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可能是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一堂“世界史通识课”

 灯塔灯塔 2017-07-04

点  近日,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成为了暑期最热门的去处之一。整个展览由浓缩了世界200万年历史的100件文物构成,带孩子逛一圈,可谓上了一堂今年暑期含金量最高的“世界史通识课”。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些浓缩了人类文明的物品?又有哪些展品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外滩君特别采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博士闫志,他将从本次大英展中方策展人的角度,解锁此次大英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丨孙鲁妮    编辑丨李臻

文物图片版权归大英博物馆董事会所有

 

世界史,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都算得上是一个相当宏伟的命题。不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世界历史都是要进入到高年级以后才会涉及的内容。而叙述世界史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管是各种纪录片,还是书籍,都是啃起来相当晦涩的“大部头”。哪怕是像《极简世界史》或者是《世界简史》这样的作品,也都分为至少五十个章节进行叙述。

 

而今年夏天,就有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展览,用仅仅八个章节的篇幅,借助文物的视角带观众遨游世界历史。想必你已经猜到了,它就是近日上海最热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以下简称为大英展)。

 

关于这个展览的主旨,大英博物馆馆长Hartwig Fischer是这样解读的,“一件微小的石质印章使得一个消失的文明重见天日,非洲海岸上被随意丢弃的陶瓷碎片可以展现早期商人横穿印度洋的惊人航程。所有的文物聚集在一起,共同讲述了一部涵盖各大洲、纵横百万年的全球故事。”

 

的确,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物品可以传达给人们的,几乎是全部的意义。而从100件浓缩了世界200万年历史的文物中,我们大约也可参与一场跨越地域和时空的文化之旅。

 

那么,这次展览究竟是如何用100件文物构架起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些浓缩了人类文明的物品?又有哪些展品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为了解答这些可能萦绕在众多跃跃欲试的观众心中的疑问,外滩君为大家找到了本次大英展的中方策展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博士,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闫志,为我们解锁这次大英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场颇有“野心”的展览

 

在正式看展之前,我们需要解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100件文物是如何构架起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的?

 

闫志表示,以专业的角度来说,一个展览从策划到向公众表达的所有信息是需要有知识边界的。但如果我们凭常识来理解大英展,它的知识边界应该是无限的。

 

因为它涉及的历史从远古200万年前一直到当今,虽然时间跨度确定在200万年,但涉及的知识几乎没有边界,从最基本的历史学问题,到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均有涉及。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展览来说,无论能够展出多少件文物,如果把主题仅仅定义为世界历史,那么作为一个展览,它都是无法实现的。

 

但是大英博物馆团队巧妙地把这样一个看似没有知识边界的主题,限定了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叙事的角度——全球化。而具体表现在展览中,就是一个关键词:联系。

 

大英博物馆这次选择用100件文物来叙述人类200万年历史,其背后的思路就是希望将人类文明之间的这种联系,通过文物的视角表达出来。因此,只要能够表达出“人类文明之间的联系”这样一个主题,不管是用1000件文物还是10件文物,都是可以进行阐述的。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追问,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100件文物呢?

 

透过“联系”拣选展品

 

大英展的前身,其实是2010年大英博物馆和BBC广播公司合作的一档文化类节目——用100件馆藏文物讲述世界历史。这个广播节目,曾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记录。一共有100期,每期拣选一件或者一组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来共同打造一个人类历史全球化的故事。之后,脱胎于这档广播节目,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虽然其中的每个章节、文物都在传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它们共同串连成一个全球化的人类历史故事。所以此次,大英博物馆团队也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整个文物拣选的过程。

 

这些文物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包含多种文化的元素。其次,文物之间的联系也非常重要,所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从每件文物当中发现不同文化相互交汇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文物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和潜在的联系。

 

这些联系多种多样,包括时间上的联系,文化传播上的联系等等。所以,“联系”可以算得上此次展览的主题词,拣选文物也是依据于此。

 

但在实际展览中的100件文物和书上叙述的100件文物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其中有43件/套和书上是一模一样的,剩下的57件/套中大约有10件套是书上有,但在实际展览中进行了更换。

 

比如说序言中的木乃伊内棺,原书上的木棺是大祭司的,在实际展览中被换成一个女贵族的。还有一些就是和书上的材质或者种类都不一样,但是主题符合展览所要表达的主旨。


更换展品的原因各种各样,包括材质、保存状况、体量等。比如在展览第二单元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去过大英博物馆的观众都会知道,在埃及厅,有一个非常巨大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也就是在书上提及的那个,但是这尊雕像重达7.5吨,考虑到国际运输会极其困难,展览中就找了一尊1.2吨的替代品,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如此精彩的大英展,怎么看?

 

无论是在BBC广播公司的节目中,还是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书中,都将这段悠长的历史分成了20个章节进行叙述。但展览的叙事需要简洁,信息传达也需更加直接。因此,在实际展览中,全部内容被分成除了序言之外的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同时也为每一个时代划分出了精准的时间节点。



序厅:佘盆梅海特内棺

第一单元:开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第二单元: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第三单元: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第四单元: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

第五单元: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

第六单元:变革与调整(公元900—1550年)

第七单元: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第八单元: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序言

 

序言部分,只陈列了一件展品,是女贵族梅海特的木乃伊内棺。按照闫志的话来说,“被安排得比较清新”。


木乃伊内棺

 

木乃伊区是每个参观大英博物馆观众的必经之处,其内珍藏的木乃伊据说比在埃及本国的还要多。在大英展展出的这件木乃伊内棺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在早期文明阶段,全球化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就很有意思了,难道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全球化”的概念了嘛?

 

木乃伊,作为一个典型的埃及文物,不管是从埃及学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说,都能叙述很多关于古埃及文明的故事。

 

但是如果选择从材料学的角度去解析的话,就会发现它的黄金来自于埃及南部努比亚地区,在今天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地区,它的沥青来源于两河流域。

 

所以如果再从物质和资源交换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地中海其他地区的文明和资源,也就很难去建构一个典型的埃及文明。

 

经由这个视角,观众的思路很容易就会被引到——世界文明原来是一个互相交流、融合、传播的过程。看,仅此一件展品,整个展览的主题便昭然若揭,那就是——整个世界其实是相连的。

 

这里,外滩君向大家剧透一个小彩蛋,我们通过CT扫描得知,虽然铭文上写的木乃伊内棺中装的是女性,但实际上却是一名男性,而他的头颅里面残存有金属残件。


开端

 

而真正打开展览整个篇章的第一个章节是开端,讲述了从200万年前人类进化之初奥杜威峡谷的古人类的遗迹,一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城市国家产生之前,被我们通常称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期,实际上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致面貌。

 

我们可以在这个章节看到很多关于人类文明传播、技术传播,以及基因传播的历程,勾勒了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景象。

 

在这个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石器,这些远古时代的物品与我们今天的农业模式、商业模式、审美直接相关,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观众就能轻易地将200万年前的人类社会和今天的世界建立起联系。

最初的城市

 

第二个章节是最初的城市,最早的国家形态就是城市国家。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城邦文明,比较著名的有乌尔城、乌鲁克,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邦国家,并且都有着非常灿烂的文明。

 

在这个展厅展出的在乌尔王陵出土的牛头竖琴,表达了和序言中的木乃伊内棺相同的内容。它同样也是提取了多个文明的材质,黄金来自于埃及和努比亚,青金石来自于阿富汗,装饰用的贝壳来自于波斯湾。这些文明交汇在一起,组成了这样一个颇具两河流域特色的竖琴。我们通过这件展品就可以看出一个早期文明全球化的样貌。


牛头竖琴


在这个章节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物,那就是大洪水记录板。它所讲述的是一种宗教之间的传承与传播。这块泥板出自于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讲述了和诺亚方舟相似的故事,但却比《圣经》早了整整400年。


权力与哲学

 

下面一个章节是权力与哲学,这一篇章实际上探讨了人们从城邦国家,通过征服、融合和联盟进入到帝国时代的过程。

 

在这种扩张型的帝国出现之后,强大的政治权利与个人生活之间逐渐产生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和矛盾激发了人们的思考,人们开始思考怎样去思考,这就是哲学的诞生。

 

展厅里,奥古斯都的胸像和索福克勒斯的胸像被陈列在一起,他们一个代表政治,一个代表思想,这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章的主旨。

 

仪式与信仰

 

第四章节承接上一单元,叙述了在这种帝国不管扩张和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宗教也经历了很大的改变。几个大的世界性宗教都在这个时期产生,包括佛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

 

佛教发生的变化就体现在佛教造像的出现。在上一章节中展出的阿马拉瓦蒂大佛塔上面还没有佛像存在。但在这一章节中,因为亚历山大东征,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的出现实际上对于佛教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祭祀的对象,一个仪式的载体,它对于整个宗教教义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在这个时期,佛教出现东传,进入中国,也随之改变了中国的信仰体系。

 

这种变化也发生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上,整个世界的宗教格局都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了非常剧烈的变化。

 

比如在这个展厅内展出的密特拉神像,密特拉实际上来源于雅利安人。但他在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罗马的宗教里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国际化、跨文明的代表形象。同时他也对后期的基督教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就像圣诞节,不仅是耶稣的生日,也是密特拉的生日。但随着世界性宗教的出现,这些多样化的宗教也日趋衰落了。


密特拉神像


贸易与侵略

 

第五单元讲述了在中世纪时期,东西方世界是如何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进行联系的。这里揭示了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细节,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因为陆上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都非常恶劣,导致这条路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再加上陆路交通的载重工具是骆驼,载重量非常有限。因此,在这条路上进行的多是奢侈品贸易。真正关乎那个时期东西方普通人生活的东西,基本上不会从这条路上走。因此,当时更为重要的是海上丝绸之路。而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引发了中世纪后期以来,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对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行了垄断。在这种垄断的逼迫之下,到十五世纪,整个欧洲大陆进行了一次豪赌,那就是地理大发现。

 

在这场豪赌中,如果赌输了,整个西欧文明可能就会就此湮灭。但是他们赌赢了,发现了新的大陆和新的航线,因而整个世界格局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当下。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能看到这些历史重大转变的关头,以及它转变的结果,但经常忽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发生之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但如果之前和之后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也不会把它称为转变。因而如果不了解转变之前的状态,也就不能算得上真正地了解这段历史。而看展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从转变前后的文物中,窥得蛛丝马迹,从而了解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


邂逅与连接

 

接下来的变革与调整和邂逅与连接两个单元,讲述了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格局逐渐形成的整个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也不完全是阿拉伯世界对西欧世界的节节胜利所逼迫导致的,这种逼迫只能算是一个导火索,但不是全部的原因。

 

实际上,维京人早就在十世纪以前就已经登陆过美洲大陆。而进入印度洋的这条航线,在十二世纪的时候像威尼斯、热内亚这些国家也都进行了尝试,有些也尝试成功了。

 

这些一点点积累的航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时代发生突破。可以说在整个地理大发现前后,世界都处在一个连接的关口,在这个时间段集中发生了很多的连接,这些连接最后凝聚到一起就爆发了地理大发现。

 

在这个展厅中展出的路易斯棋子是闫志本人最喜欢的一组展品,非常可爱,非常萌。

 

路易斯棋子


国际象棋本身就是一种国际化的游戏。它从最初在印度出现,到进入到伊斯兰地区,再进入到欧洲,从行棋的方法、棋子的角色上都经历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与传播地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刘易斯棋子就蕴含着文化交融和文化传播的内涵。

 

其次,它的材质是海象牙,这和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当时整个伊斯兰文明的兴起,西印度洋贸易被垄断。导致非洲和印度的象牙很难进入到欧洲市场,所以北欧地区就选择用海象象牙和鲸鱼齿去雕刻。

 

印加金羊驼也是这个展厅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展品。很多人看到它会觉得是一个小金驴,但它其实是羊驼。


印加金羊驼 


羊驼是美洲非常重要的一种载重牲畜。但是它的载重量非常有限,没有办法和牛还有马相比。但是美洲大陆没有马,牛也只有没有驯化的野牛。羊驼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实际上大大限制了美洲大陆文明的发展。

 

但是羊驼又在在美洲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展品中的金羊驼就和他们的祭祀仪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祭祀活动有些非常残酷,一些贵族的小孩子都要同这些金羊驼一起作为祭品被献祭。所以一个小小的羊驼也能反映当时人们的信仰世界,以及整个文明发展的历程。

 

丢勒的《犀牛》也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期。

 

丢勒的《犀牛》


地理大发现一共分成两条线路:一条线路是西班牙人发现美洲,另外一条是葡萄牙人发现进入印度洋的航海线路。

 

为了开辟这条线路,葡萄牙人经历了足足60年的时间,终于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当他们开着装有大炮的船驶入印度洋时,几乎所向披靡,这改变了保持了上千年繁荣格局的印度洋贸易。

 

《犀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过程中。1510年,当时的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占领了印度西部的一个重要岛屿,在这个岛屿北边有一个重要的邦,叫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在那个时代是整个印度的贸易中心,由于受到了葡萄牙人的威胁,古吉拉特邦的君主们为了讨好葡萄牙就主动送给阿尔布克尔克一头犀牛。

 

葡萄牙国王收到这头犀牛非常高兴,立刻下订单到纽伦堡请丢勒画下来。但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犀牛不能被送到丢勒面前。所以他只能根据一些素描作品和传说来画。这幅画大体上很像,但有很多细节实际上都画错了。

 

可是,我们可以从这头犀牛从印度运输到葡萄牙,再从德国的纽伦堡订购画作,就可以想见无论是艺术品市场,还是奢侈品市场,当时的世界已经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于这头犀牛,还有一段轶事,那就是葡萄牙国王最后决定把这头犀牛作为礼物献给教皇。但这头庞然大物结局惨淡,运载它的船途中失事,它也永远地沉入了海底。但关于它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丢勒的这幅画也成为了欧洲许多代人心中犀牛的形象。

 

有很多观众会格外关注这次展览中的中国文物,这就包括在这个单元展出的元青花瓷盘,它是陆上丝绸之路贸易最后辉煌时代的结晶。

 

它也印证了整个展览想要表达的全球化的主旨。我们都知道青花瓷是我们的一个民族符号,中国得不能再中国。无论是周杰伦的歌,还是张艺谋2008年奥运会上使用的元素,都表明青花瓷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但在这个展览里,元青花这个展品的说明文字告诉我们,元青花的创烧并不是为了中国市场,而是为了满足中东市场。

 

首先,中国国内没有这种靛蓝色的钴蓝染料,这种染料完全进口自伊朗,叫苏麻离青。其次,如果没有元帝国这样一个横跨欧亚的政治实体,中国是不会得到这么一种来自伊朗的原材料,也不会生产这样一种当时中国人并不喜欢的瓷器种类,这恰恰是中东伊斯兰文明特别喜欢的一种瓷器种类。所以我们也会在展览上发现,中东的瓷器花纹与中国的青花瓷多有神似。

 

所以正是因为元帝国建立了这么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市场和大的政治统一环境,才能够沟通东西市场。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元青花最后反过来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瓷器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说明,民族的独特性对于整个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句话反过来讲其实也同样成立,只有世界的,才会有民族的。如果没有世界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存在,那么,也就不会有独特的文明。

 

文明独特性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从文明的不断地演变、发展甚至是中断再复兴,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我们所知的任何一种文明的塑造过程当中,都发生了很多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离不开其他文明的反哺。

 

所以,这个元青花的展品就能让我们反思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都有着外来的文化因素。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狮子,中国在古代社会的时候并没有狮子。但狮子为什么会成为古代中国的一种吉祥物?其实就和佛教东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闫志说,如果观众能够好好回味这个展品,就会重新思考中国的古代文明,也会反思中国与世界的这种关系。

 

我们创造的世界

 

最后一个单元是我们创造的世界,这同样是一个带有深刻反思性的单元,也是在闫志眼里整个展览中最精彩的部分。不过同时,这个单元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展厅。当大英展在国博展出时,就有观众反应,“为什么让我花50块钱进来看个破球衣?”

 

单说展出的这件仿冒足球衣,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件山寨球衣,仿冒科特迪瓦球星德罗巴的战袍,德罗巴出生在非洲,在法国成名,所在俱乐部老板是俄罗斯人,拿着韩国三星的赞助。这件假球衣又在印度尼西亚生产,被卖到南美洲。几乎连结了所有大陆,是今天的贸易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而在这个展厅中,不仅包含了当今全球贸易,同时还包含了对于战争、暴力、政治交易、同性恋等话题的探讨。

 

这个展品是这些话题的客观呈现,通过“以物谈史”的手段向观众传达了很多价值判断。这种手段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需要观众自己对于这些价值判断进行评判,文物只是为了把这些现象呈现出来,这些现象的背后传递了一种“全球史观”,那就是人类的各种文明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的。

 

这次展览不仅仅是对当今世界做出了一个反思性的展示,同时也是想观众思考: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物?不论是2011年生产的球衣也好,太阳能充电器也好,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就是身边随手可及的物品,那这些算不算文物,能不能讲述历史。

 

而大英展告诉我们,历史就是当下,当下其实就是历史的一种延续。不要把历史理解得过于狭隘,它看似和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但事实上,它的触角一直在探触当下世界的每一个神经。所以,如何看待历史,影响到我们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而这,就是这个展览所想要表达的强烈信号。

 

而说到这里,也就不得不提到开展前最受人期待的第101件展品。此次上博选择了由100件文物精心构图拼成的二维码,也可称得上是另辟蹊径、独具巧思了。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一维条码(条形码)存储数据的局限性,人类发明了二维码。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通过这样方寸之间的形式,把个体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足以被载入人类文明史。


第101件展品

 

和孩子一起培养逛博物馆的习惯

 

如今,越来越多像大英展这样的优质展览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很多家长也由最初的无目的地逛博物馆,慢慢进化到,认为逛博物馆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美国圣地亚哥的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里,教室就被布置成了一间间儿童博物馆。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也曾提出,理想的学校就应该像博物馆一样,给孩子上课的,应该是各行各业真正的专业人士。不应该被教科书、考试,以及上下课的铃声所限制。

 

我们如今的博物馆教育虽然还处于为基础教育锦上添花的阶段,但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该怎么让自家孩子喜欢上逛博物馆。

 

闫志说,他认为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出一种逛博物馆的习惯。

 

很多欧美国家的人不管是到中国也好,还是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观景点就是博物馆。但在很多中国的旅游团去其他国家的旅行线路里,博物馆就不会是很热门的选择。

 

大部分中国观众看展还停留在“看宝”的状态。就像这次的大英展在网上就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比如“这些拿来展览的东西都是二三流的”。

 

且不说像密特拉神像、王后竖琴这些都是一流藏品,即使是一些观众眼中的二三流展品,它们其中所蕴含的叙事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如果人们逛博物馆还一直停留在“看宝”的状态,就会错失很多有意思的内容。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逛博物馆是一种习惯,就像参观地标性建筑一样。中国家长如果能把逛博物馆培养成孩子的一种习惯,就像有什么好的、感兴趣的展览都试着去看一看,看多了之后一定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很多人看完博物馆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受,那就是刚看完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但具体是什么又说不上来。

 

对此,闫志谈到,他看过很多很多展览,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没有几个。

 

第一,说明一些展览可能本身的设计就有问题。第二,看展览有的时候就像逛书店,很多人现在可能都会选择通过网购的方式来买书,但逛书店会带来和网购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书店里有几万本书,可能你对于大多数的书都没有兴趣,但是在浏览的过程当中,你会挑出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在这种漫无目的地挑挑选选的过程中,你有可能会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书。

 

要是没有这么大的浏览量,和这些看似被浪费的时间,你就很难挑选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书。所以,培养习惯、多逛才是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时,现在博物馆都会组织很多公共教育活动,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走近这些看似冷冰冰的文物们的绝好机会。

 

在对大英展进行解读的整个过程中,外滩君频频被闫志的知识储备所震慑。感叹之余,这个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待了11年,实实在在的世界文明研究员笑着说,他可是为这次大英展狂啃了一年半的世界史。而这短短九个展厅的路,很多观众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走完。

 

在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外滩君抛给闫志一个巨大的命题——逛博物馆的意义是什么?

 

他迟疑了片刻,将下面的内容娓娓道来:

 

我觉得逛博物馆对于我们的意义也许就是,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文化。我们可以不用去研究,但至少有这么一种欣赏的心。

 

博物馆实际上是一种把学术转化为公众语言的转化器,包括艺术也是一样,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画家,但是人人都有艺术欣赏的需求。哪里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就是美术馆。

 

博物馆也是一样的存在,历史也好,文化也好,各种知识,各种研究都是每个人所需要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专家。所以公众需要博物馆这样一种媒介来去了解、去欣赏、去补充。

 

我想,这就是参观博物馆的意义。所以,放轻松,相看两不厌就好了。”



复旦中文系博士 专栏作者 拆书高手

猫老师”的小说精读暑期班即将上线

本课程以《青少年小说阅读课》为基础

实拆7本不同类型的书

让孩子通过观看老师示范

掌握阅读方法!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