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同杂文】陈士同|奴化:教师的隐形悲剧

 再读书别有滋味 2017-07-03


 

“奴”,被人役使,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化”,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

“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审视寄托教育希望的教师,他们在强大外力的挤压和物质诱惑下,有正在被“思想的无我化,行动的机械化和目标的功利化”奴化的趋势。

一、思想的无我化

“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揭示人类区别于一般生物群体的本质特征;“我思故我在”说明“思考”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还思想于思想者”,说明“思想”回归现实的紧迫性。可是,当用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广大一线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时,我们发现作为教学工作者,他们除了拿着教本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进行自我陶醉似的表演,能够以一个教学思考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技术之思、实践之思和解放之思的寥寥无几。

之所以这样,一则自人类有教育活动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复杂的精神传播活动的流程中,无数个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以忘我的情怀进行教育的探索和改革,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理论已成型成熟,与教育有关的制度已经完备,无需再进行思考;二则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所有与教育及其改革创新有关的实践与理论已成为真理,他们只需把前人成熟完备的理论照搬照抄。这样,他们说的是唐宋时代的声音,韩愈苏轼的声音,叶圣陶陶行知的声音,却唯独没有自己的声音;三则作为体制内的人,无法逃脱制度和长官意志的束缚,偶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也只能在已经成形的大框架下进行。正是这样,站在一线的斗士们只能用现成的金科玉律指导行动,在教育的征程上蠕动。同样,正是这种禁锢,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没有自我存在的失语。

一个人的话语方式有公众话语(在光天化日之下,戴着“人造面具”,穿着精心设计的衣裳说的话,或者是写在耀眼的白纸上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的文章)和私人的话语(深夜独处时,脱下面具和衣裳,面对赤条条的自我跟自己的对话)两种。而失语就是为了避免“祸从口出”事情的发生,以公众话语的方式在人际网中穿梭,要么是宣讲式、布道式的,把自以为被公认的“真理”拼命地进行听觉的挤塞;要么以“和事老”的角色进行闲话式的漫谈,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要么因为与权力有密切关系,甚至成为权力的代言人,所讲之话只能是含糊其辞,或者是反抗权势,但又怕反抗长官的意志被关进笼子,丢了饭碗,失去自由,只能发朦胧模糊之语。至于能够反映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警策之语难以企及。随之也就出现了“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说,在前台又那么说;明说要做,其实不做;明说不做,其实要做;其实自己要这么做,而非要说别人要这么做”的尴尬局面,“皇帝的新装”随处可见。

二、行动的机械化

思想决定行动,在思想上失去自我,精神上失去自由,导致的结果就是动作的机械性:为了应付业务检查,全神贯注、一字不落地用工整而清秀的文字抄写着现成的优秀教案;为了课堂上有话说,或者为了把课上得有深度,集各种教参于一身,然后像复印机一样原封不动地奉送给学生;为了增加课堂生气和新鲜感,各种声光电器具齐上阵,可快乐和热闹之后又回到起点。朝读课看到学生各自为政使课堂不能整齐划一,所以做出统一的布置和要求,然后进行领读、范读,再要求学生齐读;正常上课为了充分利用时间,预备铃刚响,老师就开始动情地在讲台上开讲、在黑板上书写着,下课铃响过,因投入太深,难以从美丽的“桃花源”抽身,仍然用沙哑的声音讲解着、分析着,并吃力地在黑板上写着;晚自习,属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可是由于该讲的没有讲完,该要求的没有要求到位,所以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节节不落地戴着扩音器在昏黄的白炽灯下,不厌其烦地进行着“传道受业解惑”。三个时段,三种状态,唯一不变的是像永动机一样不停地运转。

机器的运转需要能量的补给,为了延长使用的寿命,还得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机器加工制造的是无生命的产品,其关注的是合格与不合格。而作为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透支,将无法体会“幸福”的快乐;再者,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是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一味地填鸭,试图用行动把他们拉近书本和课堂,往往适得其反,他们需要独立的思考,他们渴望有自由的精神。老师们,当不知疲倦地进行着布道、授业时,我们应该平视服务的对象,看看他们是否向着自己希望的艺术品方向发展。

三、目标的功利化

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可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体制内生活的教师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而无法实现自我“逃离”的结果就是趋同于大环境、大气候,并在大染缸中进行挣扎。审视当下教育的现状,尽管各地遍吹素质教育之风,可事实并非如此,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不可丢。而这里的质量不是以“素质”的高低来衡量,而是拿单一的分数和成绩作为硬性的指标:小学上初中有多少学生进入快班或重点班,初中升高中有多少考入省市重点学校和学校的重点班,高中考大学的则是以考名牌、重点,一本、二本数进行评价;至于校内的考评更是五花八门,这纵横比较不是静态的数量参照,而是作为动态的系数,把它们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的评定挂钩。

正因为头上套着紧箍,一切原本泛化的目标开始向一点汇集,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并向外放射出强大的吸引力。“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玩命教,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希望在考前突击中能够遇到所考的题目,从而不丢分;疯狂考,周考、月考;章节考、单元考,机械性强化,条件反射式地训练,以培养学生考试的本能意识,从而可以从容地应考。这样长时间的强化,自然可以收到好的效果;而好的效果同样成就了许多名校、名师,出现了黄冈神话,衡水传奇,毛坦厂怪象。

“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做‘人’的价格,中国的历史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生活在当下的教师们因难以褪去体制内的身份而成为“官家的帮忙、帮闲”、“商家的帮忙、帮闲”和“大众的帮忙、帮闲”。这种失去自我带来的只有在功利性强大的吸引力作用下,进行无任何主体意识的机械性劳作。老师们,拯救自己,救救无辜的孩子吧!


陈士同公众号名称:杏坛耕夫

自题肖像:陈士同,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名字,现任教于安徽省霍邱中学。1993年踏上三尺讲台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深怕因自己的浅薄鄙俗误人子弟。为了守护阵地的神圣,始终以敬畏之思精耕细作于自己的“三尺薄田”。尽管没有出现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没有硕果累累的收获,但“尽吾力而无悔”的砥砺,这些年还是惊喜不断,收获满满。

一双中度近视的眼睛借助高科技的工具——近视眼镜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赏云卷云舒、日出月起;一副稍显笨拙的大脑,谨记先哲“我思故我在”的教诲,在世事变迁中思考自然、社会与人生,在古今中外典籍中品评文字。精神的徜徉,灵魂的漫溯让生活与人生不孤单、不落寞;一支笔,没有优劣与品性的高下,随手拈来,信手涂鸦。稚拙的文辞,浅陋的思绪,短视的目距交叠催生的是一篇篇不合时宜的文字。过了愤青的年龄,没有对宏图大志追幕的雄心。在观、思中“独抒心灵”,借助“稍显叛逆”的文字“吾手绘吾心”。没有酣畅淋漓,只有真实的表达与呈现。之所以如此,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没有扮演“帮闲、帮凶”的角色,还没有沦落到“臣民、子民”的地步。

师者,不是以物质的丰盈和贫弱加以估定,而是以知识的播撒,思想的滴灌,灵魂的唤醒为“操刀”的媒介。在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成长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耕于杏坛,闲暇时“捻断青丝赋文辞”。多年来,虽没有成为各大专业期刊的常客,但拙文不时占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月刊》《学语文》《教学考试》《考试》《教师博览》《班主任》《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的一席之地。当然,所有的得失都已经过去,对“苟活”的后来者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生活的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了卿卿性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