉察自己在生活中的样子,但是每 当我记起自己更高等的可能性,我就会逃开,拒绝接受自己在生活中的样 子。这种拒绝妨碍了我对它的了解。我需要很聪明地觉察到自己而又不去 作出任何改变,不去改变自己对显化的渴望。我需要觉察到自己就是一台 被念头、欲望和活动等各种机能的运作驱动的机器。我需要了解自己是一 台机器——试着在我像机器般运作的时候保持临在。在生活中我是谁?我 必须去体验,并获得对此更为有意识的印象。

要面对认同的力量,就必须有某种临在的东西参与,即一种稳定、自 由,并且与另一个层面相连接的注意力。我希望能够临在于当下所发生的

事,同时又保持着对自己的觉知而不迷失。为此,我需要以不同寻常的方 式去努力,需要具有某种常‘‘我”所不了解的意志和渴望。我的常‘‘我” 必须让出位子。通过保持注意力并记得去观察,也许有一天我将能够真正 地做到觉察。如果我能觉察到一次,就能觉察到两次。如果这样的觉察重 复出现,我就能够保持觉察的状态。

为了观察,我需要挣扎。我寻常的本性是拒绝自我观察的。我需要做 好准备,基于遇到的阻碍去进行挣扎,从说话、想象、表达负面情绪等认 同状态中撤出来一些。有意识的挣扎需要选择和接受。我不能再让我的状 态来决定我的选择。我必须选择以临在为目的的挣扎,并接受将会出现的 痛苦。挣扎肯定会带来痛苦。挣扎是我们寻常的本性很难接受的,这让它 很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一直记得我们的渴望,即我们的工作和临在的意 义是如此重要。我们会去对抗某种习惯,比如特定的吃相或坐姿,但我们 的挣扎不是为了改变它们。在尝试不去表达负面情绪的过程中,我们不是 要与这些情绪本身对抗或是通过挣扎来消除这些情绪的表达。我们对抗的 是我们的认同,以便把通过认同浪费的能量用于工作。我们的挣扎不是为 了对抗,我们要通过挣扎而有所收获。

3.我们能够变得有意识吗?

为了临在所做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具有意识 种独立于理性头脑

活动的特别感知,一种对自己的感知,它包括这些内容我是谁,我在哪 里,什么是我已知的,什么是我未知的。在有意识的时刻,我们会通过直 接的感知获得即时的印象。它与我们通常称为"意识”的东西完全不同, 后者的角色就是紧跟在体验后面,忠实地把它反映出来,并在头脑中代表 那个体验。当这种“意识”把我的念头或感受这样一个事实反映出来时, 这已经是第二个行为了,它像个影子一样跟在第一个行为后面。如果没有 这个影子,我会意识不到并忽视最初的念头或感受。比如说,我很愤怒, 愤怒得已经抓狂,但只有觉知到头脑中这个对愤怒的反射时,我才能觉察 到这个愤怒,这个反射会像一个目击者一样轻声告诉我我在愤怒。这种轻 声低语与最初的情绪距离太接近了,以至于我认为这二者就是一体的,是 一回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能变得有意识吗7这取决于我们内在的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取决于我们内在的每一股能量是否都能够被一股更为主动、活 跃的精微能量所管控,它就像块磁铁一样吸引着其他的能量。我们的 机能,即我们的思维、感受和感觉所用的能量都是被动的和惰性的。 这些能量被用于外在的活动时,其品质对于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来说 已经足够,但如果把这样的能量用于内在的感知行为或有意识的行 为时,其精微程度就不够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有些注意力的,尽 管只是表面上的。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把注意力投向一个地方, 并把它保持在那里。这种注意力的种子或蓓蕾虽然比较脆弱,但却是 从内在深处萌发出来的意识。如果我们想要让它成长,就需要学习专 注。这是我们必需的基本功,也是我们能够不依赖任何人而自己去做 的第一件事。

练习临在就是记得自己。此时各种机能的注意力不是被外界吸引,而是 转回内在来获得有意识的片刻。我需要意识到如果我无法记得自己,就什么 都无法理解。这意味着要记得我最高等的可能性,即在回到自我的层面时记 得我曾经向高等状态敞开过。记得自己也意味着临在于自己所处的情况——自 所处的健.所处的情境,舰如爐卷入生活〇在越没有机鎌梦〇

也许我无法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状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 临在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不可能总能找到可以带来新鲜感受的更佳状态。 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于是就得出结论,认为内在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恒久 之物。然而这不是真的,这种恒久之物实际上是有的。在一种更佳的状态

中,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拥有获得这种恒久之物所必需的所有要素。这些 要素已经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内在一直具有这样的可能性。

我经常会忘记自己想要什么,这会削弱我工作的意志。如果不知道想要 什么,我就不会付出任何努力,我就会沉睡。如果没有对内在一种更佳状态的 渴望,如果不去追求我更高等的可能性,我将无所依靠,我的工作也得不到支 持。我必须一再地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到底渴望什么?这必须成为我生命中 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这种对内在更佳状态的渴望来自于我的常"我”,那么它 将没有任何力量。它必须与一些完全不同于常""的东西相连接,并且放弃 对结果的渴求。我一定不能忘i己我为什么会去渴望。对我来说,这必须真正地 成为一^生死攸关的问题~~我渴望存有,渴望以某种特别的方式来生活。

8.观察者

我们无法觉察到自己的沉睡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会思考工作,我们 会想:"我渴望临在。”但是,临在的努力跟思考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种为 了获得意识而进行的努力。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在某个时刻是否有意识,以及这 种意识的不同层次。我们用内在的观察行为来验证这种意识是否存在。

我面对着一些我所不了解的东西。我面对着一个奥秘,它是关于我的 临在的奥秘。我必须知道,以我通常了解事物的方式根本无法了解这个奥 秘。但是在理智上,我至少要明白去临在的含义——它不仅需要我的头脑、 我的感觉或是我的感受来参与,而且需要我临在的所有组成部分一起来参 与。明白这些也许仍然无法使我真正地临在,但至少我有了正确的方向。

谁临在——谁在觉察7谁在被觉察7全部的问题就在于此。

为了观察自己,我们需要一种不同寻常的注意力。我们挣扎着去保持 警醒和观察的状态一·这就是观察者的挣扎。我们在内在寻找一个稳定的 观察者,那个观察者就是临在者。只有观察者是主动的,我其余的部分都 是被动的。观察者必须在尝试觉察一切的同时对内在状态有一个印象,并 对整体有一个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分辨真正的‘‘我”和个性的区别,真 正的“我"很难被找到,而个性则会去掌控,眼中只有它自己。个性控制 着真正的‘‘我”。我们必须要把这二者的位置调换过来,而风险在于我们 无法觉察到二者的位置又换了回去。当我认为我需要专注的时候,实际上 我需要觉察和了解到我的不专注。

对自己的观察能够让我了解如何更好地集中和加强注意力。它会让我 发觉我没有记得自己,也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沉睡状态。我是四分五裂的, 注意力也是涣散的,根本没有力量去观察。当我清醒时,我努力抽出足够 的注意力来抵抗这种涣散,觉察这种涣散。这是一种更为主动的状态。现 在,内在有了一个观察者,这个观察者是一种不同状态的意识。我必须一 直记得我并不了解自己真实的样子,记得全部的问题就在于是谁临在于这 里。以我寻常的思维进行的自我观察会将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分裂开来,这 样只会使强化常“我”的幻象。

在某个时刻,我们在内在会觉察到两个面向,两种特质 种与一

个世界相连接的高等特质和一种与另一个不同的世界相连接的低等特质。 我们到底是什么9我们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动物。 我们带着一种神圣特质和一种动物特质投入生活。我们具有双重的而不是 单一的特质。如果一个人不能同时活出这两种特质,而只是退缩到其中一 种特质中,他有的只是成为人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退缩到他的高等特质 中,他就会与他的各种显化疏离,不再重视它们。由此,他就不再能够了 解和体验到自己的动物特质。如果退缩到低等特质里,他就会忘记动物特

质之外的一切,从而完全被动物特质所控制。这样他只是动物 而不是

人。他的动物特质与神圣特质永远是互不相容的。

一个有意识的人会一直保持警觉、保持警惕,他会记得自己双重的面 向,并且总是能够去面对自己双重的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