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意义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康德知性十二范畴的合法性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知性是这十二个范畴而不是十三个或是十四个,它们在理论上的根据在哪里?若我们的逻辑足够彻底,那这个问题自然是有意义的。当然这里多多少少涉及到对康德先验理论的重构,有些地方也许并非康德自身本意,但对我而言我更关心的是康德他具体做成了什么,而非他想做什么。另外,我在这里并不打算直接抛出结论,而是把思路展现出来,最后给出一点自己的说法。 在这里还是先多提一点,邓晓芒有篇文章中曾把因果范畴的根据建立在先验统觉之上,在这里“根据”的意义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要探讨的“根据”是不一样的,邓公那篇文章中“根据”的含义是就因果范畴在把主词谓词统一成一个先天综合判断这样一种统一性的功能中而言的,而我想谈论的则是包括因果范畴在内知性十二范畴的理论根据,也就是为什么就是这十二个? 2.先验论证 而关于康德知性范畴的问题首先涉及到一种叫“先验论证”的哲学方法,这在后来斯特劳森也用过,这种论证的形式是首先承认我们有着某些事实性的经验和知识,而我们要形成这些经验和知识就必须使用某些在经验之前的先天概念,对于这种概念的存在的说明就是对这些先天概念的先验论证。和卡尔纳普在《经验主义、语义学和本体论》一文中提到的一种思想作对比也许能更有效得说明先验论证。 卡尔纳普在文章中区分了两种问题,一种是内部问题,一种是外部问题。内部问题即指人类认识框架内的问题,比如恐龙是否存在?这是通过化石这类经验证据可以解决的;外部问题则指在认识框架之外的问题,比如物质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是否能够使用“物质”的概念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因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卡尔纳普本人最后是把外部问题中类似于“物质”这样的概念归结为一种约定,原则上而言是可以抛弃的,而先验论证则要强硬的很多,先验论证中提到的先天概念就是类似于外部问题中提到的“物质”,但对先验论证的支持者而言,我们就只能用这些先天概念来认识事物,所以这些先天概念就是知识和经验的可能性条件。所以当怀疑论者试图否认这些先天概念的存在时,先验论证的支持者比如当年的斯特劳森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辩护,他们可以说当你进行怀疑的时候你的怀疑本身就预设了这些先天概念,如果你真的否定了这些先天概念那你的否定自然也就失去意义了。 比较敏感的同学也许在这里很容易看出,这样一种经过先验论证辩护的先天概念确实是有效的,但问题是有关这些概念的存在或是说地位,与这些概念的内容是两回事。也就是说康德的确可以通过先验论证认为存在者一系列的知性范畴,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就是这十二个范畴?而不是十三个十四个?这无疑是无法从先验论证中汲取资源的,只能诉诸于别的地方。 3.范畴的来源 康德曾经批评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表,认为那是随意凑合出来的,充满了混乱。为避免前人的问题康德试图以一种有依据的方法来改善他的范畴表,他选择的策略就是从逻辑判断表中引出范畴表来,因为在康德看来逻辑判断与知性范畴具有某种亲缘性,或者说范畴作为综合经验知识的能力,而逻辑其实就是对这种能力的形式化表达,因而是可以一一对应的。 然而问题还没完,既然知性范畴表是来自于逻辑判断表的,那逻辑判断表又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知性范畴表中抽象出来的...然而这就造成了一个循环,所以这种论证是不合法的。康德其实还是有提到,逻辑判断表和知性范畴表都是一套完备的体系,这意思就是说如果多一个,那这多出来的这一个一定可以划归到已有的十二个中去,而如果少一个,那经验知识中就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东西无法得到理解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知性范畴的根据最终其实是落在了范畴对于经验现实的解释之上的。因为这十二个刚好足够解释我们的经验知识。 这个说法看似合理其实还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康德那个时代的经验知识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知识不是一回事,康德本人的知识背景仍然是牛顿力学和欧式几何,所以他的范畴表的根据也是来源于对这些知识的解释,但我们的经验知识却总是在进步和变化的,如今的经验知识已经完全不是康德那时候的那翻模样了。 4.历史的吊诡 所以历史总是充满了吊诡,像诸如一切对象都是可分的(量的图型就是以一种离散化的方式构成对象所以凡是对象都是可分的)本身是康德作为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合法性根基的知性原理,因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一个大的思路就是预先假设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所以他才会反对休谟把因果关系理解成体现为习惯的一种心理活动,因为那就无法为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提供根基,而康德认为的这种根基就是先天综合判断。但可笑的是作为科学根基的先天综合判断本身反倒被科学知识反驳了...想来对康德也是蛮残酷的。 因为根据现代科学,尽管我本人对量子力学不太了解,但我还是有信心认为,现代科学并不认为对象一定是可分的。因为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所有的对象背后都蕴含了观察的因素在里面,举一个非常不精确的例子,假设我们要把一个微观对象分成两半,那我们一刀砍下去,这个微观对象很可能不是变成两半,而是吸收了你一刀砍下去的能量后反而变大了... 另外关于康德认为数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的观点也是有问题的,康德这种立场在有关数学基础的哲学问题中被称作“直觉主义”,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会支持这个立场的朴素形式了。因为高维空间是无法被直观的,一维到三维可以用坐标轴表示,第四维姑且也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表达相关的线性关系,但四维以上,五维、六维甚至根据弦论还有十二维的空间那都是无法直观的,连想象都不可能,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构造数学概念来对高维空间之中具有的关系和性质进行刻画。你还说这些数学知识是我们根据量、质的范畴先天综合出来的...谁还会信呢... 5.先验演绎 所以诉诸于经验的解释力来寻求知性范畴的合法性的做法最终也失败了。归根结底康德那十二个范畴最恰当的理解方式仍然是认为那是他独断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范畴是没有根据的。根据就在于康德的先验演绎。之前已经提到过,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是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基础,他甚至通过诉诸直观直接就认为数学知识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尽管这是有问题的),所以先天综合判断是必须可能的。而先验演绎就是说明这种判断是如何可能的(注意这种说明显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证明)。 而先验演绎就是对知性十二范畴的演绎,先验最早的解释(先验的概念在康德后来的文本中有一定的泛化,这里不作讨论)就是特指关于这些知性十二范畴本身和经验没有关系,却又能形成经验知识,使其成为经验知识的一种先天要素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的一系列原则,这就涉及到三重综合、先验统觉等一系列技术性概念,这里就不再展开了。而这种演绎实际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论证,即通过一种体系的建构把知性十二范畴和先天综合判断贯通了起来,而只要这个体系是自洽的,并且这个体系是有用的,那么这个体系中涉及到的各个部分就至少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有根据的。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仍然可以认为知性十二范畴至少是有根据的。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说某一知识是有根据的,和某一知识是真的这是两回事。毫无疑问康德的知性范畴存在其囿于自身历史而不可避免的错误(比如在数学基础问题上朴素的直觉主义立场),但这与我们说康德建立的范畴体系仍然是有根据的并不矛盾。 6.最终的解释 文章至此我们已经通过我们对康德论证的重构把知性十二范畴的合法性根据建立在其体系的性质上,当然对经验的解释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完备的根据,除此之外我暂时想不到别的可能的论证了。 最后总结一下的话,我觉得康德自己是否有考虑过先天范畴合法性的问题是很难说的,他和同笛卡尔不同,笛卡尔尽管有人说他是个伪怀疑论者觉得经验知识都是真的只是绕了个上帝的弯子去说明它们而已,但至少他还是试图遵从沿着对最彻底最透彻最清晰最基础的根据进行知识的重构的,但康德却压根没走这条道儿,他是直接预设了经验知识的普遍有效性然后进一步展开他的学说的。因而与其说康德试图追求最彻底的真理,不如说他似乎只是为我们的知识寻求一种有根据的说法。 这种解释和另一种认为康德哲学最根本的形而上学动机是伦理学的正好可以相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康德批判哲学的主旨理解成:作为人类,面对着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应当如何安顿自身?我个人其实也倾向于这种看法。不过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毕竟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过于庞杂,在一些细节地方出现逻辑不彻底甚至和基本思路相混乱的情况也不是没可能。毕竟,人总是复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